算起來,這次廣州車展的整車展館依舊是13個,而零部件展館這次只有三個,顯得很“寒酸” 了。而且,零部件是和新技術、新能源統合在一起的。那么,去掉改裝的9.2館和新能源&智能技術的10.2館,零部件實際上只有一個11.2館。
所以,很快就能把11.2館逛完的實際體驗,讓人有種零部件展館除了充電樁沒啥實質性內容的感覺。相比整車部分的熱鬧,比如長城的“機甲龍”、廣汽的換代GS8等,以及BBA展臺前人頭攢動,零部件的B區這塊,除了稍微熱鬧點的9.2改裝館“車·玩國度”,以及11.2館內的改裝音響丹拿展臺、“2021國際大灣區充換電論壇”,其實人流一點都不高。所以每到一個展臺,產品經理或者工程師都會很熱情地上來打招呼。
不過,這并不代表零部件就沒有暗流涌動。所謂“細微之處閃現光芒”,至少有三個方面新的技術動向,能讓我們感受到當下的行業和未來的發展,產生思考和遐想。
充電樁爭相480
這次,根據充換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先生的發言,歷經十余年發展后,目前我們國家的充換電技術主要是是朝著傳導充電、無線充電、電池更換的方向發展。而傳導充電方面,除了要“找得著樁、充得上電、付得了錢”,也就是解決充電體驗差、充電樁利用率低、資源分散的問題,還正在發展自動充電系統,核心是充電弓ACD技術(Automated connection device)。
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480kW超充樁占據了主流,而且大多量產落地時間都設定在了2025年。可以說,占據了11.2館的主流話題。具體的落地企業,包括南方電網、星星充電、萬城萬充,還有AUTEL道通科技等。
我們知道特斯拉的250kW超充網絡已經遍布國內,而之前國內的大部分充電樁功率都在60kW左右,一般很少見到120kW的。
這次從參展商來看,主流企業都在大力發展480kW超充樁技術。比如萬城萬充跟廣汽埃安聯合開發的480kW充電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萬城萬充還表示,自己最大能做到720kW充電樁。這讓我們看到了國內充電樁企業的快速進步“光芒”。
而根據廣汽埃安8月底的發布的“A480超充樁”,說是具備超高功率、超高安全、超高智能、超高顏值等四大特點。而高功率體現在,其峰值功率可達1000V,電流600A,并采用液冷式充電系統;超高安全體現在多維度的主動安全防護,并通過了過壓、過流和過溫保護等112項國際驗證。
目前,廣汽埃安首個智能超充站已經落地,位于廣州天河區東宏國際廣場,已經投入運營。該站采用了標準的“一拖四”模式,配置一個480kW的機柜和4個180kW的充電終端,可滿足4臺車同時充電。據悉,預計到2025年,廣汽埃安將會在全國300個城市建設2000座超充站,滲透至地級市,實現全覆蓋。
不僅是廣汽埃安,這次車展小鵬汽車發布的搭載XPower 3.0動力系統的新車G9,就支持480kW超充。此前的10月24日,何小鵬在小鵬汽車“1024”活動日上就表示,希望2022年做到首個量產配置碳化硅芯片的800V高壓平臺,支持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包括配套的480kW高壓超充樁。
小鵬汽車為用戶設計的儲能站可一次滿足30輛車的超充。也就是說,小鵬汽車補能方面將推出800V+480kW超充+超級儲能站的三種方案。而按照目前“一拖四”的配置來看,至少一個站得有七八個超充樁。這不太現實,應該是“一拖多”的配置,至于拖幾個,目前還無法得知。當然,如果能夠快速落地,確實是在國內喝到了“頭啖湯”。
而且,小鵬的充電樁布局還是很快速的。截至10月31日,小鵬汽車品牌超充站累計上線550座,免費充電站累計上線1734座。未來,小鵬汽車還希望“通過構建更好的電動出行體驗,終結充電焦慮,打破油電補能壁壘。”無疑,基礎設施充電樁也是未來造車新勢力和傳統車企們新的爭奪焦點。
而另一家星星充電,這次則帶來了它們的“北斗系列 第二代360kW直流充電樁”,并且重申從2020年就提出的“移動能源網”概念。星星充電的產品經理凌先生介紹,根據他們的實踐,在太原的3000余根充電設備,正常需要30名運維工程師,而他們只需要3個人,就完成整個城市的運營,論人效,是整個行業的9倍。這就是“3000=30=3”的進化。
不過,對于超充樁非常重要的安全問題,AUTEL道通科技的工程師蔡先生則表示,自己是唯一一家能夠做到“診、檢、充、儲”的充電樁企業,除了480kW的超充樁,他們的“智慧充電檢測系統”,能做到“樁+云BMS+車實時大數據分析”,多重安全預警。
蔡先生介紹說,實際上,大部分充電樁企業的480kW都能做到“充”,但是只有他們能做到“診、檢、儲”,這是因為他們之前就是做診斷設備起家的,可以從充電接口,做到讀取車的整體數據,就像CT掃描式的診斷,可以診斷這輛車是否適合充電,如果電池狀態不好,充電樁會拒絕充電,來杜絕安全隱患。這是他們的獨門絕活。
從每家不同的說法來看,在國家的引導下,充電樁基礎設施從前些年的“蝸牛”狀態,在2021年整體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330萬輛之時,正在變成“奔馬”狀態,2022年充電樁基礎設施的爆發是可以想見的。
電池的“大卷裝”
電池方面,這次車展僅僅來了億緯鋰能一家,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均沒有參展。而逛遍整個整車展館,只有廣汽展出了自己的固態電池和“彈匣電池”的解決方案,包括詳細的材料配方等。
不過我要說的是,這次注意到一個細節,億緯鋰能帶來的電池新品中,有跟特斯拉非常接近的46950電池。
為什么不是4680電池?億緯鋰能的一位產品經理告訴我,這是因為要規避特斯拉專利。同時,我也看到,46950電池還是有極耳的,說明在技術上,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和差距。
那么,為什么4680電池國內企業幾乎沒有人在做?億緯鋰能的這位經理告訴我,主要是“一致性想保持好非常困難”。換句話說,一個電池包里幾百上千的電池,突然有一個有壓差就有麻煩。
億緯鋰能的46950項目已經在建廠,預計產能20GWh。“我們這20個G建成之后,是國內最先進的。其實,為什么要把它們從18650到21700再到這個46950,主要是就是為了把它的容量變大,使得一致性更高。因為電池越小越多,就越容易出現壓差。而46950把損耗降了下來。而且電池做大了,它的成本也降了,也便宜嘛。”
而根據之前的信息,在圓柱電池方面,億緯鋰能表示布局的是46800和46950兩種電池,預計2023年產能釋放20GWH,2024年達到40GWH。此外,就在11月5日,億緯鋰能還發布公告稱,計劃在荊門市掇刀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21億元,征地約3000畝,建設年產152.61GWh的荊門動力儲能電池產業園項目。
這筆超300億元的投資中,已有部分產能落地。而這次這位經理所講,印證了億緯鋰能的量產速度之迅速。
說到4680就不能不說特斯拉。而我在《4680電池就要量產了!誰最慌?》和《46800電池,終結燃油車時代?丨C次元》里面都講過,馬斯克做4680電池,是想做顛覆行業的事。這位經理也認可,他同時還表示,目前國內跟進的企業還太少。不過,對于江淮汽車和比克能源所開發的4680電池,他表示了沉默,不知道是避而不談還是因為不了解。
就在今年7月27日的財報會議上,馬斯克已經表示,“預計到明年年底,特斯拉將達到每年100GWh的4680電池產能。”而且,對于4680電池的可靠性馬斯克很有信心,“我們已經成功驗證了4680電池的性能和壽命,包括100萬英里等量的里程測試。特斯拉已經訂購了大量設備用于大規模生產4680電池。”
從電池的良品率來說,此前有業內消息稱,特斯拉4680電池2020年時良品率僅為20%左右。但隨著技術的完善和產線的優化、提升,目前特斯拉在美國的4680電池試驗產線良品率已經提升到了80%左右(量產需要達到90%以上)。這個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國內企業真的要加快了。
此外,對于寧德時代所發布的鈉離子電池,這位經理表示,億緯鋰能目前沒有這方面的研發,“目前沒那個想法。我們老板是電化學博士出身,他覺得,鈉離子跟氫能源一樣,不靠譜。先看看吧。”同時,他表示,寧德時代如此的產能,轉型到鈉離子電池,那原來的那些產能怎么辦?
鋰電池的另一個問題是低溫下怎么保持性能避免掉電的問題。而另一家換電服務和電池商“順加能”從技術上解決了這樣一些問題,他們的金總經理有些猶豫地告訴我(感覺像是不想泄密似的),他們是在電池里面加了化學成分,讓電池的抗低溫性最低可以達到零下30度。
而且,在BMS管理上,順加能做到了不需要輔助加熱的“小電流啟動”技術,就是以微弱的電流在低溫下啟動,然后讓電池快速升溫到0度或者以上正常啟動的技術。而對于4680電池,他也表示,公司正在研發。他們現在所用的電池是比21700電池還粗一號的26700電池,屬于同一路線。
從這次車展聊的情況看,除了還很遠的固態電池,目前的“大卷裝”趨勢下,怎么把電池容量做大才是企業考慮的現實解決方案。
智能化
除了電池,這次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斑馬智行的“幻影AR-HUD引擎”軟件技術解決方案了。這次廣州車展也是他們的技術第一次亮相。
AR-HUD是智能座艙的一大發展潮流,與此前行業內的前裝HUD相比,AR-HUD要難得多。HUD只是一套投射并顯示信息的設備,很簡單,和駕駛系統的整合并不算深入,而AR-HUD則需要和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等系統深度整合,以達成更級的效果和功能。
與此同時,AR-HUD體驗的最大瓶頸之一就是如何做到數字投影與物理駕駛環境的融合。這對于導航精度、圖像識別的準確度與速度(就是減少延遲),以及AR算法靈敏度等都有著極高的要求。
跟斑馬智行的產品經理聊下來,發現他們這種AR-HUD的軟硬一體的解決方案,技術進步也是飛速的。AR-HUD的技術難度在于,需要底層操作系統的打通。而斑馬智能因為有AliOS智能座艙操作系統的支撐,所以,幻影AR-HUD引擎可實現三大創新產品力:真車道級導航引領、多模態交互和豐富的座艙娛樂生態。
斑馬智能之所以能快速開發出這個功能,在于阿里2017年領投1800萬美元B輪融資的WayRay公司,通過與Wayray的合作開發而推出這項技術。而這項技術什么時候量產,這位產品經理表示還說不好。
不過,我們也看到,去年開始,奔馳、大眾等車型開始量產搭載AR-HUD,同時,長城、紅旗、吉利、廣汽等自主品牌也陸續推動量產。這次廣州車展,廣汽傳祺發布的全新第二代GS8,就搭載了基于德州儀器DLP技術方案的AR-HUD,而且,這是自主品牌中首款采用DLP技術的AR-HUD。
作為這套方案的供應商,華陽集團表示,目前公司的AR-HUD已獲得多家車企的定點項目。另一家供應商澤景,也披露拿下了國內多家車廠的AR-HUD量產項目定點。所以,對于斑馬智行來說,這個項目的落地量產也要抓緊才是。
從發展前景來看,業內人士也曾表示,未來幾年AR-HUD在光學處理、圖像處理、語音等多模態交互、夜視成像、更多ADAS數據及功能融合、V2X以及云服務等方面,會不斷豐富功能模塊,同時帶動其他軟硬件加快上車進程。
而且,AR-HUD作為智能駕駛人機交互技術的“窗口”,能夠更直觀、完整地展現駕駛輔助信息內容,并且提高安全駕駛的安全系數和舒適度,未來市場的增長潛力巨大。所以,這也必將加劇行業內部的競爭。這對于斑馬智行來說是壓力,對行業來說是進步。
兩天的車展看下來,收獲良多。對于零部件這部分的充電樁落地、電池大卷裝量產、AR-HUD上車,我們都能感受到技術的飛速進步。打個比方,猶如大海在日光照耀下,細微的浪花之尖,閃現光芒,匯合起來,就將是一片金光閃閃的未來。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6175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