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電動化疾馳向前,圍繞下一代動力電池的商業化角逐,也正日趨激烈。
作為下一代動力電池代表企業,SES近期公開了最新的100 Ah單體鋰金屬電池,同時,對于其產業化時間表、客戶合作以及上市進程都做了詳細介紹。
SES創始人兼CEO胡啟朝展示Apollo?大電芯
與QuantumScape、Solid Power等同行所選擇的全固態電池路徑不同,SES將目光聚焦于混合鋰金屬電池。
SES創始人兼CEO胡啟朝的思路是,鋰金屬電池毫無疑問是終極方向,但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實現難度非常大,產業化并不現實,而混合鋰金屬電池方案保持了固態鋰金屬高能量密度的優勢,同時保持了和鋰離子電池一樣的生產工藝和可制造性。
也是基于此,2015年,胡啟朝將公司原計劃做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戰略方向,調整為混合鋰金屬電池,并將名稱從此前的“SolidEnergy Systems”更名為“SES”。
以首屆SES Battery World活動作為觀察窗口,高工鋰電認為,從產品開發周期、車企應用、資本運作等多個維度來看,以鋰金屬電池為代表的下一代動力電池已經駛入商業化新階段。
一、從技術及產品開發的進程來看,鋰金屬電池已經從最初的單層、多層、Ah級電芯躍升進入車規級100Ah電芯級別,走向商業化裝車“前夜”。
此次發布會上,SES發布的Apollo?鋰金屬電池容量達到107 Ah,成為全球首次公開展示的超過100 Ah的單體鋰金屬電池,這意味著其距離商業化裝車邁進了一大步。
SES Apollo?大電芯性能數據
從性能指標來看,Apollo? 107 Ah電池,重量僅0.982 Kg,能量密度為417 Wh/kg、935 Wh/L,在室溫下進行10小時、3小時和1小時放電測試,均展現出極高的容量和能量密度。
從工程制造環節來看,SES已經掌握了一套混合鋰金屬電池產業化的核心材料技術,并摸索出了完整的生產工藝和制造流程:
寬幅鋰金屬負極:通過自有知識產權工藝制造的超薄金屬負極
復合負極涂層:通過機械屏障提高安全性
基于聚合物的隔膜:高度可制造的先進隔膜
高濃度液體電解質配方:低揮發性和自熄性
高能量密度正極:高度可制造的先進正極技術
這對于接下來的規模化制造和驗證將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工鋰電認為,相較于聚焦于固態鋰金屬電池的QuantumScape、Solid Power等企業, SES率先推出了其107 Ah大電芯,這相對于其它企業還停留在多層或者小電芯級別的樣品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躍升,對于鋰金屬電池上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與其它企業相比,SES選擇的混合鋰金屬電池在工業化上更具可行性,其既保持了鋰金屬電池高能量密度的特性,同時在工藝和制造上與現有的鋰離子電池匹配度較高,這也是SES能夠率先推出100 Ah級別的鋰金屬電池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在國內,包括鋒鋰新能源等在內的多家電池企業也走在考慮或者部署SES所選擇的混合鋰金屬電池路線。
高工鋰電認為,盡管在循環性能、成本、機械結構設計等還存在不小的挑戰,但隨著入局者的不斷增多,混合鋰金屬電池路線將成為鋰金屬電池商業化的重要路徑選擇。
二、從國際車企端的實際反饋和行動節奏來看,已經在加速推動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應用與驗證,普遍規劃將于2025年左右“上車”。
按照這個節奏,車企的布局正在明顯變得頻繁,這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各大車企積極加入到固態電池企業的投融資進程中,野心在于前瞻卡位到下一代電池的部署中。另一方面,是加快推動與電池企業的技術開發和合作,推動下一代電池上車驗證。
SES Apollo?鋰金屬電池
以SES為例,得到了通用和現代汽車投資,同時SES正與通用和現代開展A樣品合作,計劃明年推出車用級鋰金屬電池A樣品,2024年提供C樣品,2025年正式開啟鋰金屬電池的商業化量產。
而為了配合B樣及C樣的驗證,SES在此次活動上宣布,其正在建設上海超級工廠,計劃于2023年竣工,建成后的產能將達到1GWh,會是全球產能最大的鋰金屬電池工廠。
SES上海超級工廠
全球視角來看,歐洲和中國的電動化滲透率已經都越過10%拐點,市場化突破明顯提速,對于車企而言,通過導入更高性能電池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已經成為新周期下市場競爭的關鍵點。
國內外車企清楚,要想在2025年推動鋰金屬電池“上車”,時間窗口正在縮小。必須要盡快啟動商業化,在商業模式上,2025年后的動力電池配套,車企也希冀更加深度地參與其中,掌控核心話語權,這是車企現階段加大在鋰金屬電池領域卡位的又一原因。
三、資本是驅動產業前行的血液,也是觀測產業發展處于何種階段的風向標。放眼全球,下一代電池企業紛紛進入融資中后期階段,尤其是在美國,出現集中上市的現象。下一代電池正逐步完成前期技術開發階段,進入批量工業化新周期。
國際上看,7月,SES宣布與艾芬豪達成最終合并協議。交易完成后,合并的公司的估值約為34億美元,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新股票代碼為“SES”。
6月,Solid Power宣布將以SPAC形式上市,合并后公司的估值約為12億美元,預計將在2021年第四季度上市。
去年12月,QuantumScape完成SPAC上市,新公司作價33億美元。隨后的幾個月,其股價不斷飆漲,股價最高達到132.73美元,市值超過477億美元。
放眼國內,包括輝能、清陶、衛藍等幾家固態電池企業,都已經先后進入量產階段的新一輪融資及上市進程。資本進程加快的背后,意味著下一代電池企業對于資本的渴求在變大,而這種渴求都將主要以產業化做準備。
隨著國內外相關企業加速上市,將從此前的技術研發階段,逐步向工程制造階段跨越,無論是固態電解質、鋰金屬負極的量產,還是更大規格電芯級別中試線的部署,這將進入到量產前的關鍵階段,需要更大體量的資金的持續投入和輸血。
四、從政策導向來看,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產業化已經提上日程,包括中國、歐盟、美國等各大經濟體都對于鋰金屬電池的開發和量產做出政策引導和規劃部署,在此驅動下,可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全球將會以政策引導、資金補貼、產業鏈協同等方式加快推進鋰金屬電池的產業化進程。
高工鋰電認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爭奪戰已經逐步進入白熱化,新的階段,將不再是單純的聚焦于單一技術指標的優劣,而將會是面向規模化制造時的各項儲備,這包括資本、客戶、工程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供應鏈規劃部署等各個環節的綜合實力。
電池技術的革命并非只是單純的技術層面的演變,還將會對于現有的產業格局和行業形態發生顛覆。對于SES這樣的下一代電池企業而言,要依托自身的技術沉淀,建立可行的工業化路徑,并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戰略合作伙伴,踩準市場化節拍,才能真正實現新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落地。
來源: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62112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