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馬斯克以及特斯拉相關的話題,已經連續4期出現在這個固定欄目里了。
而為了避免欄目被讀者吐槽為“特斯拉車話”或者“馬斯克車話”,小編在本周也是盡了最大的努力。
汝能奈我何?
然而遺憾的是,這里需要提前向各位預告的是——小編失敗了。來自馬老板和特斯拉的各種話題,再一次“霸了版”。
既喜且憂,產能問題
上月底,特斯拉公布了其2021年第四季以及全年的財報,其中整車銷售這一項寫著96.6萬輛這個數字。用這個數據對比一下2018~2020年的24.5萬、36.78萬以及49.95萬年度交付量,簡而言之就是——贏麻了!
而有鑒于近三年增勢的喜人,以及整個品牌已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內樹立了強大的口碑,特斯拉方面對2022年的業績非常樂觀,認為全年仍將保持50%的增長率,達到140~150萬臺銷量的水平。
至于馬老板本人,更是立下FLAG——僅憑弗里蒙特和上海工廠,特斯拉今年就能實現交付量50%的增長。
“一旦美國奧斯汀以及德國柏林的兩座新工廠如果能夠順利投產,今年特斯拉的交付量將會遠超過50%水平。”在立下FLAG之余,馬斯克的后半句話卻有些耐人尋味。
特斯拉汽車目前不愁賣,所以完成這個FLAG的關鍵,在于如何提升產能。
受供應鏈與新冠疫情影響,弗里蒙特工廠長期處于略顯尷尬的狀態。特別是前一個問題,特斯拉早期之所以賣得越多虧得越慘,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此。目前,弗里蒙特工廠的年產能為10萬臺Model S/X,以及50萬臺Model 3/Y,合計一年60萬臺。
特斯拉方面對于該工廠的規劃,是希望將其產能升提升一半,至90萬臺規模。盡管直到現在,尚未發現其產能有出現實際上的增長。
臨港超級工廠
至于上海臨港超級工廠,早先被設定為一年45萬臺的規模。而這個產能規模,早在2020年年中,就已經實現了。特斯拉方面對該工廠的期望,是在2022年達到100萬臺的產能規模,而早在去年的Q2,臨港工廠就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產能爬坡。至當年Q4,臨港工廠實際上已經達到了80萬臺/年的實際產能。
所以,馬老板上面立的那個FLAG,實質上是一句就他而言,頗為罕見的謹慎表達。因為通過簡單的加減法我們即可發現,“保持50%增長率”這個目標,即便弗里蒙特工廠“完全躺平”,憑臨港工廠的增長也是可以實現的。
而緊隨其后的那句話,以馬老板一貫的性情,實際上是透露出頗多無奈的。
為何無奈?過去那一周的一則新聞,就很說明問題了。
柏林超級工廠,照片攝于去年7月
當地時間2月23日,法蘭克福的一家法院證實,將于3月4日舉行聽證會,審理德國當地環保組織此前關于特斯拉柏林工廠供水問題的投訴。
是的,雖然在上月末,歷經千辛萬苦,特斯拉柏林工廠是終于拿到了勃蘭登堡州環保部門發放的2000臺Model Y試生產許可。然而當地的環保組織,可沒打算就此放棄的意思。
實際上,柏林工廠作為臨港工廠的前后腳項目,自2020年1月動工以后,可以說是麻煩不斷。先是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而當疫情已經成為“常態”,逐漸為歐洲工人“適應之后,便是當地窮極無聊的環保組織,一波又一波來沖塔……
當然,有些事這里也只能點到為止。環保組織背后是那些人在攛掇,這里就不展開討論了。
作為汽車的故鄉,老牌德國車企自然對特斯拉的“入侵”感到如芒刺在背
盡管柏林工廠一波三折,一直鬧到今天仍看不到頭,但總的來說,特斯拉在新工廠方面也不全是壞消息。因為就在柏林工廠陷入遭到死纏爛打困境之時,德州特斯拉新總部奧斯汀傳出消息,當地新工廠距離開始新車交付,只差了一份美國環境署認證而已。
就在第四千兆工廠難產之際,第二千兆工廠距離投入量產已經只差一步之遙
最起碼,年度交付量增加50%以及賽博卡車自今年起開始交付,應該是不成問題了。
目標,年產2000萬!
馬老板曾經揚言,到2030年的時候,特斯拉要達到年產2000萬輛目標。
當然,我們都知道,多數時候馬老板講的話,你往一個大方向以及總目標方面去理解就行了。在細節上,比如說具體數字上,實在是不應該去太過較真的。而上面這個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也許未必能有2000萬臺,但特斯拉是要繼續增加產量,卻是件板上釘釘的事情。
有關在華建設二廠的事情,已經傳了有一段日子。是不是要建,并不是個問題,關鍵在于選址。
特斯拉中國工廠會選擇哪座城市,這曾經是2018年國內汽車產業最受關注的新聞,沒有“之一”。而彼時,第一工廠的選址,也從沈陽到三亞,在整個中國的東部地區,來回轉了個遍。
本月中旬,公眾號“遼寧發布”、曾經推送出一篇名為《沈陽市大東區“五抓”并舉,爭當振興發展排頭兵》的文章,直接了當地宣布,要“為特斯拉等重大新能源整車項目落地奠定基礎”。
考慮到這個公眾號的運營方是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該信息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特斯拉振興東北”,似乎已成為定局。
沈陽也是國內很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然而,振興東北的沸騰,還未能持續多久,其就顯露出了“逗你玩”的本質。因為不久之后,這篇文章就被發布方刪除了。甚至特斯拉方面,也專門對此消息進行了辟謠。
資本能讓政府去刪帖這事,顯然是非常的稀罕。好吧,既然樂子逗完了,那么這個第二工廠,到底會選在哪呢?
雖然距離最終答案揭盅之際還有距離,但就在本周,在這類消息方面一貫神通廣大的路透社,再度獲得“神秘人”的爆料:
根據兩名“知情人士”提供的訊息,特斯拉打算在上海再建立一座新工廠,最快將在3月動工;隨著特斯拉新車在中國市場和對外出口需求的快速增長,特斯拉在華產能將上翻一倍以上,第二工廠將是擴產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工廠依然會在上海浦東新區臨港新城,而且與外號Gigafactory 3(第三千兆工廠)第一工廠毗鄰。
第五千兆工廠究竟會在哪設置,目前還不能最終確定
這個消息是值得吐槽的。因為如果其屬實,那么這與其說是一座新廠,在某種意義上反倒更像一廠擴建了一片新的廠區。而根據已知的信息,新廠的產能將與三期增產后的老廠相同,即使特斯拉汽車在華的年產量達到200萬臺規模。
事實上,在綜合評估后,路透社的爆料實際有相當的合理性。
畢竟,隨著一廠從建設到量產,國內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套終點指向上海臨港的,完整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而又因為臨港毗鄰洋山深水港,少數需要全球供應鏈支持的配件,自然也不成問題。
但這也不代表,之前把各地“撩”個遍的操作,是一種無用功。因為有新消息指出,特斯拉其實是有可能在華建設三廠。而提前獲得各地的承諾,以備將來之需,也不失一種對特斯來說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在說完了那些“大”的事情后,這里也要談一件很“小”的事。
大概兩周前,家住無錫市郊的某位特斯拉車主,遇到了件糟心事——他駕駛自己的Model Y倒車時,可能是操作不慎,一屁股撞上了墻角。
而在周一,他收到了特斯拉方面有關車輛維修問題的反饋:估價后,維修費用大約20萬。
這個報價給著實驚到了車主,而用一句比較古早風格的網絡語言來描述:著實被雷了個外焦里嫩。畢竟根據車主自己的說法,這臺Model Y購買時也不過花費了28萬元。
盡管該事件目前沒有后續信息流出,無論車主還是特斯拉官方,也未有進一步說的說明,所以我們也就無從了解到那20萬修車費的具體組成。不過,根據一些常識,以及對特斯拉各類工藝的了解,我們還是能還原出導致天價修理費的原因——很不湊巧的是,車主的這一撞,不但弄壞了那個著名的大型后車身壓鑄部件,很可能還損壞了電池包組件。
無論是徹底分解車體進行維修所耗費的工時費,還是更換這類大型零部件所需要的成本,這達到新車價格71%的維修費,但卻也是在情理之中。
率先由特斯拉公司,運用于Model Y車型上的壓鑄工藝,將原本70個后車身地盤部件合為一體。省事省力,最后能夠省錢,便是特斯拉率先推行該工藝的主要原因。但對于車輛的駕駛者,乃至于保險公司而言,這樣的技術革新,就顯得頗不友好了。
事實上,如果這輛特斯拉Model Y的殘值已經不足20萬,而維修又需要至少20萬的話,那么留給保險公司的選擇也就只剩下賠付車輛的投保價值,然后直接讓車輛報廢一種了。
而這也就難怪,不久之前特斯拉乃至于大多數新能源汽車,都被保險公司大幅度調高了保費。
時至今日,特斯拉已成為全球造車新勢力的領軍者。甚至其率先推動的諸多新概念、新技術,也越來越多地為傳統車企所重視與借鑒,例如上文提到的壓鑄技術。至于其對于汽車產業,乃至于對整個社會所輻射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利弊得失,仍有許多要留待時間來驗證。
搜羅一周車聞,回顧大小車事,車聞軼事盡在【一周車話】,下周見!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6904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