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五(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展開起,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再次開啟。
在這為期一周時間內,來自我國社會的各界、以及各行業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們,將會集中地建言獻策,呈上各種提案與建議,為當下中國的發展提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其中部分甚至將影響法律及政策的制定。
上接國家邁向“雙碳”承諾目標的大勢,下承我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科技發展之要,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車事”都是兩會各界代表、委員關心的重點。
亦如之前幾年的那樣,本次兩會期間,各類議題的焦點,仍舊集中在新能源、智能化等幾個焦點上。而如何推進各種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則是本次兩會“車事”的重點。
繼續推進智能汽車的發展
除了不可阻擋的新能源化浪潮,進入2021年以后,智能與網聯化,也已經崛起,成為汽車向著新形態進化的大勢之一。
然而必須要承認的是,在該領域上,目前制約發展的瓶頸還有很多。首先,便是體系方面的建設。
1.高等級智能駕駛技術的體系建設
在本屆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東風汽車集團副總工程師談民強,順應這一大勢,提出了擴大智能汽車示范區、建設專用路線,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的主張。
談明強認為,在歷經了此前5年多的試點后,各類國家、地方級的智能網示范區已經超過50個。
然而,盡管示范區從數量上看來頗為不少,但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目前已經切實影響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首當其沖的,便是示范區功能不足的問題。由于全國的各類示范區處于點狀分布,各自面積有限,這就使得其無法支持各類長距離應用項目的開展。
所以談代表提議,目前應當升級各類省內高速基礎設施,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逐步建成智能汽車、非智能汽車混流的高速示范應用場景。而各省份,若對智能汽車交通運輸的需求非常強烈,可適時考慮專門新建智能汽車的專用道路,甚至可以是無人干線物流專用公路等。
談民強進一步表示,“根據各省自身運輸特點,全國可以規劃10條以‘線’為代表的高速公路高等級智能汽車示范應用路線?!倍ㄓ熊嚶穮f同體系的落地,才能夠幫助高等級自動駕駛系統的落地,方可實現智能汽車商業化的全面到來。
2.自動駕駛技術在法律與法規層面的完善工作
除了體系建設外,法律法規的缺位,也是智能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對此,百度集團CEO,全國人大代表李彥宏,也提出了他的建議:引導并支持地方政府設立無人自動駕駛汽車的載人運營政策先行區,加快基于無人駕駛、智能駕駛的需要,對《道路交通安全法》進行修訂。
智能駕駛的分野,出現在L3。前一級的L2,本質上仍屬于輔助駕駛范疇,以人類駕駛者的決策為基準,只是部分結合自動化技術,降低其駕駛疲勞度、提高行車體驗。而在L3級,就出現了部分以機器為主體進行控制的問題。
處于L3狀態行駛的車輛,一旦出現事故,責任將由誰來承擔?這一直被認為是汽車智能化路徑上的關鍵問題之一。
而目前,隨著智能駕駛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標配”,但一旦突破了L2的界限達到了“有條件自動駕駛”的L3級,則事故責任如何劃分就會成為了關鍵性的分歧點。
近年來國內以及國外,不時發生的車輛在處于“輔助駕駛”功能啟用期間出現車毀人亡重大事故,更是不斷刺激社會各界的神經——自動駕駛的責任究竟歸誰?
部分車企宣揚的所謂“L2.5”,究其本質,便是在試圖回避這個關鍵問題。即,向消費者提供接近甚至達到L3的技術,但考慮到法律困局,又不愿意去承擔對應責任。從這個角度,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搭載一個空間充足的“框架”,已是當務之急。
當然,在本次人大會議上,提出類似議案的也絕非百度李彥宏一位代表。上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虹以,以及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等來自車企的人大代表,也先后提交了內容與方向類似的議題。
推進體系化的建設
站在2022年3月這個時間點上,盡管汽車的新能源化、特別是純電汽車的發展路線,已經是整個產業不可阻擋的大勢。但縱觀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方面面,從諸多細節角度,仍舊有著很大的調整空間。
而在本次的兩會期間,來自車企以及相關產業的多位人大代表,也紛紛提出了各自的議案,以期對現有體系進行查漏補缺。比如說,目前被視為改善純電汽車補能難題的“換電”模式。
1.換電體系的建設問題
吉利汽車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李書福認為,應當從高低壓箱變配套、土地及建設審批的相關規定等層面作出調整,以便將現有的“換電”概念,納入到國家市場管理規范體系內。
這不但要求官方開放公共停車場的資源準入與支持,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等方面作出調整。此外,在完成立法合規的基礎上,也應當對換電項目高壓新裝(增容)審批流程也應當適度放開,以便有效壓縮報裝時限。而針對目前密集的建設需求,建議考慮放開一址多戶模式,以加快建設周期等作用。
在整個體系建設中,官方應該起到主導的作用。例如,對換電車型公告法規進行優化,建立換電車型專屬的公告認證體系,形成車電分離下的車與電池的分開認證。
在政策法規完善的前提下,技術規范也必須構成新的體系。比如,完善新能源車的溯源系統,針對車電分離模式做適應性(如車電分離保險)進行優化,最終加速實現換電模式標準化和通用化。
李書福認為,應該預設2-3種技術先進的接口形式,并圍繞其制定出官方的推薦性標準。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對換電站的結構、形式以及兼容性構成約束,避免多頭建設野蠻發展帶來的問題。
2.電池運輸體系的完善
有了換電體系建設的提案,自然也就有了電池道路運輸的問題。對此,寧德時代董事長,同時也是全國政協委員的曾毓群,在其提交政協會議討論的四份建言中,就有關于鋰電池道路運輸的內容。
必須要認識到的是,動力電池,特別是鋰電池,至今仍是一種具有相當危險性的物質。迄今為止,因運輸過程中的各種不當行為以及意外導致的嚴重事故,可以說是比比皆是。例如今年2月中旬,在葡萄牙亞速群島附近海域,因為所運輸運的電動汽車起火,而導致整船失火的大眾集團旗下“Felicity Ace”號汽車運輸船,便是其中的典型。
這場事故導致了異常慘重的損失。不但船上價值超過了4.01億美元(約25億人民幣)的車輛幾乎全損,價值4.3億美元的貨輪本身也因過火而完全報廢。
曾毓群委員認為,應當嚴格動力電池的運輸準入制度,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執法監管,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企業加大執法處罰力度。
不但要有法可依,還要做到執法必嚴。例如,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監管機制。在為信用良好、安全合規的鋰電池企業開放“綠色通道”,例如開放其夜間高速禁行限制的同時,也要大幅度強化對屢屢肇事的事故企業的處理手段。
對不同的運輸場景進行分類,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以降低運輸成本。
用“兩條腿”走路
純電只是“主線”——早在2020年,我國政府就已經考慮對汽車的新能源化采取多路徑推進的策略。在純電的主線之外,還有氫能、生物燃料等路線。
而其中,氫能作為商用車的可行路線之一。
1.氫能的推進
天能集團董事長,同時也是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天任,今年為人大準備了4份建議。而其中的3項,都與氫能的生產和儲藏、動力能源轉型有直接關系。
從2019年至今,官方在政策層面,已經7次對氫能進行了“加碼”。而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也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以需求為導向,探索開展儲氫、儲熱及其他創新儲能技術的研究和示范應用。
張天任認為,氫能的價值已經超過了汽車以及交通行業,也和整個能源行業相掛鉤。而兩者皆是十萬億規模的超級市場。而考慮到我國純電汽車在動力電池等方面面臨的諸多問題,例如報廢電池回收的二次污染、鋰原料的獲取等等,只有全面擴大氫能及燃料電池的應用范圍,才能有效分攤可能的風險。
而氫能一直以來被詬病的高成本等問題,在有效擴大生產后,也是可以顯著降低的。而氫能對于追求時間成本的商用車,較之純電汽車也自有其補能快,動力強等優勢。
上海申龍生產的氫動力汽車(燃料電池系統)
所以張天任建議,應盡快制定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拓寬氫燃料電池示范應用范圍,鼓勵企業技術創新。此外,他還針對儲能安全、動力能源轉型方面,建議建立新型儲能設施體系,鼓勵多種技術路線的儲能電池,盡快明確動力能源轉型規劃圖。
2.替代性燃料
我們上文提到的李書福代表,除了對換電體系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外,同步提交的還有一份名為《關于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助力交通領域碳中和的建議》的議案。
李書福代表認為,發展甲醇汽車具有節能減排、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繼承內燃機技術三大優勢:
從我國“富煤、缺油、少氣”能源特點出發,李書福建議在全國全面推廣應用甲醇汽車,將甲醇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體系和管理范疇,并給予甲醇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同樣的政策支持,從而帶動更多企業投入研發甲醇汽車。
吉利開發的甲醇動力內燃機
實際上,在汽油內摻入部分甲醇的做法,目前已在國內全面推廣開。
生產甲醇的原料主要是煤、天然氣、煤層氣、焦爐氣等,特別是利用高硫劣質煤和焦爐氣生產的甲醇,既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又可減少環境污染。所以,發展煤制甲醇燃料、補充和部分替代石油燃料,是緩解我國能源緊張局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途徑。
而李書福有此提議,也是建立在吉利集團早早關注該領域基礎之上的。早在2015年,吉利就曾向冰島碳循環國際公司(Carbon Recycling
International)投資4550萬美元,并在幾年后控股該公司。而該公司掌握有一系列再生能源,以及循環二氧化碳排入物轉化成甲醇的重要技術。
綜合最近幾年,全國兩會汽車行業以及科技企業人大代表的建言,有一點是明白無疑的——無論是從“汽車人”,還是相關產業代表眼中,不僅僅是新能源化的浪潮,智能和網聯這兩大特性,也已經升格為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乃至于高質量發展,所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此大勢之下,結合多種新能源的“B方案”、配套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各大車企、新勢力,乃至于參與其中的科技公司,無論是較量、競爭,還是彼此合作,都在向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
正所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而逆之者亡。在這大幕全面拉開之際,一年一度的“兩會”,就成為了一次難得的推進行業建設與體系發展的機會。
而這,也是我國制度予以我國產業發展,最大的一份紅利。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6962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