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萬向集團以2.56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04億元)價格收購全球鋰電龍頭企業美國A123系統公司大部分資產,隨后美國特拉華州地區破產法庭也正式批準了這一交易。
連闖兩關之后,該項并購案能否最終批準又一次擺在了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和美國政府的面前。就在萬向距離成功收購僅差一步之遙的時候,來自外媒的聲音遠遠蓋過了來自國內的聲音,充斥著對A123公司核心技術落入中國背景的企業之手會給本國產業帶來沖擊的擔心。
萬向一次再正常不過的商業并購,先后被外媒扣以危及美國安全和將給美國產業帶來沖擊的”帽子”。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萬向集團美國公司總裁倪頻在公告中強調,萬向計劃發展A123在美國的工程與制造業務,公司將致力于對A123進行長期投資。而萬向集團國內方面表現更為低調,萬向內部人士表示,并購尚未獲得終審通過之前,集團方面并沒有更多的信息對外透露。
實際上,這已經是萬向第二次對A123公司發起收購。今年年初,A123公司業績就已顯出疲態,同時還要面臨兩起電動跑車著火事件的責任費用,這最終讓A123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走向出售。于是,萬向集團美國公司與A123公司在今年8月份曾簽署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萬向將以4.65億美元收購A123系統公司80%的股份。但由于危及美國國家安全和技術流失的反對聲音強烈,萬向只得無奈暫停收購。
為打消美國國內對敏感技術流入中國企業的顧慮,這次萬向的二次并購排除了A123公司持有的美國政府和美國軍方的合同。據了解,A123公司涉及美國政府及軍方合約的資產將以225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另一家美國小型能源企業。
優先償付貸款,兩度發起并購,萬向對于此項目從一開始就抱有”志在必得”的心態。從商業角度看,獲得電池方面的核心技術對于萬向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萬向集團高層談及發展方向時曾表示,”中國制造需要從只做前端、低級的生產型企業向資本密集型以及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新能源汽車發展將是萬向的主要策略,而萬向也需要在電池技術上進行整合升級。”
如果真正完成對A123公司的收購,萬向不僅將獲得領先的鋰電池核心技術,也能通過與知名企業合作,占據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市場中的優勢地位。據了解,作為主要研究、生產及銷售新一代鋰離子電池的高科技公司,A123公司與通用、寶馬等跨國公司都有采購協議。
●作者觀察●
”經營本土化”助萬向海外收購
中國公司參與海外收購越來越積極,不乏成敗功過,因此萬向集團的收購結果備受關注。但在中國的跨國并購案中,萬向集團又是一個有些特殊的企業。
與中國企業跨國并購多以中國本土公司為收購方,收購交易與后續經營都是以中國本土公司為主體進行不同,萬向集團并購活動都是以萬向美國公司為主體進行,這樣更好以美國企業公民形象參與到國際合作中,從而規避風險。
這種本地化經營和本地化思維主張是企業海外戰略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這種策略幫助日本取得了極大成功,早期日本奉行”脫亞入歐”策略,全面學習歐美文明成果,成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轉型;近期也有豐田加強本地化,規避風險,強調”中國豐田”的概念。
實際在A123收購案中,萬向自身實力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1994年成立的萬向美國公司致力于構建涵蓋歐美兩大洲的萬向汽車零部件市場網絡,在美國汽車市場深耕多年的萬向已經收購或投資了約20家美國公司,雇用了6000多名美國當地員工,成功進入美國企業供應體系,直接或間接地成了福特、克萊斯勒、大眾等的零部件配套廠。
回顧萬向美國近些年的收購動作不難發現,萬向大多瞄準以汽車零部件和營銷為主的老牌企業,均是美國制造業的主要供應商,采用資產收購與股權收購等多種形式。2000年收購的舍勒公司是美國三大萬向節生產供應商;同年收購的美國LT公司是美國輪轂單元最大制造裝配商;2001年收購的美國UAI公司擁有制動系列產品維修市場具有絕對優勢;2007年收購美國AI公司專門從事模塊裝配與物流管理……
有業內人士指出,萬向集團的海外收購以萬向美國公司發起,但最終效果不僅體現在萬向美國公司的發展上,同時也給中美企業帶來協同效應,這也決定了萬向集團能否在全球汽車零部件市場決勝中取勝。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北青網
作者:吳鵬亮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705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