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多意外,剛剛過去的周末,特斯拉又被“吹爆”了。而這一次的主要推動因素,還是由于其二季度產銷成績的出爐。
即便在此之前,馬斯克已經在社交媒體上提前預警:“我們正經歷非常艱難的階段,上海工廠的生產和供應鏈因疫情封鎖,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但僅從最終結果來看,整體表現令人欣慰。整個4-6月,共生產新車258,580輛,共交付新車254,695輛。
其中,Model 3與Model Y共生產新車242,169輛,共交付新車238,533輛;Model S與Model X共生產新車16,411輛,共交付新車16,162輛。整個上半年,共生產新車563,987輛,共交付新車564,743輛。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特斯拉官方透露,隨著各個環節的“元氣”逐漸恢復,其6月產能創下歷史新高,也算是為正在進行中的下半年,開了個好頭。
只不過,要想突破全年150萬輛的目標,仍需在剩余的6個月內,產銷93萬輛新車,完成的難度與壓力依然存在。
而在大致聊完特斯拉這家目前全球新能源市場堪稱“風向標”的車企,所祭出的半程表現,就不得不提及今天文章的主角,也是當下中國新能源市場最炙手可熱的自主品牌——比亞迪。
隨著后者上月終端成績的出爐,可謂徹底實現了對于前者在銷量上的反超。由此不禁反問:吹爆特斯拉的同時,比亞迪又該怎么夸?
半程,超越去年的自己
本段開篇,話不多說,直接亮數據。從比亞迪官方公布的消息來看,其6月整體銷量達到134,036輛,同比增長162.7%。乘用車銷量達到133,762輛,同比增長168.8%。DM乘用車銷量為64,218輛,EV乘用車銷量為69,544輛。
具體車型方面,漢家族6月銷量為25,439輛,其中漢DM系列同比增長386%。截至目前,漢家族累計銷量已經超過25萬輛;唐家族6月銷量為8,134輛,其中唐EV同比增長837.1%。截至目前,唐家族累計銷量已經超過34萬輛。
宋家族6月銷量為32,077輛,其中宋DM系列同比增長386.6%。截至目前,宋家族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21萬輛;秦家族6月銷量為26,623輛,其中 秦PLUS EV同比增長163.8%。截至目前,秦家族累計銷量已經超過65萬輛。
元家族6月銷量為19,731輛,其中元PLUS環比增長45.3%。截至目前,元家族累計銷量已經超過30萬輛;海洋網旗下目前在售的兩款車型,6月驅逐艦05銷量為7,464輛,環比增長63.8%。海豚銷量為10,376輛,環比增長61.4%。
整個1-6月,比亞迪累計銷量達到641,350輛,同比增長314.90%。而這樣的強勢表現,也意味著其一舉領先特斯拉,成功問鼎半程“全球新能源銷冠”。
更為夸張的是,要知道2021全年其新能源乘用車的總銷量為59.37萬輛。進入2022年,僅用時二分之一,就完成了超越。
看到這里,不禁想起年初舉行的電動汽車出行百人會上,王傳福那段總結性的發言,“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即將迎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
此刻,話語中所描述的一切,無疑都在慢慢變為現實。畢竟,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比亞迪實現躍升與蛻變的速度,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望向更深處,6月之所以能夠交出這樣一份答卷,完全可以證明其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以及整套體系的愈發成熟與完善。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 DM-i混動技術的推出,可以看到,比亞迪放棄了對于動力、加速度的極致追求,轉而重新聚焦用車過程中,盡可能低的能耗表現與經濟性。而這樣思考與取舍過后的選擇,已然收獲較好的反饋。
在與行業中其它同樣發力類似路線的友商交流后發現,DM-i自身最大的威力,除了技術本身,能夠將整套系統的價格做到如此之低,是令人望塵莫及的。
就某種程度而言,逼近了同級別燃油車競品,甚至更低。這樣的做法,也讓比亞迪位于整個插混市場中,立下一道很難逾越的“硬門檻”。
面對同樣窺探插混市場份額的競品時,它心中的潛臺詞好像在說:“即便你能在某項技術參數上做到比我更為優異,可一旦到了最終的落地層面,成本上的劣勢就迅速顯現出來。”
反觀純電板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刀片電池在技術本身、安全性、制造成本的優勢,也在不斷展現出來,并反哺到了諸多產品身上。
另外,比亞迪之所以祭出如此強勢的半程成績單,不可忽略的原因還有其在停售燃油車后,制造端的表現正在愈發給力,尤其是成功抵抗住了疫情的沖擊。
殊不知,北京時間6月30日,隨著合肥基地內首輛秦PLUS DM-i的下線,比亞迪位于國內的第6座乘用車工廠正式投入使用。此舉,也標志著其產能上的儲備,還在不斷優化。
最終,占盡天時、地利后,迎來綻放也顯得順理成章。
擔憂,不可避免的存在
十分有趣的是,今早發布的文章《“壓力山大”的特斯拉,剩下6個月要交93萬輛車》中曾提出:你認為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能最終完成年銷150萬輛的目標嗎?
而在結合了目前其全球四座工廠的產能情況,以及半程綜合表現,給出的結論是:很難。那么如果把同樣的問題拋給比亞迪,不禁好奇又將得到怎樣的答案?
實際上,援引這家新能源車企的一份會議紀要就能看出,比亞迪管理層6月初就曾表示,“目前在手訂單超50萬輛,交付周期在5-6個月。可以說,對于2022年銷量達到150萬輛確實有些保守了。相反,在供應鏈支持的情況下,沖擊200萬輛也有很大希望。”
換言之,和特斯拉處境較為類似的是,在需求端比亞迪同樣不存在任何問題。而產能才是決定其能否觸及上述目標的關鍵。好在,就制造端展現出的儲備與狀態,后者明顯要強于前者。
況且,隨著上半年的結束,比亞迪距離150萬輛僅相差86萬輛,平均到每月需賣出14.3萬輛新車,結合其已經公布的6月銷量,只能說難度與壓力并不算太大。
更為游刃有余的是,整個下半年比亞迪手中還握有十分充裕的“底牌”。首當其中的必然是海豹,一款自誕生開始就準備硬剛Model 3的B級純電轎車。
而作為其音響供應商,近日位于“丹拿Dynaudio”的微信公眾號上,出現了一篇關于它的宣傳推送,其中明確寫到:“海豹系列車型自開啟預售以來,訂單已超過11萬輛,足以見市場對于海豹車型的期待程度。”
除此之外,類似海鷗、驅逐艦07這些已知身份的選手,同樣即將入局,進一步補充其產品矩陣。而類似于騰勢D9,包括那個萬眾矚目首款產品售價或達到80萬元以上的高端品牌,則繼續肩負著比亞迪“向上”的希望。
只不過,隨著種種利好襲來,作為盤觀者還是想說,對于比亞迪的一些擔憂,還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例如,智能化維度的儲備與落地,如何盡快追趕上類似特斯拉與“蔚小理”般的競爭對手?隨著自家車主基數的日趨龐大,怎樣保證在售車型品控與質量的持續穩定?沖擊年銷150萬輛目標的過程中,與之配套的經銷商體系能否承擔住相應的壓力?
今年,或許它們才是擺在比亞迪眼前最大的“攔路虎”。每一項,都切勿掉以輕心。不然,極有可能遭到反噬。
至于文末,突然想用理想汽車CEO李想所發布一條十分應景的微博作為結尾,“一些有趣的巧合。中國智能手機行業三巨頭的一號位,華為余承東、小米雷軍、OPPO陳明永,都是1969年出生的。全球電動車銷量最大的兩個企業,特斯拉和比亞迪汽車業務,都是2003年成立的,通過在黎明前的漫長黑夜開始的長期堅持,最終和時間成為了朋友。”
的確,作為旁觀者,隨著2022年過半,非常慶幸能夠見證大家在吹爆特斯拉的同時,又由衷地夸贊比亞迪。二者所掀起的新能源浪潮,已然變得無法抵擋。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7921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