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注定是載入比亞迪榮譽簿中的一年。
從4月宣布正式停產旗下所有燃油車,徹底轉型至電動化,到接下來月銷持續突破10萬輛大關,屢屢創造歷史佳績,再到一舉超越特斯拉,成功拿下全球新能源車半程銷冠,每一步可謂都走得都十分正確且堅定,也令自身的聲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過去的6月,這家長期以“新能源車領導者”自居的車企,更是月銷達到創紀錄的133,762輛,同比暴增168.8%。
顯然,一個個明晃晃的數字不會說謊,當下的比亞迪無疑實現了多維度的爆發。那么,接下來的篇幅想要探討的,恰恰就是其絢爛綻放背后的原因。
畢竟,過往經驗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絕沒有一蹴而就的偉大,有的只是厚積薄發后的脫穎而出。”
在驟變中抓住機遇
本段開篇,首先想要分享一組數據。
從乘聯會公布的成績單來看,6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57.1萬輛,同比增長141.4%,環比增長35.3%。1-6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達到246.7萬輛,同比增長122.9%。
6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3.2萬輛,同比增長130.8%,環比增長47.6%。1-6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達到224.8萬輛,同比增長122.5%。
與此同時,6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26.1%,較2021年同期15.3%的滲透率,提升10.8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45.0%。
6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27.4%,較2021年同期14.6%的滲透率,提升12.8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0.1%。
整個上半年,該細分板塊雖然連續遭遇芯片短缺、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暴漲、疫情肆虐等諸多不利因素的沖擊,卻依然展現出了極強的抗壓能力。
放眼全年,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下半程各家車企的紛紛發力,整個大盤必然還會迎來更大程度上的量變,曾經許下批發銷量與滲透率“550萬輛,25%”的目標,完成基本上已經板上釘釘。
而明年,如果能夠繼續保持足夠可觀的增幅,那么所對應的幾個數字,又將進行足夠可觀的上調。中國新能源市場實現綻放的速度,真的只能用“恐怖”所形容,所蘊含的潛力與紅利,也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由此望向更深處,不禁想說,站在當下這個節點,回顧已然過去的短短兩年,實際上新能源車所面臨的生存環境,絕對談不上輕松可言,甚至相比更早之前還在持續惡化。
政策層面,不可忽視的就有補貼退坡。基礎設施層面,全國公共充電樁網絡基數雖然還在不斷增長,但在綜合質量與補能速度上仍存瑕疵。終端售價層面,相比同級別燃油車也無絕對優勢可言,甚至更高。
至此,大概率會有人反駁道:“新能源車賣的如此之好的根本原因,油價的持續上漲肯定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畢竟使用成本也是現在許多用戶非常關心的一個部分,剩余的則是綠牌?!?/p>
不可否認,因為樣本容量足夠巨大,勢必會有部分消費者帶有類似的想法。但對于更多人而言,使用成本與牌照政策,必然不是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關鍵。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釋只剩:頭部車企們所推出新品,自身的綜合競爭力正在變得愈發優異。
換言之,身處一個并不友好的大環境下,新能源車能夠實現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之快的量變,還是由于終端潛客真真切切感到了來自駕乘層面的蛻變。反超傳統燃油車,絕不只是說說而已。
也恰恰基于上述背景,比亞迪成功在驟變中抓住了機遇。而接下來,更想分享一則上半年發生在我某位發小身上的故事。作為一名95后,其5月剛剛完婚,首購人生中的第一輛車,順勢成為了擺在他眼前最急迫的任務。
具體需求更多還是集中在:整體預算盡量控制在30萬元以內,外觀內飾設計盡可能原創,能耗與動力表現足夠均衡,智能化體驗較為出色等幾方面。至于品牌本身,只要足夠向上就好,并不過多在意所謂的“附加值”。
最終,經過層層篩選,比亞迪漢DM-i得以脫穎而出。相比之下,例如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帕薩特,這些曾經看似最為穩妥、絕對不會出錯的答案,卻被逐一排除。
無論承認與否,時代真的變了。
享受逆風翻盤的快感
作為更具說服力的論據,同樣從乘聯會公布的6月終端銷量來看,比亞迪漢一舉戰勝豐田凱美瑞、本田雅閣、大眾帕薩特,就是不爭的事實。
由此不禁想起年初舉行的電動汽車出行百人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信心滿滿的說道:“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迎來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p>
剛剛結束的周末,走訪過位于上海的幾家比亞迪門店后發現,整個車市的元氣好似已經完全恢復,終端消費者的購買熱情被徹底激發了出來。其中,當屬漢DM-i與即將正式上市的海豹,關注度與咨詢量最為巨大。
令人驚喜的是,在與部分到店潛客交流后發現,除了對于技術層面的認可外,隨著時間推移這家新能源車企的形象,悄然間也在發生著正向改變,尤其對于年輕首購群體而言。也就是說,比亞迪成功實現了難度頗高的“品牌向上”。
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隨著 DM-i混動技術的推出,可以看到,比亞迪放棄了對于動力、加速度的極致追求,轉而重新聚焦用車過程中,盡可能低的能耗表現與經濟性。而這樣思考與取舍過后的選擇,已然收獲較好的反饋。
在與行業中其它同樣發力類似路線的友商交流后發現,DM-i自身最大的威力,除了技術本身,能夠將整套系統的價格做到如此之低,是令人望塵莫及的。
就某種程度而言,逼近了同級別燃油車競品,甚至更低。這樣的做法,也讓比亞迪位于整個插混市場中,立下一道很難逾越的“硬門檻”。
面對同樣窺探插混市場份額的競品時,它心中的潛臺詞好像在說:“即便你能在某項技術參數上做到比我更為優異,可一旦到了最終的落地層面,成本上的劣勢就迅速顯現出來?!?/p>
反觀純電板塊,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驗證,刀片電池在技術本身、安全性、制造成本的優勢,也在不斷展現出來,并反哺到了諸多產品身上。
另外,比亞迪之所以祭出如此強勢的半程成績單,不可忽略的原因還有其在停售燃油車后,制造端的表現正在愈發給力,尤其是成功抵抗住了疫情的沖擊。
殊不知,北京時間6月30日,隨著合肥基地內首輛秦PLUS DM-i的下線,比亞迪位于國內的第6座乘用車工廠正式投入使用。此舉,也標志著其產能上的儲備,還在不斷優化。
最終,占盡天時、地利后,迎來綻放顯得順理成章。一切向好結果的發生,也印證了那句,“市場到了,機會也到了?!?/p>
殊不知,就在幾天之前,比亞迪旗下日本分公司位于東京正式召開品牌發布會,宣布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并亮相元PLUS、海豚和海豹三款車型,這對于國產品牌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與此同時,北京時間7月27日,比亞迪進而宣布今年10月將參加巴黎車展。據悉,這也是其時隔十余年重返國際乘用車展。而它也將帶來最新的乘用車矩陣,展示最新的乘用車技術,為在歐洲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為旁觀者,已然可以將上述一系列操作,視為比亞迪愈發成熟后的一次“主動出擊”。
除了繼續上揚自身品牌聲量,以更大的視角來看,也讓發達國家的終端消費者真正認識到中國電動車,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恐怖程度。吊打諸多日系車企、歐洲車企所推出的產品,就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事實。
可以肯定的是,身處全新賽道,有了類似比亞迪般領跑者的存在,我們正在享受著逆風翻盤的快感。后續,類似的時刻還會不斷涌現。
屬于中國汽車的時代,真的來了。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崔力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8157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