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早間,半導體板塊震蕩走強。截至該日午間,正帆科技、江豐電子漲超10%;德明利漲停,芯源微、賽微微電、清溢光電、天岳先進等跟漲。其中漲幅領跑的個股多為半導體零部件/材料公司,新萊應材、正帆科技盤中創下股價歷史新高,分別漲超21%和16%。
對此,多家證券機構紛紛表示,堅定看好半導體全年結構性行情,看好下半年零部件、材料、設備板塊的顯性機會。
然而,截至9月28日早間,半導體零部件概念股紛紛降溫,前日的火熱股正帆科技跌8%;新萊應材跌近6%;江豐電子跌近4%。
半導體零部件為何突然逆勢增長?經歷了兩日的“冰火兩重天”之后,其火熱還能持續多久?國內半導體零部件究竟是真增長還是偽需求?
半導體設備零部件與晶圓廠共同驅動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市場已不同往日般火熱,其增速正在放緩。
據Future Horizons數據,半導體行業正走向自2000年互聯網泡沫以來最大的衰退,也是芯片制造歷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數據顯示,2022年7月,全球半導體出貨額32個月來首次低于上年同月,降至444億美元,同比減少1.8%。從增長率來看,5月增長18%,6月降至6%,迅速放緩。
半導體市場下行,首當其沖的便是長期以來風光無限的芯片企業。
市場機構Digitimes Asia報告稱,由于PC市場需求下跌等原因,臺積電的兩大客戶AMD與英偉達向臺積電表明調整訂單規劃。其中,AMD調減今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共約2萬片7或6nm訂單,英偉達則要求延遲并縮減2023年第一季度訂單。
此外,英偉達二季度業績也未及預期。
財報顯示,英偉達二季度收入為67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3%,環比則錄得19%的跌幅,遠遠低于5月份給出的81億美元季度營收指引和45%增速預期;凈利潤為6.56億美元,不足預期中23.82億美元的30%,且較2021年同期跌72%;毛利潤為29.15億美元,毛利率為43.5%,2018年以來單季毛利率首次跌破50%。
英偉達CFO Colette Kress在財報電話會上坦言,該公司經歷了一個充滿挑戰的季度,實際經營情況和此前的預期存在差距。
但在同樣半導體市場低迷的影響下,國內芯片廠商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2022年一季度,中芯國際曾在業績說明會上分析2022年下半年市場情況時表示,消費電子、手機等存量市場進入了去庫存階段。而高端物聯網、電動車、顯示、綠色能源、工業等增量市場尚未建立足夠的庫存,對產能提出了更高、更緊迫的要求。整體來看,該公司客戶的需求依然旺盛,預計今年全年公司產能供不應求。
也有行業人士表示,由于國內新能源車銷售上漲迅猛,國內半導體供應情況要好于國外,“砍單”現象影響沒有國外那么明顯。
當國內半導體需求依然旺盛,半導體零件也自然會隨之受益。
來自東吳證券的行研報告顯示,今年下游需求暫無強勁增長動力,但中游晶圓廠卻在逆勢擴產,有效阻擋了下游不景氣向上游傳導,使得上游設備和零部件持續受益。對于國內而言,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9億美元擴大到2021年的296億美元,CAGR達到34.95%,增速遠超全球平均水平。
半導體零部件既是半導體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晶圓廠場務建設與制造加工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東吳證券認為,當前半導體零部件的市場規模主要由設備市場規模與晶圓廠新建產能共同決定,設備零部件與晶圓廠直采共同驅動了半導體零部件的整體發展。
被擠壓“窒息”的中國半導體零部件
半導體零部件是國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集成電路行業的支撐基石。從結構上看,半導體設備上游零部件品類繁多,主要在氣體輸送、機械運動、電氣信號控制、晶圓傳輸、維持設備整體結構穩定等方面起作用。
民生證券研報指出,按照結構組成,半導體零部件可大致分為:機械類、電氣類、機電一體類、氣/液/真空系統類、儀器儀表類、光學類等,而每一個大類下又包含諸多子類。
一般對于設備廠商而言,半導體零部件采購往往占其營業成本的90%左右。
根據天風證券測算,全球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市場年預期規模為554億美元,2030年預期規模為680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市場2022年預期規模為145億美元,2030年預期市場規模約為180億美元。2022年中國大陸各細分零部件市場規模:前三位的石英制品為16.03億美元,射頻發生器和泵均為14.57億美元。
然而在巨大的市場蛋糕面前,國產零部件廠商的話語權卻很少。根據VLSI數據, 2020年全球半導體零部件領軍供應商前10名均為海外廠商,且長期占據領先地位。
從國際競爭來看,如今我國正在面臨美國層層加碼的限制措施。
2019年5月開始,美國對華為實行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包括限制半導體的購入、禁止谷歌等美國企業跟華為進行合作等;為制約我國5G產業發展,美國將中興列入實體清單,實行出口管制;隨后,2021年7月,美國FCC又禁用華為、中興、海康威視、大華股份以及無線電和通信系統制造商海能達的設備。
2022年8月,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以下簡稱“芯片法案”),意在限制臺積電、三星、英特爾等擁有較完整制程工藝的企業在大陸擴產,嚴防先進芯片工藝和技術落地。
當外部重重封鎖,市場被瓜分得所剩無幾,國內半導體產業急需另辟蹊徑,找到獨立生存之法,以搶占市場。這其中,半導體零部件的國產化需要建立在半導體設備的國產化基礎之上,半導體零部件是關鍵所在。
據芯謀研究數據,在眾多零部件中,僅有石英件、Edge ring 和噴淋頭的國產化率在10%以上;腔體、真空規(Vacuum Gauge)和O-ring還尚未有效突破,各種泵、陶瓷部件國內自給率在5%-10%之間;射頻發生器、機械手、MFC等自給率在1%-5%之間;閥門、測量儀器等自給率甚至不到1%,半導體零部件整體國產化率處于較低水平。
太平洋證券也在研報中表示,從零部件的供應鏈現狀及自給率來看,當先半導體設備的零部件依然顯著依賴進口。在當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提速的時間窗口,半導體零部件國產化符合自主可控的產業趨勢。
此外,目前,高端半導體零部件市場主要被美國、日本、歐洲供應商占有;中低端半導體零部件市場主要被韓國、中國臺灣供應商占據,國內大陸廠商的機會微乎其微。
眼下,產業及資本界正逐漸意識到半導體零部件產業鏈地位和國產化的重要性。且實際上,半導體零部件的國產替代征程也悄然開始。
半導體零部件國產替代機會來了?
據財聯社,近期發布的券商研報援引數據顯示,國產半導體零部件中標數量,8月環比增長200%;1-8月,共計中標22項,同比增長近四成,其中電源及氣體反應系統15項,同比增長50%;熱管理系統2項,真空系統3項,同比增長50%。多家本土零部件制造商名列設備廠商儀器儀表類、電氣類、連接器、結構件、電器類、腔體零部件等零部件的供應商名單,國產零部件加速向本土廠商滲透。
近年來,國內半導體零部件廠商成長迅速。
以半導體靶材廠商江豐電子為例,2022年以來,該公司股價漲幅高達77%。根據財報,2022年上半年,江豐電子預計實現凈利潤1.49億元-1.67億元,同比增長145%-175%。該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受益于在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領域的長期研發和裝備投入,形成了核心競爭力,產品進入5nm先端工藝,得到了國際一流客戶的認可,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同時,新開發的各種半導體精密零部件產品加速放量。
據悉,在半導體領域,江豐電子已成為臺積電、SK海力士、中芯國際等全球知名半導體廠商的供應商;在平板顯示領域,該公司是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全球知名面板廠商的供應商。
且值得注意的是,江豐電子的超高純金屬濺射靶材產品在16nm技術節點實現批量供貨,成功打破美、日壟斷,其相關產品已經成功突破半導體7nm技術節點用Al、Ti、Ta、Cu系列靶材核心技術并實現量產應用。近日,江豐電子在互動平臺表示,該公司已經成為霍尼韋爾、日礦金屬等美國、日本跨國公司的供應商,相關產品已進入全球先端5nm技術節點。
光大證券表示,目前本土半導體設備零部件廠商在鈑金件、金屬件、腔體等一些技術壁壘相對容易突破的領域已經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國產化,甚至海外頭部半導體設備廠商出于成本優化的考量,也會向本土廠商采購相應的零部件。
然而,即使國內半導體零部件廠商百花齊放,但其中也不乏眾多發展局限。
比如,精密零部件品類多且批量小,單個產品市場空間不大。據VLSI數據,近10年里,前十大供應商的市場份額總和趨于穩定在50%左右,相對不集中,且壟斷效應明顯。
但國內半導體零部件也有從單一零部件走向完整產業鏈的機會,?產半導體蝕刻耗材硅電極和硅環的韓國企業Waldex是較為典型的案例。
Waldex原本生產韓國此前完全進?的半導體零部件生產,該公司于2001年開發出硅電極微孔加?技術,2009年開發出由?純度?英制成的蝕刻部件,同時收購了美國硅錠公司WCQ 100%的股權,使用子公司硅錠來?產硅部件。
上述舉措幫助Waldex確保了成本競爭?,也建?了綜合?產系統,類似Waldex的系列企業似乎可以給國內半導體零部件廠商一些發展借鑒。這些藏在半導體產業宏偉藍圖背后的零部件廠商,是鮮為人知的底色,同時也是中國半導體企業走向世界的重要助推力。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苑晶銘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8600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