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四車道》直播中,探討價格戰的打法。而就在3月初,湖北省的一聲令下,巨額補貼東風系旗下所有乘用車品牌,車市的硝煙再次彌漫開來。那么在一眾主流品牌都拼殺的刺刀見紅時,那些二線品牌又該何去何從呢?
這一次,汽車公社衛金橋、大眾侃車郭登禮、天天汽車徐鋒、汽研社賀球輝再次連線《四車道》直播間,重點討論了在車市死亡倒計時,非主流汽車品牌怎么樣活。
如何定義非主流汽車品牌呢?從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品牌月銷量大概在5000臺以下,大眾類的傳統汽車品牌年銷量在10萬臺左右。
2月份數據顯示,排名前6的傳統車企分別是比亞迪、一汽-大眾、長安、吉利、上汽大眾、廣汽豐田,新能源車企的排名依次為埃安、理想、蔚來、哪吒、小鵬。那么剩下的車企在今年的混亂中,競爭壓力呈指數級增長。
衛金橋在開場之前就做了詳細的分析:市場一放開回歸常態之后,競爭開始,從1月份到這次降價開始,整個市場迅速進入白熱化狀態,中間沒有一點點的停頓。就是在過去兩年左右的時間被保護的汽車行業在疫情放開之后,迅速進入平等狀態,確實是很慘。
因此,在討論之前,四位大咖就開宗明義的表明了立場。
賀球輝認為,有一些企業值得挽救,有一些企業我的觀點就是要像項羽一樣自刎,活出個英雄氣概,死了算了,真的不給汽車行業拖累,這就是我的基本觀點
徐鋒則總結了三類非主流品牌,分別是新勢力、自主品牌和自主品牌,他認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被拯救的概率比新勢力要大,新勢力一旦資金流斷裂就很難續命。
郭登禮則持有不同觀點,他認為,傳統車企的非主流車企機會很難,新能源的非主流車企如果圖變一下還有機會。他的論據是,只要鋰電池材料價格下降,這樣算下來它的整個成本還是有一定的優勢。
那么,非主流品牌的結局如何呢?徐鋒認為,這個行業的活法無非就是“關并轉”3種類型,但是對于在中國市場連連下滑的合資品牌來說轉型是最合適的,把中國作為一個向東盟或者遠東出口的一個基地。
衛金橋則更表現出更大的擔憂,“現在有極端的評論說,包括本田日產和別克在內,也有可能在中國市場受挫。”可能跟現在討論的話題有點遙遠,但是實際上也在提醒大家,市場在2023年進入白熱化的情況之下,其實對每個企業都不是說可以高枕無憂的。
新能源車企的宿命
有網友提問,飛凡和智己還有未來嗎?
郭登禮分析稱,飛凡和智己的緩慢在于一個是他們產品出的晚,第二個就是他們市場布局還多少存在著不夠完美完善。
而深耕上海的衛金橋顯然對此更有話語權,“我很坦白的說,長江以北的企業做這種電動化的品牌,九死一生。”我一直說上汽是一個不會做C端的企業,因為它的制度、企業文化做習慣做B端業務,一直處在一個甲方和乙方思維里面,這種心態是不可能好。
賀球輝從品牌定義上分析稱:我覺得主要問題是智己學的是特斯拉,它講那些操控、產品定義讓特斯拉波及到它,那么它其實就沒有產品的保護邊界。
其中,車企思維是一個很重要的成功準則。郭登禮認為,自主高端新勢力他們整個思維還是工業品思維,沒有站在用戶角度思考,沒有從用戶的需求、用戶的痛點解決用戶的角度來思考,你去學特斯拉有什么用?
徐鋒也表示贊同,包括極狐是同樣一個毛病,產品開起來都還不錯,但是產品的定義上面確實沒有什么太大的特點。上汽缺乏產品經理,在象牙塔這個圈子里面待時間長了,對市場一線的這種敏感度還真的不夠。
“這些國有企業的問題,其實沒有真正打過所謂的這種人民戰爭,就跟國軍打仗一樣,裝備很好,編制很強,但是一打仗靈活性各方面的所謂的這種機動性就是不夠。”
當然,除了自主高端新造車外,還有數量更加龐大的二線新勢力們,同樣遇到的很多問題。包括很多人開始討論,零跑還有活路嗎?
賀球輝認為,我完全看不出零跑有什么生命力的成長,無論從模式上還是從技術上還是從品質上。另外,它的銷量波動太大了,經銷體系沒有辦法穩定。
郭登禮則直接提出了解決方案:朱江明別管了,找一個專業的人士來管,他撤退,到后面零跑就活了,朱江明一管就完蛋。零跑的營銷有問題,稀奇古怪。我覺得哪吒有希望,因為產品布局跟市場比較近。
徐鋒比郭登禮還堅定的認為,零跑換個人也活不了,他表示零跑有的別的車企都有,零跑沒有的別的車企也有。
對此,衛金橋做了全面的剖析。他認為包括零跑、哪吒在內,這些原來被認為僅次于蔚小理的二線品牌,他們現在也在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第一它們是價格戰的非常堅定的執行者,相比一些國企或者一些被端著的一些企業來講,我覺得它生存機會還是偏大一點的。
“所以我覺得目前在電動車企業里面排名前8名甚至前6名的企業,還是非常有大的機會。”
除了零跑外,威馬現在也是一個很典型的新勢力車企。衛金橋認為,威馬就是一幫投機心態的人,起了個大早,然后心懷鬼胎,一切以上市和兌現個人的利益為目的,然后導致讓很多人一地雞毛。
這就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套在其他車企身上,包括天際、愛馳等。可能每個企業的死亡或者是消亡都有各自的原因,但是核心的原因跟決策層和創始人的初心是有非常大的關系,你的心正不正?
郭登禮繼續沿用了“人”的那套理論,他表示,威馬沈暉最大的問題就是身邊的人用錯了,身邊一幫跟他心不在一起,老想搞錢。
傳統車企的獨善其身
今年1-2月份,頭部傳統車企轉型升級表現優異,比亞迪汽車、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等傳統車企品牌份額提升明顯。此外,奇瑞今年非常氣勢如虹,還有一個就是實力比較雄厚的上氣榮威加名爵。那么除了這4+2的之外,其他的品牌還有機會嗎?
郭登禮以傳祺為例,他認為傳祺作為一個華南車企,品質和造型和價格比較靠近市場。MPV中的M8和M6已經占據了高度,至少還能堅持5年。如果再把PHEV推出,把產品力做上去,其他東西就跟著走就是了。
徐鋒則表示:不能一棍子打死。我就是一個核心問題,首先要把整個的管理流程和成本控制到極致。只要有相對的比較低成本優勢,你就能活下來。產品都不會差到哪去,差的是你的資源投入、資源投入不夠。
他以北汽為例,徐鋒認為北汽越野還是北汽最盈利的部門,但北汽自主不好說,估計存活概率不大,極狐最好辦法還是合并了。
賀球輝則總結稱,這么多年來,普通的傳統燃油車品牌并沒有建立品牌的任何議價能力,所以說它們以前的資產是不存在的。那么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整個市場環境的轉型,對他們來說壓力是比較大的。搞新能源、搞混動或者搞PHEV,今年要快速跟上,要不然就混下去。
衛金橋則給非主流品牌做了一些指導性意見,他認為,做獨特個性化、小眾性的產品,而不是做一個拉垮的沒有競爭力的轎車或者普通的車型,它還是有生存機會的。如果它不是小眾的,也不是很專業市場的這些傳統品牌,實際上它的機會是確確實實是相當低。
郭登禮的意見則是,傳統油車不是沒市場,而是外方和中方他們對利潤的追求,對收益的追求太高,期望值太大,沒有做到產品的價格跟市場的價格匹配。應該把利潤開刀,把產品做得更加理性一點,一定激發出消費者購買。
實際上,很多人關心韓系企業在中國市場是不是沒有活路。
其實最重要的說用什么樣的心態來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怎么樣去進入中國市場的電動化。這些全球性的大型車企一定會面臨著比亞迪、吉利、長城這樣的企業跟它在海外市場打仗,因此也需要積累在中國本土市場跟這些中國企業作戰的經驗。
那么法系和馬自達呢?徐鋒表示從感情上不希望它們都洗出去,對于整個行業都不是特別好,對我們所有行業的人都是傷害,但我覺得大概率都是會洗出去的。而郭登禮還是那句:如果現在新的東風領導上任,一定得對年輕人對專業人士重用。
衛金橋認為,法系車在中國市場是很難被替代的,它可能不會回到巔峰的年銷71萬輛,但是它可以維持15萬輛左右的一個合理的規模。法系車所代表的這種獨特美感,在目前來看,5年之內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品牌是可以接近它。
不僅僅是二線合資品牌,在豪華品牌中,也有幾家這樣的車企。徐鋒表示,凱迪拉克我們不用擔心它,上海通用只要存在,凱迪拉克賣多少量都會存在的,因為它整個的制造體系、渠道體系,都是能夠容得下一個凱迪拉克的。
郭登禮則對林肯不抱有希望,他認為,林肯的產品完全可以被未來的中國品牌高端化取代。由于它新能源化沒有來不及轉換,根本沒機會。以進口的形式出現每年賣2-3萬臺,還真的有點戲,如果要大規模做上10-15萬臺,一點戲都沒有。
對此,衛金橋總結稱: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的,如果說它是一個單一的品牌,他沒有后面的母公司的支持,或者說沒有強大的銷量和渠道的支撐,他是很難活過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今年如果沒有足夠多的資源,或者整個制造成本、渠道競爭力、對于今年的市場出現明顯的預判的時候,今年活下來的概率很小。
數據統計,中國汽車市場傳統的油車合資公司大概還有18家,自主品牌大概有20多家,新勢力品牌有70多家,確確實實是太多了。所以這一輪的整合以2023年的整個市場出現劇烈的分化為起點,這是個不可避免的。80%的非主流品牌中的80%一定會死掉,這是未來兩年的必然的趨勢,這也是不可阻擋的。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759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