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突然多了起來,是今年上海車展和往屆最大的不同點之一。
要知道,五年前國內車企和媒體參加海外車展,是風靡汽車媒體圈的大事。從東京到底特律,從日內瓦到法蘭克福……中國的汽車人們南北半球日常通勤,東西大洋反復跨越,一邊尋找中國汽車的出路,一邊感受著外企領先技術的沖擊。
但斗轉星移間,風云已經變換。
今年上海國際車展的各大展臺,圍滿了前來觀摩的外國人,不同膚色不同面孔的他們,或是經銷商前來進貨,或是帶著KPI前來學習的企業高管,或是報道車市最新進展的媒體,他們拿著手機相機哐哐一頓拍,似是要憑此一窺中國新能源發展之密鑰。
是啊,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太快了,如同中國高鐵一般的速度讓很多外企適應不過來,其中不少曾經統治過上一個百年的傳統車企,在中國市場迎來翻車時刻,或舉步維艱、立足未穩,或早已退出、潦草收場。突如其來的失敗讓他們意識到,必須要學習了。
于是,一張張前往中國上海的機票,在這個4月被迅速“洗劫”。
1500,40和仰望
車展周第一天,海外80多個國家1500多家經銷商受邀來到奇瑞展臺。他們手里拿著筆記本集合和手機錄像,并認真聆聽工作人員的相關講解。
這是中國品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動作。且不說邀請如此多人來國內參展,需要多大的精力和財力,單單是敢于將自家的最新技術成果、產品和外國人共享,就是一個巨大突破。國內媒體人看到奇瑞展臺的狀況后,甚至動容的哭了起來。
但奇瑞有底氣這么做。
因為基于更早的布局和更堅定的海外戰略,近年來奇瑞在海外銷量突飛猛進,其全球車成了國外市場銷量最高的中國車。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奇瑞在海外的銷量超過了45萬輛,這也是奇瑞連續20年蟬聯中國乘用車品牌出口冠軍,刷新了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出口新紀錄。
與此同時,站在品牌25周年的節點上,2022年的奇瑞第一次突破營收2000億,其中有1000億來自出口。同時,海外出口第一次超過45萬輛,新能源車就超過20萬輛。
奇瑞在海外的影響力,是近年來中國車企海外布局的縮影。像上汽,吉利,長城、長安等老牌車企,堅持海外戰略,相繼迎來厚積薄發,成績喜人。
而在它們的帶動下,2022年,中國汽車的出口量(包含商用車)高達311.1萬輛,同比增長54.4%,也讓中國成功超越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出口國。
伴隨著海外競爭優勢的建立,自主汽車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這是外國經銷商和媒體果斷奔赴中國市場前來學習交流的契機之一。
不僅是經銷商,企業高管也源源不斷的涌入各大展館。
目前得到的消息,大眾中國CEO貝瑞德,大眾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奧迪CEO杜斯曼、豐田副社長兼首席技術官中島裕樹等國際車企頂級高管,齊聚上海,只為一睹車展的盛況。
而在董事長齊普策的帶領下,寶馬集團董事會近半成員都將落地上海,包括寶馬集團設計高級副總裁霍伊頓克、MINI品牌設計總監海默爾;奧迪董事會的大部隊也在主席杜斯曼的帶領下,從德國遠道而來;奔馳大半個董事會更是空降車展現場,陣容之龐大,絕無僅有……
從企業高管到經銷商,再到媒體的爭相看展,使得本就絡繹不絕的各大展臺更加絡繹不絕。據悉,3.1號館的智己展臺上,一位設計師在首個公眾日,就接待了40余位外國專業觀眾,從保時捷高管到俄羅斯的采購商,他們試圖在崧澤大道333號找到中國電動車崛起的答案。
另外,大眾、保時捷、法拉利和賓利的高管,無一例外地跑到比亞迪展區,競相圍觀才發布的比亞迪 仰望U8,深刻感受著中國市場的巨大變化和新能源車技術領域的更新換代。
城頭開始變幻,但也不必自嗨
2017年的上海車展,保時捷CEO到眾泰展臺參觀眾泰SR9,在參觀的過程中,抄襲的設計讓這位CEO露出了尷尬的表情,緊接著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在失控的表情管理中走出來。
六年過去,從經典的老外看眾泰SR9陷入沉思,到如今老外看著國產新能源發展迅猛而陷入沉思,中外車企的地位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老外們扎堆逛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汽車實力的進步,畢竟在新能源賽道上,中國也確實處在了世界前列。
外國汽車人的爭相涌入,透露著中國汽車市場繁榮和被看好的信號。
作為汽車產業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中國汽車市場在近年來發生巨變,其風暴已經席卷全球。傳統自主品牌全面電動化網聯化、本土新品牌大量涌現、產品造型功能概念的快速量產化等,成為迎擊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力。
與此同時,考慮到傳統燃油車的紅利和新能源賽道的長期投入,充滿不確定性,讓很多外資企業卻在電動化轉型上躡手躡腳、舉棋不定,進而出現落后的局面。甚至像日系三強,德國大眾BBA等老牌企業,也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氣喘吁吁。
作為BBA的一員,奧迪甚至打出“奧迪也有新能源”的標語,透露著被遺忘的無奈現狀。
在燃油車時代,以BBA為首的主流豪華品牌是所有消費者爭相追捧的存在,因為他們既能滿足基本的出行需求,也能滿足社交需求,同時體現著使用價值和圈層價值。
但隨著中國品牌在新能源賽道實現彎道超車,很多消費者逐漸放棄傳統燃油車型,從而選擇新能源車型。而在新能源車型中,受到消費者青睞的車型更多的是新興自主品牌。于是市場上便出現了一種說法:BBA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
智己聯席CEO劉濤甚至表示,“如果眼下用戶花四五十萬元甚至八九十萬元,買一臺連智能都談不上的BBA新能源車,是對家庭投資的不負責任。”透露著在新一輪的競爭中,BBA所提供的產品價值,無法與很多中國品牌相提并論的事實。
但也不必過度自嗨,認為中國新能源車已然天下無敵。
英國品牌評估機構“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發布2023汽車行業報告,排出“2023全球最有價值的100個汽車品牌”榜單(Auto 100)。 其中,特斯拉位居榜首,梅賽德斯奔馳排名第二位,豐田汽車排名第三位。
而中國品牌排名最高比亞迪則排在了第12位;接下來的吉利和長城已然是20名開外,新勢力中排名最靠前的蔚來汽車,也只不過屈居第35名。同時,在今年的全球汽車零配件品牌價值20強榜單中,中國也只有兩個品牌濰柴和華域進入前十名。
可見,動靜很大、發展迅速的中國新能源市場,依然需要更多的沉淀,至少在出現一家在國際影響力上能完全超越特斯拉的企業之前,稱贊可以,但不能過度自嗨。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01214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