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如果你問,智能座艙到底是什么?答案可能是吸睛的大屏聯屏、AR HUD,多模態的人機交互,或者是更趁手的安卓操作系統。
但直到今天,依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隨著我們對智能座艙的理解不斷深入、不斷進化,這個答案實際上也在不斷豐富。”延鋒國際首席技術官兼技術中心總經理倪嘉文指出,今天的情況已經完全不同以往,“智能座艙”應當覆蓋整個座艙的使用場景。
作為一家聚集智能座艙及可持續發展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延鋒時隔兩年推出了新一代智能座艙概念車XiM23s。雖名為概念,但其上的軟硬件基本可以迅速量產,部分技術已和客戶展開合作。
就像喬布斯在拿出第一代iPhone之前,沒有人想過,拋開物理鍵盤的手機市場空間會有多大。某種程度上,延鋒也已經進入到“用創造引導需求”的新階段。
延鋒國際技術中心亞太區設計總監楊帆(左);延鋒國際首席技術官、技術中心總經理倪嘉文(右)
給赤兔馬 不如給一輛四輪車
都說汽車產業正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除了動力形式、市場格局的變化,產品力等于裝備力的時代已然不復存在。新時代下,主機廠和Tier1都在強調“以用戶為中心”“以體驗場景為核心”。
延鋒內部就有一支專門設計產品戰略的團隊,主要任務是開發車輛各種各樣的使用場景。
三年前,延鋒開發出了100多個用車場景,覆蓋駕駛前、駕駛中和駕駛后。整個場景庫不斷豐富,目前已擴展至約150個場景。立足于用車場景,延鋒所定義的功能從新產品的制造,一直延伸到概念車以及實車的量產。
從2017年開始到2023年,延鋒共發布了4臺概念車,每一臺展車都有自己的設計主題,新的XiM23s主題是“重新定義座艙豪華”。
你可以在車上看到,支持NFC卡片喚醒的透光智能車門,可移動旋轉的座椅搭配著折疊方向盤,一塊能夠自動升起的貫穿式8K大屏,以及支持手勢感應的Phygital(Physical+Digital)控制器等等個性化設計。
圖片來源:延鋒XiM23s
從延鋒的一項全球調研結果來看,于歐洲消費者來說,除品牌和溢價元素,駕駛樂趣極其重要;而美國消費者更看重可靠性;中國消費者則又有了些不同,車不僅僅是代步工具,還是家的延伸、第三生活空間。
盡管每個人對座艙的需求不盡相同,對“豪華”的理解也有所差別,所謂“豪華”,可能代表了環保,也可能是簡潔大方、舒適性、定制化甚至是掌控力。總而言之,它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但不可否認,獨特和個性化的設計,已經成為新車差異化的重要打法。這條路上,往往避免不了同質化的陷阱。而在倪嘉文看來,只要有創新,同質化永遠會受到挑戰。
但他也稱,創新是有一個過程的。上個世紀80年代,大家開始做國產化,那時候還沒有形成創新的概念。后來延鋒成立了合資公司,開始做一些應用型的設計,也遠談不上創新。直到二十年前,延鋒開始考慮創新,培育企業文化,創建創新的流程。
而眼下,也唯有創新,才能創造需求。
15個月——新的開發周期標準
總是要比車企多走幾步,既要求創新的速度,又有著對效率的高要求。
蓋世汽車了解到,延鋒與國內新勢力和自主品牌的合作,正不斷壓縮開發周期。過去,整車廠的開發周期通常是36個月,后來到了24個月。但就現在的市場需求和產品迭代速度來看,24個月遠遠不夠了。
“目前延鋒的開發周期基本以15個月為主,極端情況可以做到12個月。”倪嘉文表示,這意味著,延鋒在數模凍結后,第二天就要開始加工模具。若按照過去的組織架構,這個效率是絕對不敢想的。
圖片來源:延鋒XiM23s
可以明顯看到,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換代升級需求,正倒逼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加快自我變革。業內多家Tier1都完成了組織架構的調整,目的無一例外是為了更好的資源整合,更高的協同與開發效率。
延鋒也一樣,過去其旗下擁有五家合資事業部,業務涵蓋汽車電子、內飾、座椅、安全和外飾。三年前,延鋒先后回購了安全、內飾、座椅相關子公司股權,實現了智能座艙產品布局的進一步整合。
另外一個改變是,從前合資公司都有自己的技術中心,但現在,延鋒將整個技術中心合并,在一棟樓里做造型、電子、軟件、內飾、安全及座椅。同時也將原本的五個實驗室整合到了一起,還有一個可以共用的樣件室。
最大好處是,這個有將近三千人的園區可以完成所有的開發工作。曾經兩兩合作的平行關系不復存在,交流成本和效率亦得到了極大優化。
據悉,得益于五大板塊業務的整合優勢,一些外國客戶開始希望和延鋒促成Tier0.5的合作模式。倪嘉文表示,“原先用于座椅的電機、骨架都可以單獨采購,但現在越來越集成。零部件想分都分不開了。”也正因如此,一些主機廠也在推進組織架構的集成。
的確,大家都在改變。
以硬件為主 但也不畏軟硬件分離
要論汽車行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軟硬件分離與否的辯證關系。業內普遍認為,要真正實現軟件定義汽車,前提是軟硬件徹底解耦。但在倪嘉文看來,這個觀點過于片面。
他直言,車是拿來用的,軟件和硬件都只是一種手段,歸根究底是為了實現最終的使用場景。
圖片來源 : 西門子
例如,原本的方向盤就插一顆ECU,放到今天,方向盤上有警示燈、HoD離手檢測,還有振動提醒、燈光以及內置的安全氣囊。東西很多,但沒有那么多的空間可以放下五六顆ECU。因而,ECU的功能一定會走向集成。不過,這也會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像HoD技術的供應商如果不開發ECU的所有參數,軟件的定義無法獲取,只是功能集成,硬件沒有集成,那么最終的目的仍將無法實現。
一定程度上,這也反映出中央計算架構并沒有那么容易實現。首先,這里面涉及到很多問題,包括線束長度、傳輸、反應速率等;其次,這對主機廠來說是一個較大挑戰,中央計算架構意味著整車需要一個很大的軟件中心,在標準定義這塊就是一道坎。
不過,倪嘉文表示,延鋒會做好軟硬件分離的準備。
在傳統認知里,延鋒是一家以硬件為主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全球排名第16,2022年合并銷售額達到1008億。但這畢竟是一個軟硬件有著同等地位的時代了,因此延鋒也在快速發展軟件業務,目前有超過1000名軟件工程師。
也正是從2019年開始做智能座艙域控制器的緣故,延鋒對電子電氣架構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無論如何,延鋒都會做好關于E/E架構和軟硬件解耦的兩手準備。
至于會不會做點別的,倪嘉文也直言,“我們不會朝上走,也不會過多朝下走。”
他開玩笑式回答,“雖然我們做的是牛皮的,但我們不會去織布或者養牛。我們也不會去做飛機,也不去造高鐵,不能看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我們的定位很清晰,致力于整個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延鋒的定位)有自己的寬度,也有自己的深度。”
一如在ADAS領域,行業供應商已經做了大面積研究,所以延鋒不會去重復研究。“ADAS只要判斷剎車了,延鋒要做的事就是,在剎車的同時收緊安全帶。”倪嘉文補充說。
寫在最后
新產品和新技術都需要時間的滋養,同樣,一家公司也是。用倪嘉文的話說,延鋒不能只有某幾樣最強,要全部最強,全部最強還不夠,還要協同與賦能。這樣一來,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中央,延鋒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我們的目標是要進入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前十名。”這是延鋒接下來要做的事。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徐珊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02762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