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負責技術開發的哈肯貝格(Ulrich Hackenberg)25日接受專訪時表示,純電動車有著很好的未來,但目前來說,市場容量不是很大。該公司目前還沒有考慮推出奧迪品牌的純電動車。
哈肯貝格
作者:奧迪會不會推出純電動車,今年會不會推出純電動車?
哈肯貝格:純電動車有著很好的未來,但目前來說,市場容量不是很大。而作為電動車本身來講,其未來的發展取決于電池的容量,因為現在的電池技術充電一次可以行駛200公里左右,這個里程還不算很遠。電動車的發展將取決于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提高,能夠使每次充電至少行駛300公里以上,基于這個原因,我們目前還沒有考慮推出奧迪品牌的純電動車。同時,大眾集團將會在明年推出大眾品牌的電動車,所以作為大眾集團的用戶在明年可以率先體驗純電動車。
對于奧迪來說,我們會考慮在電池技術完善后再推出奧迪品牌的電動車。目前,我們有一種更加智能的解決方案,就是插電式混合動力,這種技術充電一次可以在城市內有50公里的純電動行駛里程,采用混合動力模式的總行駛里程可以達到600公里。我們會把選擇權交給用戶,看看他們在新能源車型方面有什么樣的需要,而我們將會積極地向市場提供相應的產品。
作者:如何看待目前全球比較受歡迎的Tesla電動車?
哈肯貝格:這款車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商用電池,它的概念是在底盤上安裝大量的電池組,這使得它充電一次可以行駛300公里。我們主要關注的是新能源車型的動力系統,現在奧迪推出的技術是插電式混合動力,我們想先了解市場是否接受這一技術,如果市場不接受,我們可以回歸到更加傳統的技術模式。所以我們不依賴于某種單一的技術發展趨勢,而是同時擁有多種解決方案。
作者:奧迪在中國已經建立了研發中心,該中心的技術研發會往哪個方向走?
哈肯貝格:在中國,從過去到現在,再到未來,奧迪始終不斷地推出針對中國市場開發的新技術。目前,在中國有位于北京的研發中心,在這里我們關注的是動力系統和e-mobility系統方面的技術開發,以及一系列與供應商的技術合作。我相信,奧迪將向中國市場不斷推出更多新的技術,并最終受益中國用戶。
作者:您之前在大眾集團擔任技術總監的職務,而且在blue motion這個項目上也做得讓全球很滿意。現在在奧迪,您是否也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奧迪的新能源車技術研發方面?
哈肯貝格:在大眾時,我從事包含高爾夫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車型技術開發工作,并且推出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在奧迪,我將把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轉換到新的工作崗位上。
具體來講,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將率先在奧迪A3上使用,就是我們所說的奧迪A3 e-tron。但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而像這樣的新能源技術概念還會在奧迪其他采用發動機縱置結構的車型上使用。談到未來汽車,在達到環保目的的同時還應該提供動感的駕駛體驗,并且提供更遠的行駛里程。我們相信,未來汽車可以適應不同的駕駛需求且排放更低,并讓用戶感到更加舒適,駕駛更具樂趣,而我們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作者:奧迪下一代的新能源產品,關于車身的輕量化會有怎樣的改變?
哈肯貝格:車身輕量化方面,我們講求的是在最合適的地方采用最合適的材料以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對于傳統車型而言,減重是一件好事,因為輕量化對車輛的加速和制動都有很明顯的優化效果。而在新能源車型方面輕量化并非易事,需要全面考量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制動能量回收是新能源車型日常使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回收能量的多少是由車身重量所決定的,因此車身輕量化對制動能量回收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奧迪的技術平臺中,我們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我們輕量化技術。目前,很多奧迪車型的車身采用鋁制部件,同時還應用了高強度鋼、碳纖維復合材料等。這些不同的輕量化材料在合適的部位使用,可以大幅提升車身的抗撞擊力。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復雜系統工程,我們要考慮不同材料在生產和裝配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例如,連接、焊接工藝、溫度等。在輕量化方面,奧迪有著非常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我相信,奧迪將在這個領域繼續走在行業的前列。
作者:奧迪是否會在S/RS產品序列中引入e-tron或者g-tron技術?如果有這方面的計劃,在技術上有什么難題?
哈肯貝格:對于e-tron而言,是有潛力將高性能發動機與高性能電動機結合的,也就是說可以使e-tron車型朝著更為運動的方向發展。其實,在技術方面是沒有什么限制的,比如新能源車型因為電池而增加了很多重量,但由于電池是安裝在底盤上的,重心很低,所以完全符合運動車型在運動性方面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與高性能發動機、高性能電機匹配,是有發展出S、RS產品的可能。
再談談g-tron,我們目前采用的是功率為110千瓦的1.4升TFSI發動機。當然我們可以在高性能車上采用天然氣技術,但這取決于用戶是否能很方便地加氣。比如說在歐洲,在德國就有超過一千個加氣站,所以在歐洲使用這個技術,用戶會非常方便。在中國,目前加氣站還沒有大范圍普及,推廣難度會相對大一些。如果基礎設施建設允許,我們肯定會向市場提供全面的驅動技術解決方案。
在技術方面,我們已經有了基礎的架構和技術儲備。其中,在大眾集團內,我們已經將天然氣驅動技術應用在了賽車領域,例如在歐洲舉辦的尚酷杯中的賽車,就是采用天然氣為燃料。所以在運動車型方面采用g-tron技術是可能的。另外,我想補充一點,傳統燃氣車輛的儲氣瓶都是鋼制的,所以重量較大,而奧迪則采用了碳纖維復合材料,這樣一來可以減重80到100公斤,這也為提升燃氣車型的運動性做了鋪墊。
作者:您認為消費者最關心的汽車科技是什么?汽車技術未來會不會有革命性的突破?
哈肯貝格:這個問題取決于你對未來看的有多遠,在很多國家,用戶都更加希望通過汽車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自由,對他們來說,車不僅僅是城市中的交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能夠讓他們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所以要做到這點,新能源車型需要有至少500至600公里的行駛里程,用戶可以在閑暇時去更遠的地方而不必擔心可行駛里程。基于目前的電池技術,包含插電式混合動力在內的e-tron技術是非常符合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因為用戶不必因為充電而等待過多的時間,也不必因為電池電量有限而不能回到家中。
談到更遠的未來,如十年后,隨著電池技術不斷地提高,車的性能也會不斷地提升。屆時,依靠電力行駛車型的市場前景將會是很好的,但這是建立在新一代電池技術發展成熟的基礎上。而新一代電池技術并不會很快到來,因為電池供應商在現有的電池技術上已經投入巨大資金,所以在短時間內對電池技術進行更新換代是不太現實的,我個人估計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推出將需要大概10年左右的時間。
另外,面向未來的另一種解決方案是氫燃料電池,這種技術已較為成熟,但對基礎設施的依賴十分嚴重。其中,氫氣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氫氣的壓縮、運輸與儲存也會耗費大量的能量,同時為車輛加氫也需要特殊的高壓設施。所以小批量生產某種新能源車型完全沒有問題,而大批量生產的話則需要完備的基礎設施支持,我們還需要等待一定的時間。
作者:因為您剛才談到在北京有了研發中心,而且中國的消費市場也是奧迪最大的一個市場,是否會因為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來考慮在設計、技術等方面做出任何的改變,會不會對中國市場增加投入,是否會跟合作伙伴有更加緊密的合作?
哈肯貝格:我們的目標就是要伴隨市場的成長而成長,而且我們的成長要超越市場的成長。我們要在高檔車這個領域做到更好,所以我們需要為中國市場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產品,同時,我們也會與合作伙伴更加緊密地合作。
中國的市場是不斷成長的,中國的汽車市場現在已經衍生出更多不同的細分市場,我們會一一去分析這些新的細分市場是否具有高檔車的特征,我們會依據這些市場的需求來推出新的技術和產品。
作者:關于在中國市場的Telematics通信技術,您對于它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哈肯貝格:Telematics通信技術不僅對中國市場來說很重要,而且在全世界范圍來將也是很重要的。這項技術會提升人和車之間、車和車之間、基礎設施和車之間的信息傳遞,它也可以幫助用戶更加順暢地到達目的地,更加便捷地尋找停車位等,所以telematics通信技術可以使用戶獲得更加便捷、安全、舒適的出行體驗。在telematics通信技術領域,我們每一天都會有針對不同應用的新想法,這些新想法會不斷引領市場的發展,而這也是奧迪始終在市場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來源:易車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047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