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透率突破40%,銷量逼近900萬輛。
開篇兩個十分耀眼的數字,成為了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交出的最終成績單。無論承認與否,無論接受與否,借助電動化轉型的浪潮,中國車市都在拼命狂奔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而就此試圖評選出最為耀眼的一家“明星車企”,想必沒有任何的懸念,非年銷成功突破300萬輛大關的比亞迪莫屬。
比亞迪總裁曾經所說的那段話:“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e平臺3.0等顛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即將迎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
顯然,已經真真切切的結下累累碩果。
順勢,如果要從2023年比亞迪龐大的產品矩陣中,評選出一款表現穩定、口碑卓越的產品,我會毫不猶豫的把選票投給—— 宋PLUS。而就在上周,其正式迎來了又一里程碑時刻——第80萬輛新車下線。
在我眼中,宋PLUS能夠取得上述含金量滿滿的表現,完全可以視作一場屬于中國汽車的勝利。
至于背后的原因,是多維度。
來自頂流的絕對實力
本段開篇,需要知曉,從上市到第80萬輛新車下線,宋PLUS僅用時不到三年時間,是自主品牌中最快,也是唯一達成80萬輛的新能源SUV車系。而宋PLUS之所以耀眼綻放,首先與它自身的絕對實力密不可分。
得益于整個比亞迪提供的強大技術和體系化支持,宋PLUS得以在造型和空間、性能和低能耗、運動和舒適、配置和成本等各項關鍵指標之間,達到了最優化的均衡。
不僅可油可電、動力平順、虧電油耗超低,還和合資燃油SUV做到“同質同價”,并且在快充功能、智能化等方面,都全方位的超越了它們。
而在各大平臺的車主口碑榜中,宋PLUS的評分都非常之高,直接反映出其非常優秀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另外,在售后服務、二手車保值率等方面,宋PLUS同樣沒有短板。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強大背書,作為比亞迪海洋網的無可爭議的“實力冠軍”,自2021年3月上市以來,宋PLUS迅速獲得終端消費者的認可,持續保持著熱銷的勢能。
在2022年大幅領跑SUV和PHEV兩條細分賽道。其中,宋PLUS DM-i一舉奪得中國SUV與PHEV品類的年度雙料冠軍。
反觀2023年6月推出的宋PLUS冠軍版,外觀、內飾大變樣,愈發的精致與年輕化,并且精準洞察到了主流用戶對于長續航的迫切需求。無論DM-i車型也好,EV車型也罷,在加量不加價的基礎上,雙雙做到了全面的升級與進化。
自上市后,銷量節節攀升,整體車系連續6個月蟬聯15-20萬SUV及緊湊型SUV雙冠,其中宋PLUS DM-i延續老款熱銷勢頭,連續31個月獲得插混SUV月度銷量冠軍。
宋PLUS EV冠軍版從8月起連續5個月銷量過萬。總之,DM-i車型、EV車型相輔相成、齊頭并進,進一步穩固了在細分領域的地位。
作為見證者,不禁由衷的感嘆:“宋PLUS之所以收獲80萬用戶的青睞,還是由于其將比亞迪的新能源技術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垂直整合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
最終,在15到20萬元價格區間,宋PLUS為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價值評判標準,塑造了全新的價值標桿,而這就是來自頂流的絕對實力。
開創緊湊型SUV新格局
讀到這里,或許會有人產生質疑,“宋PLUS迎來第80萬輛新車下線,為什么說是一場屬于中國汽車的勝利?”
別著急,聊過了其自身多維度的愈發強大,接下來的篇幅將站在行業端,展開闡述今天文章主角為整個中國車市帶來于內于外的深遠意義。
實際上,近5年來,雖然中國乘用車市場的總體規模基本穩定在2000萬輛左右,緊湊型SUV的年銷量水平維持在500萬輛上下,市占率接近25%,但從相應的新能源滲透率來看,依舊僅有20%左右,不算太高。
換言之,傳統燃油車依舊占據著緊湊型SUV市場較大份額。相比之下,緊湊型新能源SUV想要徹底的取代它們,還有非常繁多的挑戰。
好在,壓力越大,動力越大,自2021年上市以來,宋PLUS無疑成功引領了中國車企全面開啟緊湊型SUV轉型電動化的浪潮,讓大家看到了無論插混也好,純電也罷,才是未來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
更具象來說,在宋PLUS的帶領下,迅速打破了曾經固化的局面,開創了緊湊型SUV市場的新格局。放眼整個賽道,涌現出越來越多的“競爭隊友”。
而在此過程中,宋PLUS則一邊引領趨勢,全力提升緊湊型SUV的新能源滲透率,一邊保持著絕對的領先。
作為論據,根據乘聯會統計顯示,2023年1-11月緊湊型新能源SUV共售出1,145,344輛,宋PLUS車系同期累計銷量達到376,346輛,市場占比達到30%以上。
其中,宋PLUS DM-i同期累計銷量296,624輛,在緊湊型插混SUV市場占比高達52%。可以說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帶動了自主品牌緊湊型插混SUV的大發展,真正起到了帶頭作用,所以2023年才會如此百花齊放,涌現出吉利銀河L7、深藍S7等選手。
而另一方面,宋PLUS EV,同期累計銷量達到79,722輛,在緊湊型純電SUV市場占比達為14%。同樣以持續破萬的表現,讓高品質緊湊型純電SUV滲透進了主流家用人群,并成為純電車破局主流家用SUV市場的成功典范。
綜上,緊湊型SUV市場滾滾襲來的格局之變,宋PLUS絕對是最功不可沒的“催化劑”與“核心動力”。
因此,當它迎來第80萬輛新車下線,于內完全算得上一場屬于中國汽車的勝利。
合資當道的時代過去了
新的問題隨之產生:“宋PLUS迎來第80萬輛下線,于外的意義呢?”關于答案,其實非常簡單與直接。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有了前文足夠多的優異成績單作為支撐,宋PLUS無論身處超一線城市,還是更多低線城市,都已經成為緊湊型SUV中絕對的佼佼者,在與諸多合資品牌“主銷擔當”的直面交鋒中絲毫不落下風,甚至開始慢慢碾壓。
由此將視角放大,必須承認過去15-20萬元緊湊型SUV市場爆款的定價權與定義權,一直都被上述合資品牌所牢牢掌控,也充當著它們身處中國車市最賴以生存“利潤奶牛”的角色。
但隨著電動化轉型浪潮的降臨,隨著宋PLUS引領的攻勢撲面而來,合資品牌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過去三年時間,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能源緊湊型SUV,集體朝著合資緊湊型SUV的腹地發起了最猛烈的進攻。
也恰恰因為如此,在慢慢丟掉所謂的“主陣地”后,合資品牌在華的份額可以說一再萎縮。就結果而言,自主品牌儼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一方面,2023年1-11月整體乘用車的銷量統計中,自主品牌份額已經突破半數大關,達到52%,同比增長4.7%。
勢頭迅猛的關鍵,與新能源板塊的鼎立相助密不可分。在2023年1-11月的新能源市場中,自主品牌份額更是達到84.3%,對于合資品牌形成了碾壓。
另一方面,走訪終端的過程中發現,合資緊湊型SUV紛紛開始讓利,曾經加價的熱門車型加價售賣的局面早已不復存在,甚至為了保證銷量不太過難看,被迫開始祭出巨大優惠打折賣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今年合資品牌在推出全新緊湊型SUV時,即便同樣帶來了插混車型亦或是純電車型,但在中國車市仍沒有太大聲量與關注度,已經掀不起之前的水花。
愈發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次緊湊型SUV細分市場的主動權,正漸漸掌握在了自主品牌的手中。
當然,如果沒有宋PLUS的帶頭沖鋒,這一天大概率不會這么快的到來。也正因如此,我們一定程度上能夠驕傲的判定:“緊湊型SUV市場,合資當道的時代過去了。”
寫到這里,文章漸漸臨近尾聲,更想說:“宋PLUS迎來第80萬輛新車下線,的確是一場屬于中國汽車的勝利。能夠獲得80萬名車主的信任,也是其通往傳奇路上的一個節點。”
接下來,相信宋PLUS還會持續進化與迭代產品力,深耕與穩固細分市場格局,加速推動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轉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15992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