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英偉達表現得十分矛盾。
既要承受地緣政治帶來的各種壓力,還不甘心放棄中國市場的既得利益。
幾番拉扯之間,故事的雙方,都需要“割舍”一些東西,才能達成一致。以至于,不少企業對英偉達,既愛又恨。
英偉達就像一座難以攀登的山,橫貫在中國科技的發展之路上。長久之后,便釀出一種糾結的情緒:既想甩掉他,自立門戶;又離不開他,百般呵護。
很顯然,科技,并沒有建成巴別塔。而英偉達的偉大,又能在中國市場,繼續“偉大”多久?
20天前,當地時間3月18日中午,2024年英偉達GTC大會震撼開場,超過萬人的體育館內,座無虛席。大家都在等待那個身穿皮衣的男人,期待他再次“引爆”行業,乃至“引爆”整個世界。
于是乎,第2天一大早,國內各大媒體便傳來陣陣驚呼,如:“最強AI核彈”“王炸”“全球最強”“卷瘋了”……
必須承認,英偉達確實稱得上這些夸贊。作為行業罕見的超級巨頭,英偉達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但格外重要的一點,這些高科技芯片,會交給中國企業使用嗎?
英偉達炫技,不舍中國市場
Sora一出,人類GG;要說今年什么最火熱,非人工智能莫屬。甚至,馬斯克都將“全球第一”的特斯拉丟到一旁,親自下場對線。
而生成式AI大模型對于算力,也就是GPU的依賴程度,非常可怕。總之一句話,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關鍵依舊握在英偉達的手里。
本次GTC大會,英偉達推出新Blackwell架構的B200,體積比英偉達上一代AI芯片Hopper大了一倍,集成有2080億晶體管,是上一代芯片的2.6倍。
這還沒完。
兩個B200 GPU與Grace CPU集成在一起,通過900GB/s的超低功耗NVLink芯片間互連技術,就變成了GB200超級芯片。
然后層層疊加,2個GB200超級芯片裝到主板上,就成為了一個Blackwell計算節點。18個這樣的計算節點,便組成了更大的“虛擬GPU”。
正如黃仁勛所說:“我們需要更大的GPU,如果不能更大,就把更多GPU組合在一起,變成更大的虛擬GPU。”
事實上,只要能夠實現1+1>1,英偉達的本次炫技,就是完全成功的。但是很遺憾,這種強悍的芯片,被禁止出口到中國。
早在2022年10月,美國就推出了限制AI芯片對華出口的政策,加上2023年10月的那次,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已經連續兩次發布對中國的先進半導體和計算設備的出口管制。
而在剛剛過去的3月30日凌晨,BIS再次發布“實施額外出口管制”的新規措施,全面限制英偉達、AMD等 AI 芯片和半導體設備向中國銷售。一而再再而三,層層加碼之下,“紅線”越繃越緊。
路透社表示,新規目的是讓中國取得美國 AI 芯片變得更加困難。盡管此前英偉達也通過“閹割”的方式,供應了一些特殊芯片,但是一步慢,步步慢,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確實被扼住了喉嚨。
或許是怕把中國企業逼急,惡了情誼,英偉達選擇另辟蹊徑,在營收不多的汽車業務板塊,與中國各大車企加深聯系。
大可不必替“夾在中間”的英偉達打抱不平,畢竟單從智駕芯片的角度來看,英偉達也做到了“遙遙”地遙遙領先。
重開一條路,拉攏中國車企
拉攏中國車企是一步很巧妙的棋。
將目光聚焦,其實與整個大盤相比,英偉達在汽車領域的營收并不多。根據英偉達最新財報顯示,汽車業務2024年全年收入11億美元,僅占總營收的1.8%。
但又必須承認的一點,就是這不足2%的營收占比,卻牢牢鎖住了中國,乃至全球的自動駕駛市場。
無Orin,不智駕。中國汽車市場上,已經形成這種共識。
蔚來、小鵬、理想、極氪等各大車企品牌,均需要依托英偉達的芯片,建立相應的自動駕駛團隊。甚至毫不夸張地說,現在的主流智駕芯片,就是英偉達Orin。
而當智駕生態建立,硬件、軟件、算法等沉默成本不斷堆積,想要抽身離去,可沒有那么容易。深諳其中之道的英偉達,一邊拉攏中國車企,一邊繼續擴充著“市占率”。
2024年的英偉達GTC大會上,黃仁勛又宣布了三家Thor芯片的合作車企:比亞迪、昊鉑、小鵬。此外,極氪、理想汽車和文遠知行等,也已明確表示將基于Thor芯片,設計生產下一代產品。
CUDA好用也好,芯片技術遙遙領先也罷,此時的英偉達,顯然已經成為壓在中國自動駕駛行業頭上的一座“大山”。
試想一下,如果所謂的禁令轉移到汽車市場,那些依托英偉達芯片而形成的自動駕駛能力,是否還能繼續領先?防患于未然的話,有沒有可以實行的Plan B?
好消息是,地平線、寒武紀、黑芝麻等中國初創芯片公司,已經逐漸融入到汽車市場,有了一定的競爭力。
但,依舊很難撼動英偉達的行業地位。摸著特斯拉過河,或許是一個好辦法。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一些有追求的車企,還是要靠自己自研出屬于自己的“FSD”。
蔚來應該算是走到了前面。2023 NIO DAY上,蔚來發布了首款自研智能駕駛芯片神璣NX9031,采用5nm車規級工藝制程。李斌表示,一顆神璣NX9031可以媲美4顆Orin芯片的性能。
吉利也有了托底。億咖通第二屆Tech Day上,沈子瑜與芯擎科技CEO汪凱共同發布了車規級7nm高階智駕芯片——龍鷹智駕AD1000,直接對標英偉達Orin。
此外,地平線征程6蓄勢待發,Momenta的自研智駕芯片也已經箭在弦上,諸多“備胎”芯片在手,似乎情況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只不過必須考慮到的一點,只有經過了市場和時間的檢驗,這些擁有中國基因的智駕芯片,才算真正的“備胎轉正”。
在這段中國芯片猥瑣發育的時間內,英偉達依舊是毋庸置疑的“霸主”。
寫在最后
回顧這些年,仿佛從一開始,英偉達就如同開了“上帝之眼”,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游戲、挖礦、元宇宙、AI、自動駕駛……
各大火熱領域,英偉達總能分到一杯羹,賺得盆滿缽滿。
而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英偉達不可能輕易放棄,卻也沒有太多的選擇。面對“禁令”,黃仁勛也只能低頭。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令英偉達開始積極拉攏中國車企,甚至不再甘心只做單一的自動駕駛芯片供應商。
不久前,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產品高級總監劉毅林被傳離職。知情人士稱,劉毅林或將加入英偉達,投奔到此前從小鵬汽車離職的吳新宙麾下。
盡管劉毅林事后做了辟謠,但英偉達發力自動駕駛的意愿,從引入吳新宙的那刻起,便已經人盡皆知了。
英偉達能夠憑借汽車業務在中國市場實現“偉大”嗎?中國自動駕駛,會有英偉達的一個席位嗎?
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且看英偉達如何出牌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2603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