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汽官方
作者|蘇鵬
變革洪流席卷了整個汽車產業,置身事內的每一位參賽者,都在尋求破局之道。
4月20日,北京車展前夕,“以匠為心 科技向光而行”BAIC×TECH北汽科技沙龍在北京舉行。
“我們的理念一直是堅持技術先行,技術一定要掌握好,要掌握對用戶能帶來更好體驗的技術。”北汽研究總院院長王磊在接受36氪AUTO采訪時表示。
北汽集團擁有66年的造車積淀,技術先行的策略構建了北汽集團的品牌底色。截至目前,北汽申請專利約3.5萬件,專利數處于行業前列,三電、氫能等核心技術6次榮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北汽掌握企業技術標準4000余份,累計參編國家、行業標準300余項。
事實上,進入2024年,從比亞迪掀起的價格戰開始,各家都釋放出明確的競爭與洗牌的信號。如何通過產品建立起差異化與標簽,擴大銷量基本盤成為各家比拼的關鍵。
這需要技術和產品來構建金字塔的底座。2021年—2024年,北汽集團的研發投入逐年走高,2021年—2024年,北汽集團的研發總預算分為75.4億、76.1億、83.6億和132.1億元,研發費用占比從2021年的6.2%,在2024年躍升到11.7%。
新能源汽車是長期主義的征程,沒有持續的投入和資源支撐難逃被淘汰的命運,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劉宇表示,到2030年北汽集團累計研發投入將超過1000億元。
智能化下半場,北汽集團逐漸迎來發力期。
裹挾而來的智能化重新定義了“一輛好車”的標準。
“汽車是車輪上的超級手機”已是行業共識。數據顯示,燃油車時代,軟件對于汽車的價值為10%—15%;但在電動化時代,預計到2025年,整個汽車的價值將有40%來自電子和軟件。
特斯拉、華為、蔚來...那些以智能化見長的產品,總能用最前沿的科技技術拿到新能源市場選票。長城、比亞迪和北汽等傳統中國品牌也在發力,以求在電動馬拉松的長跑里實現奮起直追。
有業內人士認為,“AI大模型上車才是汽車真正開始智能。”大模型的上車應用,將為汽車行業帶來交互智能與服務智能的深刻變革,帶來包括與情感化的數字人交互、開放而豐富的服務生態、智能生成內容與表現形式等在內的全新體驗。
“我們沒有遙遙領先,只是比同行走快了一點點。”北汽研究總院院長王磊透露,北汽目前是行業首批實現AI大模型上車的車企,包括極狐考拉、阿爾法T5等產品已經具備自我認知、主動學習和無限次對話等能力。
智能駕駛方面,近期北汽集團還成為國內首批獲得L3級自動駕駛公開道路測試牌照的企業,可以正式在北京指定道路開展有條件的自動駕駛系統實際道路測試。
有條件自動駕駛(L3級)高速公路道路測試牌照,需經過北京市相關部門通過封閉場地考試、自動駕駛能力評估和專家評審等系列程序。按照要求,所有申請自動駕駛試驗牌照的自動駕駛汽車,需要通過封閉場地考試和相應等級的能力評估。這也側面體現了北汽智能駕駛層面的技術實力。
在科技日現場,北汽BJ60還在現場展示了原地掉頭,這也是北汽智能底盤的技術體現。
技術的突破和內卷,可以平攤技術成本,最終將一系列高精尖技術走向普惠。“我們希望很多大家覺得遙不可及的事情,讓普通消費者就可以得到。”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劉宇說。
依托技術儲備,北汽正將諸多三電技術做下放。北汽集團研發的第五代電機中的單電機總成轉速維持在22000轉/分,實現整車百公里加速7秒、能耗降低10%以上。并且北汽也在20萬以下車型上搭載800V高壓超充電池系統。
安全性方面,北汽采用新能源鋼鋁混合專用車身,在碰撞中吸能效率可提升35%;BJ40采用了“整體籠式車身+內嵌式防滾架”;極狐的車身扭轉剛度超60000牛·米。
行業競爭逐漸白熱化,車企們拼搶價格戰之余,參與競爭的車企們也在內部進行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理想還在持續優化組織,以更靈活的方式迎戰,長城先后引入一系列新勢力營銷人才,追趕行業變革步伐,尋求最優解。
北汽集團進行了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聚焦整車、零部件、服務貿易三大主業,以創新驅動,在開放合作、減量提質中優化結構,打破傳統格局和慣性思維,實現北汽的高質量發展。
北汽的銷量基礎盤分為自主乘用車板塊、合資板塊和商用車板塊。自主乘用車方面,北汽極狐和北京汽車先后擁抱智能化,在本次的北京車展上,帶來BJ30電驅版、全新BJ40、BJ60電驅版、阿爾法S5等明星車型在內的19款全新產品。
華為的技術魔力也在持續發揮,北汽與華為聯手打造的享界也即將推出,首款車型享界S9是一款行政級別轎車,也將于北京車展發布,計劃于今年7月或8月上市。享界S9提供單電機和雙電機兩種版本,最大功率分別為227千瓦和158千瓦+227千瓦。續航方面,先期申報車型的CLTC純電續航達到了665公里、672公里、816公里。
合資板塊方面,王磊透露,作為梅賽德斯-奔馳第一大股東,北汽也通過深度合作,在技術產品、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方面助力北汽自主發展。
商用車板塊在海外市場持續發力,北汽福田持續在歐洲、泰國等戰略市場取得突破性進展,連續12年保持中國商用車出口第一,累計出口近80萬輛。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未來汽車日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28060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