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汽車新聞》報道,中國汽車制造商長城汽車計劃于8月底,關閉位于慕尼黑的歐洲總部,并裁掉所有100名員工。該公司將停止向其他歐洲市場的擴張,但無意退出歐洲。
據悉,2024年5月28日,長城汽車德國有限公司(GWMD)召開全員大會,宣布8月關閉辦公室,并將于2024年8月31日終止所有雇傭合同,同時裁掉所有100名員工。長城汽車表示,“很遺憾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為此,“將把長城汽車的歐洲零部件倉庫從德國紐倫堡搬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使倉庫規模擴大一倍,為歐洲地區的客戶提供最好的服務”。
此外,消息人士稱,長城汽車此前預訂的歐洲擴張計劃因此中斷,原先“在海外市場銷售100萬輛汽車”的時間點也從2025年推遲到2030年。
▍長城汽車必須直面的”三座大山”
總體看,長城汽車當前必須直面的“三座大山”:一是歐洲市場需求減弱,二是競爭對手的價格戰的壓力,三是歐洲懲罰性關稅。
近期,長城汽車歐洲發言人向《歐洲汽車新聞》透露:歐洲電動汽車市場(尤其是德國市場)的放緩,競爭對手紛紛提供大幅折扣,以及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后可能會征收懲罰性關稅,這些都給像我們這樣擁有電動汽車投資組合的公司帶來了非常高的不確定性。
▍“賣不動”的歐洲市場
首先,我們來看看長城汽車歐洲的銷量情況:據法蘭克福匯報(FAZ)的報道,2023年長城汽車在海外市場總共銷售了316,018輛汽車,但其中僅有6,300輛銷往歐洲。而同期出海歐洲“尖子生”的銷量情況:2023年,吉利集團在歐洲共銷售34.8萬輛,是歐洲第十大汽車制造商。上汽集團,2023年MG單一品牌在歐洲就銷售了23.13萬輛,實現連續三年銷量翻番。
長城汽車面臨的問題,除了銷量不及預期外,還有就是歐洲汽車整體行業增速的放緩。彭博行業研究預測,2024年歐洲汽車銷量增速將放緩至5%(對比2023年銷量增速為14%)。
此外,也不得不考慮一些經濟問題。長城汽車要將歐洲零部件倉庫,從德國紐倫堡搬遷至荷蘭阿姆斯特丹,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整體物流成本。
歐洲銷量不佳、整體需求放緩,以及經濟原因,讓長城汽車進行了此次重新調整。當然,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長城汽車僅僅是停止向其他歐洲市場的擴張,而不是退出歐洲市場,這兩者有很大差別。
▍外戰歐洲品牌,內斗中國同行
歐洲市場擁有多家本土強勢品牌,如大眾、寶馬、奔馳等,這些品牌與當地經濟緊密綁定,對外國品牌構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根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去年在盟情咨文中援引的數據,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已上升至8%。畢馬威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品牌電動汽車將有機會在2025年占據歐洲市場15%的份額。由此看來,不僅是長城汽車,整個中國車企出海,都不得去和歐洲本土市場搶奪更大的份額。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價格戰也卷到了歐洲。2024年年初,德國汽車報紙《Automobilwoche》報道,比亞迪汽車在德國開啟降價,幅度最高達15%。同月,特斯拉ModelY在歐洲全面降價最高幅度11%。汽車“價格戰”讓歐洲汽車行業恐慌,Stellantis集團首席執行官Carlos Tavares在電話會議上表示,電動汽車不顧成本降價將致行業“血流成河”。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預計歐洲將發生電動汽車“惡性”價格戰,“我們預測歐洲電動汽車的惡性循環/價格戰,就像中國已經發生的那樣?!?nbsp;
▍歐洲高額關稅
2023年5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要阻止中國廉價電動車充斥本土市場。馮德萊恩指出,“公平競爭很好。我們不喜歡的是,我們的市場充斥著獲得大量補貼的中國電動車。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保護我們的工業?!?024年5月21日晚間,歐盟中國商會(CCCEU)在X官方賬號上發布聲明,稱其從“內部人士處”獲悉,中國可能考慮提高配備大排量發動機進口汽車的臨時關稅稅率。
對于歐洲有可能的高額關稅,長城公司近期采 訪中表示:歐盟計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的進口關稅可能從7月開始實施,這將使控制虧損變得更加困難。
如果這個關稅開始加征后,會對中國車企有什么影響?一個月前英國《金融時報》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情:比利時Zeebrugge 港的一個汽車碼頭,停放了大量電動汽車。據知情的業內人士表示,一些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在歐洲港口停留了長達18個月之久。港口被當成“停車場”。
其實從今年3月開始,歐盟這個到岸車輛,就需要開始登記。也就是,從3月到6月賣出去的所有的車,都要補交這個關稅,比如到時候加了40%關稅,中國車企都要再補交。這個對于中國車企來說,實在太痛苦了。
從數據上看,歐洲要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對中國車企出海歐洲市場,確實形成了一定影響。
根據德國汽車市場調研機構施密特汽車研究的最新數據,在 2024 年的前四個月中,僅有 11.61 萬輛中國品牌乘用車進入西歐18個市場地區 (含英國)的 401萬輛新車市場。4月份,共有2.84萬輛中國品牌車型進入上述西歐地區,僅占該地區新車市場的大約3%。
▍為什么是長城汽車關閉歐洲總部,不是其他企業?
為何長城汽車要關閉歐洲總部,為什么不是比亞迪?為什么不是上汽,或者其他企業?或許其中還隱藏著一層政治因素。分享一組數據:長城汽車將俄羅斯視為其最重要的海外基地,據2021年數據顯示,俄羅斯市場占據了長城汽車海外銷量的27%,成為其最大的海外市場之一。到了2023年,中國品牌汽車在俄羅斯的銷量首次突破50萬輛,達到了55.3萬輛,市場份額更是飆升至49%。其中,哈弗品牌以11.17萬輛的銷量位列俄羅斯汽車銷量排行榜第三名,同比增長2.3倍,市場份額高達10.6%。長城汽車在俄羅斯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俄羅斯哈弗汽車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于2023年實現了151.39億元的營收和14.92億元的凈利潤。
前面我們提到,2023年全年歐洲出海銷量6300輛,著實不能打。但是俄羅斯銷量卻是在”暴增“。這一點大家自行思考。
三座大山的壓迫,再加上一些政治原因,眾多復雜原因導致長城汽車,被迫關閉歐洲總部。然后無奈表示“很遺憾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這件事對于整個汽車行業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畢竟哪家車企也不能保證,自己明天不會遇到和長城汽車同樣的問題。那么之后,會不會采取同樣的措施?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陳靜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3233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