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能源產業在中國遍地開花,亂象叢生就是我們最開始能看到的光景。幾個月的時間,你就能看到一家車企從成立到倒臺,看到一個個意氣風發的創始人在敗掉數十億融資,最后敗走國外。
盡管到了今天,行業終于從無序中找到了一些方向。在蔚小理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新興車企走上了發展正軌。但不得不說,中國的新能源車市依舊危機四伏,稍不留神就會被行業陷阱帶走,被質疑者的口水淹沒。
現在,三個月的大限已至,又有誰還記得開年就停擺的高合汽車?
在過去的這段時間里,所有人的目光幾乎都被雷軍的小米、余承東的問界、甚至是李斌的樂道給吸了過去,除了之外僅剩的關注量無非就在特斯拉、理想這些個自帶話題的品牌身上。
都說,互聯網是沒有記憶的。那被互聯網牽著往前走的中國車市又何嘗不是呢?當新涌入的網紅企業逐漸站上市場焦點,那些造血能力不足的企業還想著要翻身,難道不是堪比登天嗎?
高合停擺時,別提外界有多么熱衷想看看這個品牌的笑話。只要負面或一切有關企業活不下去的信息,一律給安排上熱搜,個個都能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
可現在呢?只要“電子榨菜”源源不斷地被送入市場,即便高合還沒死透,這個品牌也唯有漸漸被人遺忘。就像之前的威馬、愛馳等新勢力,基本不再有人會關心它的后續發展。
東山再起,談何容易
在創始人丁磊積極自救的過程中,有那么幾次,高合的名字還是出現在了媒體的報道口徑中。
一邊,在公司出現危機的第一時間,高合員工在直播間哭訴高合一路走來的不易、后續又逼不得已在直播間里帶起了貨,著實博得了外界不少的同情和關注;另一邊,當不停有小道消息傳出,說是長安、一汽等車企巨頭會助高合一臂之力,幫助其重啟,看熱鬧的人也是不少的。
但歸根結底,作為旁觀者,相比高合是否能繼續留住中國市場,我想,大家不過是借著這些圍繞高合的雜亂新聞消磨下時間罷了。至于媒體,在如今浮躁的大環境,要的只是流量,并沒人惦記著高合的生死。
的確,據前不久傳出的消息可知,在獲得了iAuto Group Inc 10億美元融資,且母公司華人運通也與之正式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的前提下,高合已經無限接近復工復產了。
但是,不論這背后的操盤手是否為曾經那個一手為沈陽建起華晨帝國的仰融,就中國目前新能源市場的風氣來看,本就沒有什么突出亮點的高合,又憑什么能靠這10億美元東山再起呢?
去年這個時候,別管市場有多亂,大多數的車企還是對車市前景抱有希望的。不斷刷新的產銷數據,多多少少給了主機廠一點信心。
全年汽車產銷量均突破3000萬輛,分別完成3016.1萬輛和3009.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2%;新能源車產銷更是分別完成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個百分點。
而新勢力中,蔚來、理想等能頂住壓力繼續前行,也算給了身后的同類車企不少希望。
不同于威馬、愛馳、天際等,高合并不是一個沒有個性的品牌。對于它造的車,你可以說華而不實,噱頭遠大于實際功能,但很難得,那些天馬行空的設計至今還是能給人留下些記憶點。
可惜,進入2024年后,這幾個月的市場紛爭,大家都很清楚地看在眼里了。價格戰當前,任何一個想憑視覺爽點贏得認可的品牌都是不存在的。就連那個不可一世的理想都因為MEGA的失利進入反省階段。更意味著,中國車市的激進變遷毫無規律可言。
那高合還有機會嗎?以前就不多,往后,我看更沒有了。
縱觀這幾年的市場變遷,就沒聽說過有哪家車企在停擺了數月后還能重啟的。這不僅是因為整個市場的進化步調遠遠超出了這些企業的認知,更在于,快速的市場迭代一邊引導著消費者向著其他品牌轉移視線,又不斷倒逼著所有人拿出超前的想法來契合當下的消費趨勢。
這個時代已經過了一個講究有沒有決心做事的階段。當品牌忠誠度成了虛無,當消費需求千變萬化,高合從誕生走到今天,不過就像劃過天邊的流星,曾經留下過印跡,但頂不住時間的擦拭,很快就成了過眼云煙。
起死回生,沒有先例
今年的市場很卷,卷到各個車企大佬都想著要像雷軍學習,玩起營銷,手握流量或許比好好造車更重要。可現實總是那樣不可理喻,小米SU7的不可復制性就決定市場不會在一種游戲規則中向前發展。
但即便如此,我們必須很清楚地了解,中國車市再亂也有著自己的邊界。尤其在這個全民消費降級的時期,玩樂主義早就被“冰箱 彩電 大沙發”所營造的家用特色所取代。
基于這樣的變化,要是還有產品將自己的視角單純框定在創新這一范疇內,消費者一定是不會認可的。如果在加上一個“高端純電”的標簽,整個市場的反饋想必更不會是正向的。你看,就連曾不可一世的李想都不得不承認,“高端純電車太難賣了。”
也就是說,高合的過去很大程度依賴消費者過于多元的需求,同時背靠那個全民愿意花大價錢為情緒價值買單的年代,旗下產品甭管多貴總會贏得一些有錢人的青睞。
可眼下呢,單以市場分化程度,高價純電市場的潛力已經見底了。大環境下,要想再挖掘出手握30萬以上的閑錢為新鮮感買單的人,著實是難上加難。
也許基于市場變化,高合可是適時改變打法,將車型權重下移至家用車的范疇,但我又想說的是,現如今哪還有市場空間給高合騰出來呢?
高合代表的一個行業高速發展下的情緒產物,到了這個階段,當一切浮華褪去,再出色的純電產品都無法脫離家用的本質。
而隨著產業進化的速度再次加速,相信,此時的高合早早就沒了進化的資本。停擺的這幾個月,當小米SU7暴殺了整個20~30萬純電轎車市場,和 高合HiPhi Y類似的SUV車型煥新版問界M7、星途星紀元ET等新車也直接將細分市場鎖死時,高合的研發團隊早已被拆得七零八落。
失去造血能力,請問談何未來?
一直以來,對于高合的發展,從不是缺乏資金這么簡單。過于理想化的研發態度和對市場毫不敏感的反應速度,實在是太致命了。對于它來說,如果從產品定義階段就脫離群眾,那無論后期再怎么折騰,最終的結局都只會向死亡無限逼近。
其實,事到如今,一切都在冥冥中有了定數。
造車新勢力1.0階段,有那么一家新勢力和高合很像。同樣主張高端市場,主打差異化的前途汽車,一開始從高端純電跑車起步,面向熱衷嘗鮮的富有人群,但最終還是落得一地雞毛。想要起死回生時,卻發現市場早已不是當年的那個市場。
今天,“沒人記得高合”不是一句調侃,而是真切地再反映著這個時代的可怕之處。高合的故事只能告訴我們,掉隊了就是掉隊了,沒人可以施舍給它第二次機會。
況且,中國車市最不缺少的就是能造電動車的企業,選擇愈發多元,就預示著,新人總把舊人替的軌跡只可能往一個方向轉。或許從高合傳出停工停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斷送了自己的生路。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3379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