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石羊場充電站投入運營后,近日,首批充電樁又在成都市武侯區某小區地下停車場亮相。據規劃,成都要在年底前建成100個充電樁,首張”充換電攻略圖”即將在主城區內鋪開。這是成都獲批成為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后的又一次”大動作”。在此前,成都已經連續公布電動汽車產業化行動方案、扶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意見等政策性文件。作為成都市”十二五”發展建議中的重點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或將成為成都實現”國際汽車城”目標的關鍵。
然而,技術難點多、配套設施不完備、市場環境不成型等問題仍然困擾這一新興產業,如何”彎道超車”,仍是待解命題。
新能源汽車還需”爬坡上坎”
早在今年9月的全球汽車論壇上,就有專家和廠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現狀表示”不容樂觀”。據統計,去年全國1300多萬輛汽車銷售量中,混合動力汽車只占1000多輛。
里卡多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副總裁楊士敏直言:當前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面臨許多技術瓶頸。比如傳統汽車加一次油只需5分鐘,而電動汽車即使快速充電也需50分鐘以上。傳統汽車加一次油可以跑500公里,而現有的電池技術下電動汽車最多只能行駛200公里。
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施建設也是制約其應用的”門檻”之一。與網點密集、尋找方便的加油站相比,換電站 、充電柱等充換電設施的建設仍相對空白。此前成都曾表示,將先期在全市建立5——10個充電中心、15——20個換電站、75——200個換電門店及充足的充電柱等充換電網絡,然而與規劃相比,建設進程相對緩慢。
此外,市場環境的培育也 ”前路漫漫”。除了電動汽車價格普遍不低、充換電及保養維修有困難外,觀念也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目前,除了部分電動公共汽車上路外,成都市場上還看不到家用電動汽車的身影。
德國博世公司副總裁羅蘭(RolandEhniss)就曾表示,在歐洲,電動汽車發展是一個市場自發的行為;而在中國市場,客戶對新能源汽車的選擇更多依賴政府的補貼和推廣,”市場認同尚未成型。”
西方國家諸多探索可資借鑒
楊士敏認為,從當前市場需求來看,可插電的混合動力技術最容易被市場接受。”一周五天,從家到辦公室用純電動模式。到周末的時候需要到郊區去旅行,就用一下發動機。”
日本的產業路徑更為清晰:在日本,混合動力車已經銷售了10多年。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已經達到25%。本田公司董事、環境安全企劃室室長蓧原道雄指出,除開發混合動力車型外,日本政府的補助津貼和稅收優待,也是引導市場轉向新能源汽車的有力推手,”比如每一臺車會補助10萬日元,還可以免稅。”
12月9日,成都市發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倡議書》,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爬坡上坎”加大”油門”。借助科研機構和企業的聯動,新能源汽車與成都有望越走越近。
預計到2012年底,成都將在公交、出租、旅游觀光、綠化、市政、環衛、城市管理等領域推廣應用電動汽車千輛以上;培育和引進整車龍頭企業1——2戶、動力電池生產龍頭企業2——3戶、電機及控制系統生產龍頭企業1——2戶,形成年產電動汽車整車2萬輛、動力電池3億安時、電機及控制系統2萬臺(套)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
展望未來,成都的目標很明確:成為創新能力強、集聚程度大、市場占有率高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地和集聚區,帶動中西部乃至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編輯/李驕)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夏麗莎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35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