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的下一輛車是蔚來,廣告詞來了。”
上月末,蔚來第二屆“科技日”后的專訪環節,心情不錯的李斌瘋狂輸出著金句。上述solgan則是他在被問及為何最近銷量持續向好,位于高端市場牢牢站穩腳跟的總結。
當然,在此之前,秦力洪已經做出鋪墊:“最近,我們做了一個調研,現有的BBA油車用戶里面,可能已經有超過30%的人,已經想好了下一輛車準備擁抱新能源,這對我們是一個巨大的課題,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BBA用戶轉向新能源的時候,哪個品牌會成為他們的首選?”
“我想高端品牌的特點就在于,它沒有一招鮮,硬的要足夠硬,軟件也要很硬,體驗要好,服務要好,格調還要好,整個公司的格調、姿態、方方面面,是一個很綜合的要求,我非常有信心蔚來成為承接高端用戶油轉電這個大潮里面比較重要的一個品牌。”
而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于他倆的輸出深表同意。因為就在我的身邊,便存在著許許多多十分應景的案例。
今年,不僅僅局限于蔚來,多家自主品牌借助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的浪潮,無疑令以BBA為代表的傳統合資豪華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換言之,如果說曾經這片細分板塊,后者掌握著絕對的定價權與話語權,那么從此刻開始,由于前者的愈發的強大,規則與玩法全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
還不信?那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它們的崛起不容忽視
本段開篇,首先我們需要明白一點:結合目前的消費大環境與經濟活力,高端市場的用戶需求本就十分有限。
簡答理解,整個大盤提供給所有主機廠分羹的“蛋糕”,實際上是固定的。
而在總量不變甚至萎縮的背景下,涌入了越來越多野心勃勃、虎視眈眈的新貴,競爭的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了想象。
以結束不久的上半年為例,傳統合資豪華品牌的陣營中,除了奧迪、雷克薩斯通過“放價”還能銷量同比增長之外,寶馬、奔馳、沃爾沃、凱迪拉克、路虎、林肯、保時捷……包括快要被“封神”的特斯拉,幾乎都在清一色的下跌。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理想、鴻蒙智行、蔚來、極氪等等自主品牌,紛紛攻下陣地、借勢增長。
反觀剛剛過去的7月,上述幾位選手繼續著穩定輸出。
理想,共交付新車51,000輛,1-7月累計交付新車239,981輛;鴻蒙智行,共交付新車44,090輛,1-7月累計交付新車238,287輛;蔚來,共交付新車20,498輛,1-7月累計交付新車107,924輛;極氪,共交付新車15,655輛,1-7月累計交付新車103,525輛。
截至目前,光是它們已經在高端市場拿下近70萬輛的份額,更不要說剩余自主品牌同樣在拼盡全力的收割。
由此將視線進一步聚集,類似理想L6、問界M7、問界M9,以及 蔚來ES6、蔚來ET5、極氪001,均成為了各自所處價格區間內廣受好評的“爆款”。在與傳統合資豪華品牌旗下競品的直面對抗中,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漸漸嘗到甜頭。
而新聞,連起來看才有意思。
上月末,寶馬突然宣布全面退出“價格戰”,不再“以價換量”。
至于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一定程度上緩解旗下經銷商的經營壓力,并試圖通過此舉重新維系自身豪華品牌的調性。文章開篇的一句話,更像是它們心中隱藏的潛臺詞。
順勢,從其終端銷售人員處了解到,之前部分讓利頗高的車型,的確已經慢慢開始上調售價,大有一副“結束內卷,重回理性”的架勢。
更為微妙的是,網絡上還有傳聞稱,包括奔馳、奧迪、沃爾沃在內的傳統合資豪華品牌,也會跟進收窄優惠。
隨即,有一種聲音認為:“人家考慮清楚不陪你玩命了,結果只剩自主品牌相互殘殺,究竟誰更理智、誰更上頭,可以說一目了然。”
在這些質疑者眼中,“價格戰”打了一年多的時間,造成死傷無數、遍地哀嚎,隨著合資豪華品牌展現出極強的抵觸情緒,或許正在漸漸走向終局。
但對于上述觀點,我卻并不同意:“或許,是你們想多了,選擇退出只能變相證明合資豪華品牌要開始舍棄份額確保利潤,不能到頭來錢沒賺到銷量還大幅下滑。”
無論承認與否,高端市場的格局,的確在悄然間重塑。
熱銷背后的邏輯又是什么?
“動輒花幾十萬元不買BBA,去買什么國產電車,不就是人傻錢多又好騙?”
絕不是杜撰,上述一段觀點,就來自于我身邊的某位友人。相信在很大一部分讀者心中,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疑問。
那么,接下來的篇幅,請看看今年真實發生的兩個故事。
李杰(化名),身為初中教師的他,因為家中的小朋友一天天長大,換車的計劃漸漸提上日程。手握35萬元左右預算的他,準備入手一輛空間夠大并且產品力較為均衡的SUV。
由于年輕時就有“藍天白云夢”,很快寶馬X3成為了首選答案。
可一次偶然的機會,試駕了同事的理想L7,突然發現更加符合自己“奶爸車”的需求。無論智能化表現,整車乘坐空間,包括后期的使用成本,好像都比寶馬X3要出色。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李杰選擇掏出真金白銀擁抱國產電車。
反觀張樂(化名),大學畢業后不久,與女朋友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他,是一名忠實的華為粉絲。
所以在選車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只聚焦問界與智界。經過幾次到店不同車型的試駕,決定還是入手中大型轎車——智界S7。
至于合資豪華品牌陣營的同級別明星產品,也是最廣為人知的“34C”,卻從未被納入到關注范圍之中。
而闡述以上內容,證明的道理無外乎集中在:第一,幾十萬元國產電車的熱銷,背后最根本的邏輯,還是綜合產品力收獲了大家的認可,并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于合資豪華品牌的超越。
第二,對于一些用戶,尤其是一些年輕用戶,隨著時間的推移,合資豪華品牌自帶的“光環”慢慢不再奏效。取而代之的則是,部分自主品牌在這講究電動化、智能化的階段,正迅速占領著潛客的心智。
另外,無法忽略的還有:繼續拿問界M9為例,7月單車型交付18,047輛,成功拿下50萬元以上銷冠,并創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記錄。
它的熱銷,可以歸功于自身實力的強大,也可以歸功于華為賦能的加持,但大家往往容易忘記其“性價比”層面的優勢。換言之,橫向對比動輒超百萬元的奔馳GLS、寶馬X7,問界M9真的算得上“物美價廉”。
這樣的“打法”,在如今自主品牌蠶食高端市場的過程中十分常見。就本質上來說,我們還是在用“便宜、量大、越級”的方式去進攻。
另外,站在冷靜客觀的角度,雖然合資豪華品牌在華的整體份額仍在不斷萎縮,但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必須承認,以BBA為首的頭部梯隊成員,身處地緣遼闊的中國車市,憑借過去所積攢下的口碑,依舊能夠繼續收割。而在這場血腥至極的戰斗中,自主品牌想要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可謂任重道遠。
至此,文章漸漸臨近尾聲,十分有趣的是,本周二恰逢鴻蒙智行旗下又一款“大殺器”享界S9正式開售的日子,39.98萬元-44.98萬元的價格,令它以“78S”的尺寸與配置,直指“56E”的腹地。
發布會上,余承東全程“碾壓”BBA。
同樣就在本周二,寶馬發布了全新國產X3的“官圖”劇透,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經過加長,其軸距達到了2,975毫米,與自家“大哥”寶馬X5標軸版完全一致。老款上后排捉襟見肘的“痛點”,瞬間得以很好的解決。
而我從中讀出的含義則為:面對高端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無論選擇觸電的自主品牌也好,繼續固守的合資豪華品牌也罷,都在使出渾身解數與看家本領,去搶奪、去分羹、去攻占。
接下來,炮火只會愈演愈烈……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4070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