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能源話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已經不僅僅是流量上的勝利,更體現在銷量數據方面。尤其是7月,新能源車零售銷量87.8萬輛,滲透率達51.1%,較去年同期提升15個百分點,這是新能源乘用車國內月度零售銷量首次超越傳統(tǒng)燃油乘用車。
而將新能源賽道的話題更細分下去,插電混動車型官方標配續(xù)航超過2000公里也是一個相當熱的話題。
從1000公里到1500公里,再到2000公里,當下插混車型的官標續(xù)航越來越長,而實測下來,實際續(xù)航甚至比官標數據更好,主打一個“反向虛標”。
不僅如此,如果說更長的續(xù)航是用更大的油箱換來了,那倒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這些插混車不僅續(xù)航強,能耗也低,已經有不少車企將饋電油耗降低至4L以內,甚至有的車企更是把饋電油耗弄到2L級別。
像前陣子,榮威就帶著旗下的榮威D7 DMH和 榮威D5X DMH,并拉來了一些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的主流混動車型,大家統(tǒng)一把油箱加到55L,做了一次續(xù)航測試。其中,榮威D7 DMH跑出了2160公里,極限續(xù)航成功超過2000公里,榮威D5X DMH也跑出1748公里。
其實,榮威D7 DMH從銷量層面算不上非常主流的插混車,但還是跑出了超過2000公里的續(xù)航成績,這在證明榮威D7 DMH的續(xù)航優(yōu)勢和技術領先之外,也證明了國內插混車的續(xù)航不只是申報數據亮眼,實測數據也一樣扎實,續(xù)航以及能耗水平都是領先的。
當然,這種測試是榮威在營銷層面做出的嘗試,畢竟續(xù)航超過2000公里是當下插混車型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只是拼續(xù)航,也不只是榮威在努力,包括魔方電池獲獎、零燃保障賠付、MG的車子又在古德伍德速度節(jié)上成功出圈......
其中,尤其是推出三電安芯承諾保障,更是不限行駛里程、不限首任車主,“燒舊賠新”不計較車輛的折舊、殘值,也不限制時間。這是汽車行業(yè)內除了榮威、MG外絕無僅有的,從企業(yè)來說就是上汽乘用車推出了行業(yè)首創(chuàng)的質保標準,這種“舍得花錢”甚至是“亂花錢”的保障,是上汽乘用車為了迎頭趕上而拿出的誠意。
這種保障的利好除了用車的體驗外,車輛的保值率也有所提升,上汽乘用車的口徑來看,一輛車有三電終身質保的話,在二手車殘值上能提高5個點甚至更多。因為國內二手車市場大部分的車都不在3年質保范圍內,但榮威、MG的車終身質保,所以保值率高很多。
“我們也希望各大車企都來實行這樣的標準,因為這個標準下,獲益的也是整個行業(yè)以及用戶,我們要把一個最可靠、最安全、最有品質的產品提供給用戶,用更高的服務標準在這個市場競爭去卷。”當談到三電安芯承諾的保障時,MG事業(yè)部總經理陸家俊說道。
以上就可以看出,上汽乘用車在多個方面作出營銷上的嘗試,為的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畢竟眼下不是所有技術問題都能在產品的使用端體現出來它的優(yōu)勢,而如何讓消費者知道你的先進性以及去選擇這個品牌才更重要。
因為現在各家技術都在趨近,投入團隊、時間和金錢后,在硬件的堆疊和軟件的優(yōu)化下,各家車企在技術端的差距越來越小。因此,上汽乘用車深諳此道地嘗試在傳播層面出圈,以尋求更多潛在用戶的關注。
例如,榮威在D7 DMH上把饋電油耗提高到3.95L的行業(yè)一線水平,上汽的魔方電池也在抗電池能量衰減和安全性能上不斷優(yōu)化,時至今日,全球銷售的30萬輛搭載魔方電池的新能源車沒有一輛自燃,甚至沒有一輛熱失控,這是上汽乘用車在技術上的領先和升級之處。
但從銷量層面來看,上汽乘用車的銷量完全沒有匹配上它的技術。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榮威累計銷量6.1萬輛,相比2021年同期下滑66.7%。這意味著,過去3年,榮威不僅沒能趕上電動化轉型的時代紅利,更是在時代的大潮中不斷丟失份額,哪怕是為了新能源賽道而最新推出的“D系列”D7雙動力和D5X DMH,也在10-15萬元的主流家用車市場中,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浪花。
反觀MG,雖然近年來成功在發(fā)力海外市場,在歐洲、東南亞等地有著不錯的表現,但在國內卻一言難盡,主銷車型只有銷量在國內沒有撐起來的MG4 EV和小眾市場的電跑MG Cyberster,今年上半年共賣出3.7萬輛,相比2021年同期下滑53%。
哪怕是在當下,自主品牌普遍發(fā)力的插混市場,主流企業(yè)或多或少都“吃掉”不少份額,但在上汽喊出說“中國插混看上汽”的口號后,搭載相關技術的車型,從銷量端上也沒體現出來它的技術優(yōu)勢。加之品牌力在時代的裹挾下止步不前,導致銷量一蹶不振。
基于銷量的低迷,上汽乘用車的營銷領導甚至有些過分攬責地表示:“榮威、MG沒賣好,是我們營銷沒做好。”
當然,從銷量來看,無論是整體銷量的下滑還是像MG6和榮威RX5單一車型的爆款效應的式微,上汽乘用車確實落后了,但如果說全然是營銷的責任,那也有失偏頗。
因為銷量的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管理層的頻繁調動、產品規(guī)劃和定位上的失利、關鍵崗位人員的執(zhí)行問題、營銷效果不佳......這些涵蓋從人到產品的諸多問題,絕非一句攬責的話就能概括的,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敢于查找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4104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