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24年已接近尾聲。這一年,上汽過得并不輕松。
據上汽集團公布的最新財報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上汽共實現營業總收入1457.96億元,同比下降25.91%,為連續第三個季度下滑;至此今年前三季度,上汽總營收累計達4304.82億元,同比下跌17.74%,較前兩個季度跌幅進一步擴大。
同期,上汽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億元,同比大幅下滑93.53%,環比二季度跌幅亦高達92.9%;前三季度,上汽累計實現歸屬凈利潤69.07億元,同比下滑39.45%。
上汽指出,報告期內集團多項核心財務指標下滑,主要是因為燃油車市場低迷,價格戰空前激烈,多重因素引發公司銷售收入減少,毛利下降,現金流入減少。
銷量持續下跌,上汽迎至暗時刻
和廣汽一樣,今年之于上汽集團,也是極具挑戰的一年。
在這份“慘淡”的三季報發布之前,上汽整體銷量已經連續多月下滑,并且幾大乘用車主力全線下跌,僅有智己“一枝獨秀”。
圖片來源:上汽公告
據上汽此前發布的產銷數據,2024年9月,上汽集團共計銷售新車313,260輛,同比下滑35.03%,為連續第6個月同比下跌,并且連續三個月跌幅超過35%;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批發總銷量累計達2,649,333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3,377,352輛,下滑21.56%。
由于銷量持續萎靡,上汽已于今年6月被比亞迪趕超,到9月二者月銷量差距已經超過10萬輛。具體來看,6-9月,上汽月銷量分別為30萬輛、25.2萬輛、25.7萬輛和31.3萬輛,而比亞迪依次為34.1萬輛、34.2萬輛、37.3萬輛和41.9萬輛。
1-9月,比亞迪累計銷售新車274.79萬輛,同比增長32.13%,同樣超過了上汽,后者保持了18年的銷冠紀錄由此被比亞迪終結。按照目前的趨勢,很多人猜測2024年比亞迪全年銷量有望超過上汽。
細分到上汽旗下各子品牌,除智己汽車,今年其他品牌銷量均出現了不同幅度下滑。
具體來看,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前三季度分別達成銷量772,091輛和278,485輛,同比分別下滑7.24%和61.55%。要知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合資板塊一直是上汽的“利潤奶牛”,今年兩大合資品牌銷量齊齊下跌,其中上汽通用更是大幅“腰斬”,這很大程度上也是上汽今年利潤“大跳水”的原因之一。
上汽通用五菱前三季度共計銷售新車840,009輛,同比下滑5.23%。上汽乘用車亦不容樂觀,前9個月新車總銷量為481,311輛,同比下滑26.01%。
反而體量最小的智己,今年漲勢“驚人”。
圖片來源:上汽
作為上汽新能源轉型的“排頭兵”,智己汽車今年前9個月累計銷售新車37,492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15,120輛,大漲147.96%,為連續第5個月實現三位數增長。據最新消息,在剛剛過去的10月,智己汽車月銷量再創新高,達10,001輛,同比增長149%,環比增長121%。
或許,按照智己目前的體量,還難以對上汽整體銷量產生顯著拉動作用。但如果就整個集團而言,新能源板塊已然成為上汽重要的銷量增長點。
今年前三季度,上汽集團共計銷售新能源汽車748,027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648,903輛,增長15.28%。除了智己汽車,上汽通用五菱以及合資板塊的電氣化轉型,今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其中上汽通用五菱,截至9月底,今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經超過了40萬輛。上汽通用據此前公布數據,前9個月新能源汽車終端銷量合計75,847輛,同比增長101%,其中9月終端銷售11,017輛,環比增長7.3%。而上汽大眾旗下ID.家族,終端交付也在持續攀升,其中9月單月交付新車13,486輛,至此上汽大眾ID.家族自誕生以來累計銷量已突破30萬輛。
內外交困,出口也遇阻
除了國內銷量下滑,今年上汽在海外市場表現也不容樂觀。
前三季度,上汽出口及海外基地合計貢獻銷量739,207輛,相較于去年同期的837,902輛,下滑11.78%。其中,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今年銷售新車15,970輛,同比微增3.29%;名爵印度公司銷售38,859輛,同比下滑16.89%。
此前,上汽曾表示2024年海外銷量目標是135萬輛,2025年目標為150萬輛。目前來看,上汽如果要成功達成這一目標,接下來的四季度海外必須實現月均銷售20萬輛以上,這幾乎不太可能。
特別是近日,歐盟反補貼關稅正式落地,這對上汽包括其他中國電動車品牌而言,無疑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已結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并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關稅,最終關稅將于當地時間10月30日正式生效。
根據歐盟披露的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的最終關稅水平,其中對上汽純電車型最終決定加征高達35.3%的額外關稅。其后,上汽接下來面臨的出海壓力可想而知。
圖片來源:上汽
根據蓋世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1391萬輛的新能源汽車銷售當中,有897萬輛在中國市場,占比超過64%;有301萬輛在歐洲市場,占比為21.6%;有146萬輛在美國市場,占比10.5%。顯然,對于中國新能源車企而言,歐洲是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全球化不可忽略的市場。
對此,上汽已于10月30日下午發布消息稱,此次歐盟委員會反補貼調查涉及商業敏感信息,對于補貼的認定存在錯誤,并忽略了上汽提交的部分關鍵信息和抗辯意見,虛增了多個項目的補貼率。上汽已通過提交調查問卷、書面抗辯、聽證會陳述意見等多種方式,提供了數以千計的文件材料和書面證據,進行法律抗辯。
目前,上汽正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強自身應對歐洲貿易壁壘的適應能力,包括加大力度向歐洲市場引入搭載各種動力系統的全新車型,進一步豐富上汽MG在歐洲的產品序列。
與此同時,上汽在整個集團層面,也在積極調整與轉型。此前,上汽已于年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高層調整,從上汽集團到上汽大眾、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涉及高層十余名,幾乎完成了集團到各分公司的全面換帥。
不僅如此,據悉針對集團旗下各個品牌,上汽還提出了針對性部署,比如智己“擔創新、強聲量、上規?!?,上汽大眾“促油車、穩電車、上奧迪”,上汽通用“樹信心,求生存、謀發展”,上汽乘用車“提效能、理型譜、謀協同”,上汽通用五菱“品牌向上、單車售價向上,利潤向上”。
可以說,這些要求確實直擊各個品牌的“痛點”,并厘清了各家接下來的戰略重點。但另一方面,從上汽當前面臨的嚴峻市場形勢來看,在落實這些部署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不容忽略。接下來上汽的“向上”之路,依然注定不會很輕松。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52313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