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消息稱日本汽車巨頭本田與日產正就業務整合展開磋商,并計劃成立控股公司,將兩家企業納入旗下,有消息稱最快或在本月23日發布聲明。更令人關注的是,作為日產主要股東的三菱汽車也可能加入這一合作。這一決定若最終達成,將誕生一個年銷量超過800萬輛、躋身世界前三的汽車制造集團。面對新能源浪潮的沖擊,本田也感受到了危機,這場“世紀級重組”不僅會改變日本汽車行業的未來,也將重新定義全球汽車市場格局。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浪潮席卷下,日本傳統車企正經歷百年一遇的變革:
· 全球新能源轉型的加速: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5年,全球新車銷量中EV(純電動車)將占50%以上。
· 中國市場競爭白熱化: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新興車企憑借價格和技術優勢,逐步蠶食日系車在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份額。2024年1-11月數據顯示,本田在中國銷量下降30.7%,日產下降10.5%。
圖片來源于彭博社
· 日產近年來陷入困境,不僅在美國市場的混合動力車型布局滯后,還宣布削減全球產能20%,裁員近9000人。2024年上半年合并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94%。
· 本田則因新能源轉型速度偏慢,未能推出“能打”的電動車型。盡管在混動技術領域位列全球第二,但電動車市場的表現顯得捉襟見肘。
本田和日產的合作將集中在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EV核心零部件與車載軟件通用化通過共享技術平臺,加快新車型開發速度,降低成本。
2. 電池合作本田巨資投入電池生產能力,有望通過供應車載電池幫助日產減輕轉型壓力。
3. 市場協同效應三菱汽車的加入,將使三家企業在東南亞市場形成更強的競爭力,同時進一步提升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覆蓋范圍。
圖片來源于央視
本田與日產的合作并非一帆風順。在這一重組計劃背后,臺灣科技巨頭鴻海集團的“野心”開始浮現:
· 鴻海集團通過子公司夏普進入電動車制造領域,試圖收購日產從雷諾分離出的股份,從而參與日產經營。
· 領導鴻海EV業務的首席戰略官關潤,曾是日產的三號人物,對日產業務了如指掌,其“反向收購”意圖引發了日產高層的警惕。
本田對此表現出強烈擔憂,甚至公開表示:
“如果鴻海與日產合作,本田與日產的合作或將一切歸零。”為避免這一情況發生,本田還討論過以“白騎士”身份介入,阻止鴻海的敵意收購。
日產、本田、三菱三家合并的消息甫一傳出,市場反應兩極分化:
· 資本市場表現:日產股價一度上漲22.1%,反映了投資者對其借此重整業務的期待;而本田股價卻下跌2.3%,反映出市場對其整合風險的擔憂。
· 行業評論:不少聲音將三家的合作稱為“失敗者聯盟”,認為它們近年來的技術創新乏力,產品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全球新能源市場中與特斯拉和比亞迪等企業抗衡。
盡管三家企業的合并能顯著提升規模效應,但在技術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規模并不等于競爭力:
· 三菱幾乎退出中國市場,存在感極低。
· 日產依靠“聆風”打下的電動車基礎,已被特斯拉等企業全面超越。
· 本田的新能源車轉型步伐偏慢,缺乏爆款車型。
本田與日產的合并計劃,正是全球汽車產業重組潮流的一部分。近年來,車企間的跨國合作層出不窮:
· 美國通用與現代汽車計劃聯合開發下一代EV和智能軟件。
· 德國寶馬與豐田展開燃料電池車合作。
· 大眾與Rivian則嘗試聯合開發新一代電動車。
圖片來源于日經中文網
在這一背景下,本田、日產、三菱的合并既是“抱團取暖”,也是試圖在新能源時代搶占先機的迫不得已之舉。
如果本田、日產和三菱的合并得以順利進行,它們有望超越800萬輛年銷量,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然而,這場重組能否真正提升三家企業的競爭力,仍需時間檢驗。對于消費者和行業而言,唯一確定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而“抱團”是否能拯救困境中的傳統車企,未來仍是未知。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永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5766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