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廣汽集團正式發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也是首款人行機器人,這離本月初其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出現在公眾視野,相隔了僅僅不到一個月。
GoMate發布現場,圖片來源:廣汽研究院
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并非新鮮事。自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火以來,包括比亞迪、小鵬汽車、奇瑞汽車、東風汽車、長安汽車等紛紛下場。
那么,對廣汽集團來說,發布新品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又該如何長遠謀劃“擁抱”這一風口賽道?
自主研發為支撐
繼小鵬汽車在11月初發布其人形機器人iron后,廣汽集團成為國內第二家發布自主研發人形機器人的車企。
據悉,GoMate是一款全尺寸的輪足人形機器人,全身擁有38個自由度,并且采用了行業首創的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巧妙地融合了四輪足、兩輪足兩種模式。
在現場,GoMate表現出了精準動作控制、精確導航定位與靈活自主決策能力,展現了極強的抗干擾性、穩定性和可靠性。
廣汽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圖片來源:廣汽研究院
廣汽第二代具身智能機器人,圖片來源:廣汽研究院
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的車企很多,布局方式主要為投資企業、合作開發或自主研發,廣汽集團采用的方式則是后者。在硬件上,GoMate已經實現了靈巧手、驅動器、電機等核心零部件的完全自研。
此外,廣汽集團搭建了一個低成本、高性能的系統平臺架構,使GoMate能夠滿足用戶對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雙重需求,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據悉,GoMate還融入了廣汽自研純視覺自動駕駛算法,具備自主導航等諸多亮點。其中包括FIGS-SLAM算法架構,可實現機器人從平面智能到空間智能的飛躍;云端多模態大模型的應用,使機器人能夠在毫秒級內迅速響應人類復雜的語音指令;基于3D-GS三維場景重建技術與VR頭顯的沉浸式遙操作技術,GoMate能夠自主規劃動作并進行高效的數據采集;室內外全場景SLAM技術則確保了機器人厘米級的定位精度;在動態場景下,GoMate也可憑借靈敏的自主避障技術,探測感知百米內的障礙物變化。
得益于廣汽集團全固態電池的支持,GoMate的續航能力達到6小時,確保了機器人在長時間任務執行或環境探索中的出色表現。
早在2022年初,廣汽研究院就涉足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不可否認,廣汽集團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自主研發體系、供應鏈管理以及市場銷售經驗,這些都為智能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悉,自啟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以來,廣汽集團重點依托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成熟的產業鏈,通過共用車端芯片、激光雷達等零部件來分攤研發成本,并以車規級標準定制開發,在性能提升的同時確保高端品質。
應用場景為出發點
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對智能機器人賽道高度重視。12月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今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若干措施》,提出要推進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加快機器腦、機器肢、機器體、通用產品等產品研發生產,推動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能機器人研制和應用。
圖片來源:廣汽研究院
隨著這一賽道熱度提升,很多車企已加快步伐進行布局。比如,在2024理想AI Talk第一期活動上,理想汽車CEO李想表示100%會做人形機器人。另據媒體報道,比亞迪第十五事業部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團隊研發具身智能,事業部最高負責人羅忠良直接主管該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產業融合的大趨勢下,智能機器人有望在汽車制造、銷售服務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車企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更好的產品質量和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目前,已經發布人形機器人的車企,其人形產品幾乎都優先投入到自家汽車廠中使用。比如,小鵬Iron已經“入職”小鵬智慧工廠,參與到小鵬P7+車型的生產流程中。
根據廣汽集團對GoMate的規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產,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并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產線和產業園區開展整機示范應用;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產,并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產。
此外,廣汽集團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還表示,廣汽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不僅在安防、康養、汽車后市場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潛力,能提升人類的工作效率和能力,還將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場景應用,為人類生活帶來更智能、更便捷的服務。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蓋世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58554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