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植集團和康盛集團的強大資本力量,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匹黑馬——中植汽車在成立兩年的時間里,快速進行資源兼并整合,不僅技術取得多項突破,同時筑下龐大的產業鏈格局。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漢康在接受第一電動網采訪時表示, 中植汽車要打造“零部件制造-整車制造-后市場服務”的全產業鏈布局。做好新能源商用車的同時,成為新能源乘用車零部件供應商。并參與市場運營,充電樁建設,電池回收等環節。
三大技術產品發布
2016年11月12日,中植汽車在杭州千島湖舉辦“中植汽車高新技術產品發布會”,發布最新三款新能源客車產品,分別搭載氫燃料電池、無“橋”輪邊驅動(第三代)、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技術。
據了解,中植氫燃料電池客車長12米,加氫時間僅需要3-5分鐘便可完成,最高車速69km/h,續航里程超過380Km。該車還配備輔助駕駛功能,包括前部碰撞警告(FCW)、城市前部碰撞警告(UFCW)、行人碰撞警告(PCW)、車道偏離警告(LDW)、車距監測與警告(HMW)等。
陳漢康表示,氫燃料客車將在2017年上半年推向市場。在配套設施方面,中植將尋求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加氫站。“氫燃料電池車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終極方向,不可能等到加氫站都建起來了再去投放產品,作為企業要身體力行去推動。”
無橋輪邊驅動技術是中植汽車的核心技術,該系統采用獨立空氣懸架,實現了驅動系統去“橋”化,即直接將電動機安裝在車輪輪轂中,省卻傳統的傳動軸、機械換擋、離合器、變速器和機械差速器等裝置,簡化整車結構,提高傳動效率,改善車輛驅動性能和行駛性能。并可實現整車寬通道、低地板設計。
在碳纖維復合材料車身方面,中植汽車是國內首家在客車領域研發成功的企業。12米城市客車的車身、頂棚、左側圍、右側圍和底板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材料部件重量約1.8噸,比鋼車身減重約23%。采用復合材料部件模具面為客車內飾面,減少了傳統的木地板、地板革、側內飾、鋁壓條等部件,將整車質量控制在8.5噸以內。
整體來看,中植新能源客車產品定位高端,將主要在一線城市推廣。中植汽車總裁解國林介紹:“我們計劃2017年銷售量超過15000輛,力爭燃料電池、碳纖維、輪邊電機車型占比逐步達到5-10%。”
繼續擴大布局
中植汽車旗下控股的整車公司包括中植一客、江蘇永盛、安徽永通、煙臺舒馳等,依托中航復材、成都聯騰、成都綠巨源、杭州谷神、合肥卡諾、荊州電機等企業的合作,掌握車身材料、電機、電控、電池等方面優勢技術。
除了新能源商用車的整車制造,中植汽車還意欲切入新能源乘用車供應鏈。陳漢康表示,電動汽車零配件將不僅應用于中植汽車自身發展,也將服務于其他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廠家,將致力于成為全球乘用車的優秀供應商。
此外,市場運營也是中植汽車看重的板塊,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憑借強大的融資租賃平臺做大整車租賃;二是布局全球充電樁網點,為新能源汽車成長引路,三是電池的梯級使用和回收應用。
在技術研發上,中國新能源的理念是“緊盯高精尖”。“通過與中航、億華通、普蘭納米以及其他一些國內外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合作,我們已經在氫燃料、碳纖維、石墨烯等各類高精尖技術領域進行了研發投入和實踐應用,并推出了多款具有領先優勢的高新技術產品。”陳漢康表示。據悉,中植汽車計劃在千島湖成立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計劃研發雙層巴士、旅行房車等多項新能源汽車產品。
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總部位于成都,注冊資本30億元,位于全國客車企業注冊資本之首,背靠中植企業集團和康盛集團,有9家融資租賃公司做銷售支撐。中植汽車在四川、浙江、江蘇、安徽、山東等地設有6大客車制造基地,除一家以研發性質為主以外,其余5家具備新能源汽車制造資質,年生產能力可達30000輛。公司計劃在三年內建成由十家控股、十家參股、十家合作的多元化、集團化國際化的大型新能源汽車企業集群,將中植汽車打造成為世界新能源汽車領域中的航空母艦。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杜俊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46857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