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月份物流專用車產量超過1萬輛,同比增長15倍,環比增長68%,超出市場預期。有業內士指出,在產業協同、技術支持、投放規模、運營經驗等方面具備領先優勢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市場將呈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
新能源物流車需求旺盛
2017年將是新能源物流車推廣應用的爆發之年。一方面,快遞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將帶動新能源物流用車快速發展,京東和菜鳥相繼宣布新能源物流車替代計劃,順豐、四通一達等快遞巨頭也紛紛開始大批量采用純電動物流車。業內人士預計,從市場發展規模和投入的資源比例來看,新能源物流車潛在的市場空間可達300萬輛;另一方面,100多款新能源專用車入圍推薦車型目錄,各地也紛紛出臺支持政策。業界分析,隨著新能源物流車的補貼政策、路權、充電樁、停車設施等方面的落實和完善,新能源物流車發展將進一步加快。
6月,中植汽車簽訂10萬輛大單;5月,中通與新沃運力簽訂31.5億訂單;廣通汽車采購九龍汽車26.55億電動物流車;4月,新吉奧獲得東風汽車1.5萬輛采購訂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南京金龍、中植汽車、廣通汽車、中通客車等13家企業簽訂電動物流車超15.5萬輛大單,采購金額超66.4億元。車企頻獲訂單和加速布局的背后無一不在說明,純電動物流車行業的發展將呈井噴態勢。
不過,眼下“充電難”、“僵尸樁”、續航里程不夠、相關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成為純電動物流車面臨的難題。在湖北省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雷洪鈞博士看來,目前完成“3萬公里行駛里程”的規定不是主要問題,資金短缺也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問題是要開放城市配送電動車通行權。
“3萬公里”新規將成分水嶺
雷洪鈞所稱的是“3萬公里”新規是,2017年4月,四部委下發《關于開展2016年度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清算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要求,“非個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申請補貼,累計行駛里程需達到3萬公里(作業類專用車除外)。有業內人士認為,新政將給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重大打擊。
中銀證券分析師認為,“3萬公里”的硬性指標給新能源車企帶來較大的資金墊付壓力。另一方面,新規有利于資金實力與運營能力強和主打高續航里程車型的企業。運營能力強則可以通過上下游之間相互協調,分攤成本,緩解資金壓力;車型續航能力強則會更快滿足新規要求得到補貼,吸引力大大增加。長遠來看,“3萬公里”的要求將有效防止車輛閑置,提升運行效率,利于行業長期發展。
以國內最大的新能源物流車共享平臺新沃運力為例,目前已在全國設立了42家子公司,在全國運營車輛16247輛、大型充電場站500余個,移動補電車1000余輛,APP平臺注冊會員已超2萬,已與1000多家大中型企業達成合作關系。背靠沃特瑪新能源汽業產業創新聯盟,新沃運力在產業協同、技術支持、投放規模、運營經驗等方面的領先優勢明顯。
業內人士指出,3萬公里的壓力其實整個物流車企業和運營企業面臨的挑戰,將考驗運營企業的資金實力、運營能力和商業模式設定等。這其實也意味著,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企業,一方面要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同時要在市場真正爆發前期搶占市場份額,本質上這是一場企業戰略的角力。
新沃運力董事長趙樂認為,“3萬公里根本不是事兒”。他算了一帳,假設按公里數收費,油車購維修保養買車折舊要超過2.0元/公里,純電動物流車1.3元/公里,經濟性優勢明顯。以深圳物流車每天跑200公里為例,那么6年就是40萬公里。而新沃的收益為1.3*40就是52萬,含車含電的成本不到35萬,盈利空間不小。目前對新沃運力充維體系、運營體系較熟悉的司機,可以保證在每天250公里以上,更有一批司機每天運營在300公里以上,這還是只運營的初期階段。按照這種態勢,6年車輛運營公里數將遠超40萬公里。“新沃成立的初衷就不是為了補貼,而是聯合產業鏈共同創新,把車輛成本降下來,讓新能源物流車惠及社會。”
近日,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艷華表示,三萬公里”運營指標正在重新評估,其中一個就是新能源物流車調整為“一萬公里”。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如后續3萬公里補貼門檻得以調整,物流車銷售將大幅放量,產業鏈各環節有望受益。
來源:第一電動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5532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