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地方政府視作座上賓的新能源車企,如今的待遇今非昔比。
2017年12月13日,重慶產權交易所掛出“重慶兩山產業(yè)投資公司轉讓重慶眾泰汽車工業(yè)公司21%股權”的預披露信息:掛牌價格2.1億元,掛牌時間為2017年12月13日-2018年1月10日。由于交易未達成,日前這筆掛牌轉讓延期,時間更新為2018年1月12日-2018年2月8日。
作為眾泰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基地,重慶眾泰由重慶市璧山區(qū)財政局領銜投資的從事新能源汽車制造的地方國有車企,此次出售的也是國資股份。從2016年投資建廠,到2017年8月第一款新能源產品上市,再到拋售股權。專業(yè)人士指出,地方政府主動出讓重慶眾泰股權,代表了如今地方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耐受期越來越短。
盡管近年新能源汽車投資一直熱度不減,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各方投資者撤資新能源汽車項目或者縮小投入的消息不斷傳出,包括中航西飛拋售愛維客50%的股權、李嘉誠大幅減持香港五龍電動車股權等。進入2017年后,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進一步考驗著當初熱情高漲的投資方,股東方拋售股權、縮減投資甚至完全退出的消息也不斷加劇。
從湖南中車低價估值轉讓、一汽客車7.2億元轉讓控股權,到浙江合眾新能源控股權變更,一匹匹“黑馬”接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的同時,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的控股權正在離傳統(tǒng)車企越來越遠。而第一輪淘汰賽的加速也使得新能源車企股權結構調整的戲碼頻繁上演。
“國家隊”退場?
資料顯示,重慶眾泰汽車工業(yè)公司(簡稱重慶眾泰)是由重慶璧山財政局領銜投資的從事新能源汽車制造的地方國有車企。與眾泰汽車并無公開的投資關系。成立于2015年7月27日的重慶眾泰,法定代表人為陳孝祝,注冊資本為10億元,股權結構為:重慶兩山產業(yè)投資公司(簡稱重慶兩山產業(yè))持股60%、自然人陳孝祝持股30%、中國農發(fā)重點建設基金公司持股10%。
其中,大股東重慶兩山產業(yè)是重慶兩山建設投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重慶兩山建設的股權結構為:重慶市璧山區(qū)財政局持股85.4015%、中國農發(fā)重點建設基金公司持股14.5985%。
2015年11月,重慶眾泰汽車工業(yè)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被定位為“眾泰控股集團投資璧山高新區(qū)新能源汽車生產項目,”這被外界理解為只是一家由浙江眾泰授權代工的工廠。該項目總投資40億元,2016年11月30日,該項目在璧山國家高新區(qū)正式建成投產。
公開資料顯示,建成后的重慶眾泰包括完整的汽車生產線,主要生產新能源電動汽車和新款SUV、MPV等市場熱銷車型,項目全部投產后將形成年產20萬臺整車能力。重慶眾泰的第一款產品是眾泰汽車旗下小型電動SUV車T300EV,該車在重慶眾泰建成投產之日下線,并已在2017年8月22日正式上市銷售,售價5.68萬元-9.18萬元。
但璧山市財政局似乎難以按原計劃堅持到工廠贏利的那一天。截至2017年11月31日,重慶眾泰營業(yè)收入為3.01億元,而凈利潤虧則損2.67億元。此外,重慶眾泰資產負債率一直較高,至2017年11月31日,其資產為51.33億元,負債也增加到了44億元,資產負債率為86%。
2014年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投資熱潮的爆發(fā)期,地方政府作為特殊的角色,在新能源汽車投資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出力、出地,甚至還出錢。但蜂擁而上搶項目和傾力相助之后,風險很快就開始顯現。有業(yè)內觀點指出,新能源退坡之時,也是資本退場之時,尤其是某些地方資本,其退出的心情將會更為迫切。
與重慶眾泰掛牌出售股權第一次失敗、繼而延期相比,一汽客車的控股權轉讓顯得較為順利。12月底,一汽客車(大連)有限公司完成增資擴股簽約儀式,以7.2億元的增資擴股價格,一汽客車(大連)出讓了公司控股權,接盤者是被稱為新能源汽車“黑馬”的江蘇正豪新能源有限公司。據悉,一汽客車公司(大連)與江蘇正豪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后,雙方的目標是打造最具競爭力的新能源客車企業(yè)。
事實上,不僅僅是地方國資背景的新能源車企面臨股權變更,新創(chuàng)車企的股權同樣并不穩(wěn)定。浙江合眾新能源汽車曾因成功拿下發(fā)改委批復的第十三張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而備受關注。成立于2014年10月的合眾新能源,由清華大學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中心副主任方運舟、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和上海哲奧投資管理公司聯合創(chuàng)始成立,當時公司法人代表為方運舟。
2017年10月,浙江合眾股權結構也發(fā)生變化,拉薩知行創(chuàng)新科技有限公司作為企業(yè)法人,認繳出資33387.7萬元,以53.35%的持股比例成為合眾新能源的大股東。隨之,浙江合眾法定代表人由方運舟變更為王文學,后者是華夏幸福的董事長,以專注于產業(yè)新城投資而知名的房地產大鱷。
華夏幸福近幾年來在汽車產業(yè)園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園上不斷進行大手筆投資,王文學此次親任浙江合眾新能源董事長,被認為是其介入新能源汽車企業(yè)的重要一步,在激烈的新創(chuàng)車企競爭中,浙江合眾顯然也需要新的資金和股東結構來支持后續(xù)投入。
第一輪洗牌已經開始
重慶市璧山市等地方政府出讓股權的之前,資本已經逐步退出一些高風險的企業(yè)。在2016年-2017年兩年時間中,一些企業(yè)和資金已經陸續(xù)從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中撤出或者是縮小投入。
2017年10月27日,中國中車集團(簡稱“中國中車”)發(fā)布公告,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簡稱“株洲電力所”)擬以協議轉讓方式,將其所持有的湖南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車時代”)51%的股權轉讓給中國中車,轉讓價格為9.26億元。
作為最早啟動新能源汽車生產的企業(yè),中車時代的這場股權轉讓之后被業(yè)界認定為低價內部轉手,而其初衷,則被認為是中車時代前期的低價戰(zhàn)略雖然提升了市場份額,但在補貼退坡的現實下,株洲電力所已無法繼續(xù)投入,只能轉讓給上級母公司力保中車時代繼續(xù)發(fā)展。
徹底退場的也并不少見。2016年7月12日,中車長客作價5370.62 萬元,轉讓旗下吉林省高新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全部股權,正式揮別新能源汽車市場。而澳柯瑪在2015年出售旗下澳柯瑪電動車有限公司45%股權,該部分股權作價僅123.99萬元,算是“揮淚大甩賣”。
2017年5月24日智慧能源公告,將所持有的帝特律電動汽車有限公司40%的股份無償轉讓給公司控股股東遠東控股集團。智慧能源在公告中表示,此次股份轉讓是由于公司定增融資周期比預計長,新能源汽車牌照申請時間也較長。新能源汽車業(yè)務的不成熟將對上市公司產生業(yè)績拖累,因而將其剝離。
2017年5月初,北京產權交易所掛出“出售中航愛維客汽車有限公司50%股權”的項目公告,這家以“開發(fā)、生產、銷售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為主要業(yè)務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公司,在大部分企業(yè)正享受市場初起的紅利時,突然轉讓高達50%的股權,顯得分外扎眼。
在眾多資本退場事件中,2016 年9月底長和(00001-HK)主席李嘉誠大幅減持香港五龍電動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五龍電動車”)被視為風向標事件。2010 年,李嘉誠開始買入香港五龍電動車的股份,并在以后的幾年里多次增持。2015 年,李嘉誠甚至公開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是他持續(xù)看好的市場之一。但在2016年,李嘉誠突然開始減持,去年9月其持股比例已經低于需要披露的5%,后續(xù)股份變動不明。
自李嘉誠2010年持有五龍電動汽車股票以來,五龍電動汽車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顯然,李嘉誠在看好新能源汽車業(yè)的同時,也看到了風險值的不斷升高。有新建立的汽車企業(yè)高管預測,新造車企業(yè)最終不是死于資金問題,而是死于產品。未來能夠活下來的新造車企業(yè)可能僅有3-4家。一些業(yè)內人士認為,3-4家能夠存活也算是比較樂觀的預測。
去補貼后的盈利難題
股權變更的背后,是重資產持續(xù)投入的難以為繼,和尚未規(guī)模化的市場難以支撐如此龐大新生隊伍的尷尬現實。業(yè)界的共識是,新能源汽車第一輪淘汰賽已經開始,這輪淘汰既來自于產品,也來自于資本。這種分析不僅適用于中車時代這些退出者們,在中國雨后春筍般誕生出的200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中,幾乎無一例外面臨著融資難度加大、生產資質難拿、政府補貼退坡、技術門檻提高、競爭加大等多重壓力。
在2017年三季度的上市車企財報中,最常見的表述就是,“受新能源政策調整影響,及公布的新能源3萬公里政策影響,公司純電動汽車銷售未達到預期”。比如2017年江淮汽車1-9月扣非后的凈利潤為負4800萬元,在這個基礎上需要再扣除上半年補貼的17.86億元和第三季度的1.17億元,其去年前三季度至少虧損了19.51億元。
控股重慶眾泰的璧山財政局自然不能免于這份擔憂。特別是在眾泰自身狀態(tài)不佳時。2018年1月12日,眾泰汽車宣布2017年銷量成績?yōu)?1.7萬輛,同比下滑了4.8%,僅完成全年40萬輛銷量目標的不到80%,這也是眾泰汽車自2013年以來首次出現銷量下滑。而除了2017年上市的小型新能源SUV,眾泰關于重慶新能源工廠的更多計劃也未見披露。
正如諸多新能源企業(yè)和行業(yè)專家所說,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最不缺的就是錢。目前仍有大批熱錢在尋找合適的新能源汽車項目,但熱錢投資已經開始有所選擇。“連著幾年沒有現金流產生,誰還投你”,一位電動車新創(chuàng)公司負責人稱,目前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所有風投或其他渠道的融資,基本都有對賭協議,一旦無法兌現承諾,后續(xù)融資自然難以為繼。
如何堅持到贏利成為新能源車企的共同難題,作為國內第一批實現贏利,并有望在今年上市的新能源車企,北汽新能源在2014年以股份制公司獨立運作,2016年實現第一次贏利。即便有財力雄厚的北汽集團作為后盾,又抓住了北京市大力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良機,北汽新能源仍然小心花錢,并且用了三年時間實現盈利。
而其他新能源車企,顯然很少能有北汽新能源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盈利的挑戰(zhàn)也更大。這也意味著,在2020年新能源補貼徹底終止,合資新能源汽車涌入之前,本土新能源汽車企的股權更迭將繼續(xù)上演。
來源:經濟觀察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61504
以上內容轉載自經濟觀察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