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稱“不把制造握在手里就睡不著覺”的威馬創始人沈暉,終于可以睡一覺了。
3月28日,位于浙江溫州甌江口的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完成建設,并向媒體開放了總裝車間和質量管控生產線參觀,第一輛試裝車也在這一天下線。
智能工廠旨在滿足客單式生產
在這座被威馬成為“最聰明的汽車工廠”中,可以劃出幾個重點:
16個月建成
一期產能10萬輛,規劃產能20萬輛
C2M(Customer-to- Manufactory)生產模式
柔性制造生產
AI質檢技術
這幾個特點能夠看出威馬迫切將產品推向市場的決心,以及在生產環節為滿足用戶定制化需求的投入。
那么,滿足上述特點,對于一家新創車企打造智能工廠來說,有什么不同呢?
C2M客制化生產要求工廠達到接近實時排產的程度,而不是像傳統車企提前一個月規劃,按需生產,因此高度智能化是保證實時排產進度的關鍵。據了解,威馬智能工廠的數字化投入占工廠投入10%,傳統汽車工廠這部分的投入只有3%。
柔性制造生產需要滿足客戶個性化訂單需求,而不能像傳統汽車工廠一樣進行批量化固定生產。在威馬汽車戰略副總裁陸斌看來,柔性化生產是趨勢,這種生產模式以往銷量較小的高端車才有,實現規模化生產會受到生產效率的限制,很多傳統汽車工廠在流水線設計上沒有對柔性化考慮。對于威馬來說,也要通過第一批客戶需求進行數據,來分析擴大哪些柔性化的點,哪些暫時不開放。
AI質檢技術是威馬開發的一套人工智能質量檢測系統,通過高清攝像頭采集車輛數據,將數據傳送到云端的圖像識別引擎,比對后生成檢驗報告并實時反饋給質檢員提示是否異常。同時,這一系統還具備自主學習能力,能夠不斷迭代,提高質檢準確度,未來威馬將會把這套技術應用到汽車外飾檢測、噴漆檢測、內飾檢測、車輛零部件識別檢測及瑕疵檢測等檢測環節。
除此之外,在工廠參觀環節,威馬還介紹了很多關于離線測量設備、可升降底盤吊具等傳統汽車工廠都并不多見的生產設備,總之,在產品生產和質量管控環節,威馬可謂不計投入。
年銷10萬輛不是目標 是現實
在首輛試裝車下線儀式上,沈暉稱,對于新造車企業來說,窗口期只有兩三年,在這兩三年里,年銷量達不到10萬輛,將很難生存。
的確,在已經明確的電動化、智能化汽車發展方向中,目前走在前面的都是自主品牌,合資品牌還沒有開始進入這場競爭中。在這場還不充分的市場競爭中,一批新創車企率先進入尋找市場機會,但是,市場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多。合資、豪華品牌正在陸續宣布電動車國產化時間表,在價格定位相似的區間里,新創車企能否脫穎而出,這兩年很關鍵。
年銷10萬輛,威馬希望在明年就能實現。
工廠落成只是威馬能夠年產10萬輛的保證,將這10萬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銷售數字,卻是個不小的挑戰。
產品、價格定位,威馬都已早早公布,目前,威馬正在緊鑼密鼓的完善渠道建設。
此次在溝通中,陸斌也介紹了目前威馬的渠道建設情況。在渠道上,威馬并沒有采用特斯拉、蔚來等采用的直銷模式,而是4種模式結合:
體驗店模式:位于北京的威馬體驗店即將開業,上海等其他城市正在選址。
大型交付中心:與智行合伙人完成,采用城市布局方式,具備交付、充電網絡、服務性功能。
Station:小型服務站,同樣來自智行合伙人投資建設。
Sport:提供小型快修服務,與全國連鎖合作伙伴簽約,并利用其現有服務網點。
威馬所說的智行合伙人即傳統4S店投資人的轉型,大型交付中心取消了銷售的環節,銷售將在線上完成,交付中心承擔的更多是服務功能,未來還將拓展租車等共享出行功能。
盡管威馬在新造車企業中的融資能力并不差,但是在渠道上威馬并沒有堅持自己投資,而是將早期融資用到了重資產的投入上,在渠道上則通過采用當地最優資源的方式。據了解,目前威馬簽約的智行合伙人已經達到20家。
在傳統的營銷4P理論中,威馬為自己設定的是5P,增加了pace(節奏):從早期率先完成充電布局、工廠建設、產品即將上市,威馬認為自己都是完全按照節奏執行。
10萬輛的銷售目標,也是威馬節奏上重要的一環。沈暉說,10萬輛是及格線,但對于新創車企來說,這個數字還很陌生。
來源:汽車產經網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65918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產經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