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的江湖里很久沒有這么熱鬧過了。
從吉利控股北汽傳聞被雙方“合蓋公章”否認,到爆出奇瑞出售股份傳聞,盡管所有當事者都祭出了“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的否認三連話術,但不同消息渠道均指出,若干資本方,華夏幸福、寶能和正道都在和奇瑞談入股事宜。
為什么是汽車行業?為什是這個時間點?一向追新、追風口的資本怎么突然如此青睞汽車這個“老”行業了?
奇瑞的資金饑渴以及經營不振,固然給了謠言生長空間。但在不止一家車企“被收購、被合并”的謠言背后,是嗅覺最靈敏的資本看到了進入中國汽車行業最后的“時間窗口”。
一邊是接近3000萬輛規模之后的增長停滯,一邊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帶來的進化節點,如寶能這樣信心滿滿的圈外資本,雖然對汽車感興趣的時間為時尚短,卻也讓眾多媒體在吉利收購寶騰的“回馬槍”之后,學會了不看否認看實效。
但曾幾何時,汽車行業并不是資本的婢女。
驕傲與封閉
擺在銀行里的錢熟知這一點,過去30年的經驗讓他們知道,汽車企業作為這個產業鏈的頂端,與資本之間并不存在位差。
在國內乘用車與跨國品牌合資的初期,雖然同樣資金饑渴,但國企身份和各級政府“心頭肉”的身份,讓他們在銀行授信和外方合作伙伴的資本供應上幾乎予取予求。對彼時先行的中國汽車企業而言,擴張瓶頸大多數取決于拿到什么車型,而非資金周轉,更非市場反應。
經過10余年的發展,做大的國內老牌車企已經紛紛深挖護城河,以技術、資本和資質構建了自身的壁壘,幾家民營汽車企業在最后的時間窗口內進入了行業,但不久大門就在他們身后關上。這也帶來了如今的“公交車效應”,面對一哄而上的造車“新勢力”們,反而是最后上車的汽車企業最為憤怒。
客觀而言,其實大多資本都無意進入傳統汽車制造業,投資周期長并不是關鍵,有“接盤俠”就好,問題的關鍵是利潤率太低了。
作為最會賺錢的車企,豐田汽車去年利潤率只有區區8.5%,上汽是3.9%。對風投而言,寧可博1%的暴利機會,也不肯投入穩賺4%的生意。后者的“無聊”之處在于,實際運營費用都不止4%。風險投資的名字不是白起的,連理財收益都比不過,還玩什么?
作為制造業的“塔尖”,汽車這個“老牌”行業,曾經即驕傲又封閉,這讓傳統車企們在層層壁壘后面,享受了相當一段歲月靜好的時光。
時間窗口之爭
但為何會有如今各路資本蜂擁而入汽車行業的局面?
與銀行資本不同,民間資本和外國風投血統的各路基金認為眼下是個關鍵節點,傳統汽車已經式微,新能源、新技術曙光可見,此時不入更待何時?這直接促成它們成為“野蠻人”進入汽車領域的資本助力。
以寶能為例,雖不是風投,卻有風投嗜血之癖。這個以倉儲物流起家,發跡于房地產和保險的企業,在萬科一役中,一度讓萬科相當狼狽。寶能資金來自于高杠桿的券商資金、銀行理財資金,不僅多重杠桿層層疊加,期限錯配也相當嚴重。
保監會和央行聯手打壓的結果,姚振華的個人財富暴漲,寶能的資金籌措能力卻大幅跳水。寶能令人吃驚地選擇汽車業,問題在于它不是做風投,而是親自下場玩。
寶能的思路頗具代表性,它真正想做的不是傳統汽車生產,此時進場所有人都知道太晚了,無論如何做不過現有的幾大合資巨頭。
寶能收購了觀致大部分股份,并連續在富陽、昆明、咸陽、貴陽和廣州拿地。一半建廠、一半招商。綜合開發地產搞旅游,這不新鮮,頗有當年樂視工業小鎮的風采。問題是樂視還沒涼透呢,寶能資金掌控力是比樂視強,短時間內不會漏破綻,但時間長了如果不能形成聲稱的產能,結局恐怕依然存疑。
雖然進入晚、困難多,但面對漸漸關上的大門,誰都想成為擠進“門縫”的最后一人。畢竟“時間窗口”一去不復返,而中國汽車市場不回頭的走向“成熟”、走向發達國家標桿之后,下一次窗口期的來臨可能跟哈雷彗星的周期等同。
論資本的轉向
除了寶能,還有嗷嗷待哺的300家造車新勢力,他們都是資本的菜。
但其中的大多數,業內都叫不出名字來,甚至連資本靠山都沒找到,靠做幾個PPT找來啟動資金,租了辦公樓、招兵買馬熱鬧一陣之后,接下來怎么辦?員工們憋在樓里苦思冥想,如何形成產能,哪怕是代工產能。
幾位造車新勢力的“頭部”品牌,都提出了“沒有200億不要造車”,這個門檻標志著97%的新勢力們都得死掉,至于投資人哭著喊著要求追加額度,這種甜蜜的煩惱只能發生在少數項目、少數人身上。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換個說法叫“資金向頭部公司集中”。
何況汽車這個行業不能純玩線上,組建團隊、研發產品、建造工廠、敷設營銷渠道都需要實實在在的投入,特斯拉式網售也照樣需要地面服務體系。
中國境內有投資項目的前十大PE/VC,無一例外都投了新能源汽車。它們雖然不能一統江湖,但風向標的效果卻很明顯。如何取得籌碼?成為新勢力們必須面對的起步門檻。
但如今可以進入公眾視野的汽車行業投資“熱情”,對一向敏感的資本而言,已經是結果而不是過程,資金博傻游戲已經結束好幾年了,尤其經歷了2015年前后對共享出行、汽車后市場的熱捧之后,吃夠了虧的各路風投已經足夠謹慎。
就新的、正在進行的項目而言,資本已經不再關注新的整車制造企業,后者將空有資本“吞金獸”之稱,卻處在大資本布局結束、小資本無從下手的尷尬境地。畢竟融資只是第一步,在汽車這個沉重的制造行業,還需要強大的團隊、廣泛的人脈、執行力和一點運氣。
即使打著新能源汽車的旗號,眼下這一輪汽車投資熱潮也已經看到尾聲,之后若干年,如果沒有如燃料電池這樣的革命性技術崛起,也就不會再有新的資本大規模集結于此,這一點雖然殘酷卻是事實。
如果硬要和汽車沾邊,新技術帶來的自動駕駛、車聯網和“新”硬件企業(傳感器、車規級芯片制造)也許是下一個機會,因為盤子小、風險小、周期相對短、成長性好,近兩年正不斷獲得資本的青睞。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69184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