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業績暴跌、股價腰斬的力帆股份(601777.SH)原本寄望通過轉型新能源汽車的愿望破滅了,昨日晚間公司發布公告稱,終止2018年度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按照公司此前披露的定增預案,此次募資不超過24.8億元,投向智能新能源汽車能源站、16億瓦時鋰電芯、新能源SUV車型等項目,受此影響,公司的股價連續兩個跌停,今日上午截止記者發稿公司股價仍然大跌7個點。公司今年發布氫能源汽車轉型,尤其是龐青年“水氫”風波之后更是引發市場廣泛質疑。
24.8億元定增終止
2018年5月,力帆股份發布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擬募資不超過24.8億元,投向智能新能源汽車能源站、16億瓦時鋰電芯、智能輕量化純電動車開發平臺、新能源SUV車型等項目,以及償還銀行貸款。
公司當時表示,定增完成后,力帆股份將由傳統燃油汽車業務轉型升級為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綜合服務商。從募集資金電投向來看,彼時力帆股份很注重純電汽車,不僅要開發輕量化純電車平臺,還準備投資鋰電芯。不過,隨著該定增項目的終止,力帆股份在電動汽車領域轉型受到阻礙,對于此次定增終止的原因,公司表示系“市場環境、融資時機、公司股價、未來產品技術路線等因素發生了諸多變化,經與多方反復溝通研究,審慎決策,決定終止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
這對已經深陷業績困局的力帆股份而言有些無疑是雪上加霜。2018年年報顯示,力帆股份扣非凈虧損高達21.49億元,同比跌幅高達1047.68%。實際上除了力帆股份,重慶另一老牌車企宗申動力以及長安汽車近兩年業績也出現大幅下滑,這背后是在政府補貼退坡和車市“寒冬”的雙重打擊所致。
除了業績以外,力帆汽車近來銷量也并不樂觀。根據力帆股份最新發布的2019年3月份產銷快報,當月力帆股份傳統乘用車產量為3232臺同比下滑67.78%、銷量4880臺同比下滑60.28%;新能源車產片221臺同比下降79.78%、銷量225臺同比下滑了79.75%;摩托車、摩托車發動機、通用汽油機等產量和銷量也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伴隨業績的下滑引發的資金問題,導致下游經銷商無法及時收到款項,今年5月5日,30多家力帆汽車經銷商聚集在重慶力帆中心門口施壓,當時力帆股份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系正常的商業行為,卻被有預謀的放大了。”
氫能源“炒作”遭監管拷問
為了扭住業績頹勢,力帆股份將旗下最核心的傳統汽車、地產等資產甩賣,此后還于4月15日宣布與兩家機構簽署戰略協議,合作發力氫動力車。不過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氫燃料電池優點密度大,缺點是浪費嚴重成本高,因此用在船舶潛艇重型大卡以及公交車等特種車輛;而鋰電池汽車優點是,充電方便價格低效率高,更適合大部分家用汽車且發展成熟。此外加氫站的建設成本高,而且相較鋰電站還很不完善。”
而此前主營鋰電的杉杉股份就有關氫燃料電池對公司的業務是否有沖擊的曾向投資者回應稱,“就氫燃料電池本身而言,其氫氣的運輸和存儲尚存在很大問題,日本亦將燃料電池自主產業化的時間推遲到2030年,目前談鋰電池被氫燃料電池替代的問題還為時尚早。”
而上交所也向力帆股份下發問詢函,要求其披露關于氫能源乘用車的更多詳細信息,包括試驗驗證的主要步驟和預計資金投入情況、力帆乘用車在氫能源領域的研發投入或相關技術、專業人才的積累情況等。
此后力帆股份發布公告提示風險稱,在氫能源領域戰略合作的協議僅系各方合作意愿的戰略性、框架性約定,有關具體合作項目亦存在不確定性,仍需各方進一步協商。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指出,“目前力帆的處境較為尷尬一方面公司汽車業務缺乏核心優勢,在售部分車型換代周期長,技術老化,而且,營銷層面幾乎看不到推廣力度,現在的市場變化太快,頭部車企已經早早布局,由于資金、人才、經驗、產品、技術等方面不如先發企業,目前余留的市場空間已經不足。”
來源:財聯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2389
以上內容轉載自財聯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