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扎堆做出行的車企共享出行平臺,昨天扎堆接入滴滴了——滴滴出行正式推出網約車開放平臺,一汽、東風、廣汽等多家車企的出行平臺將接入滴滴。聽業內人士表示,不止這三家,還有其他車企官宣“在路上”。
過去滴滴如同C2C模式的淘寶,滴水成海,現在開源進水,一個出行業的“天貓”平臺呼之欲出——互聯網基因的共享出行運營商滴滴,和中國汽車界的龍頭們修渠通水,百川連片,開始共筑、共享萬億出行的超級藍海。
科技時代和工業時代在跨越歷史的握手階段,汽車行業作為工業時代最頑固的“堡壘”,逐漸認同“新能源化、共享化、智能化”的大趨勢。時代的變革既是良機又暗藏風險,小到一個公司,大到產業層面,應該如何應對,成為產業人士必須思考、面對的問題。
對于車企們和滴滴來說,昨日的假想敵,今日的親弟兄,江河入海,方成其大——道理誰都懂,但兄弟尚且“鬩于墻”,這個跨界聯盟憑什么玩得轉玩得好玩得久?
從工業時代進入共享時代,游戲規則變了。“我們是希望擁有汽車,還是為了出行?其實出行才是我們的目的,汽車只是手段。”當汽車的終端需求,從“擁有私家車”變成了共享用車,意味著在前端,汽車制造業要進行全鏈路的變革升級。
最近兩年,中外車企扎堆下探到出行領域。豐田正在從一家汽車公司轉變為一家出行公司;戴姆勒與寶馬組成了移動出行服務聯盟,整合此前各自開展的移動出行業務等等。
有親自出場的:比如吉利汽車的曹操出行、長安汽車的長安出行,一汽的紅旗出行,上汽的享道出行,東風的東風出行,一汽、東風、長安等聯手的T3出行,廣汽與騰訊攜手的如祺出行等等。
也有投資入股的:比如起亞汽車投資Grab,豐田汽車投資Uber等等。
2018年是進入出行領域的最佳時機嗎?未必,移動互聯網紅利殆盡、流量成本高企,滴滴等互聯網品牌深入人心等,車企要后來居上,并不容易。
為何還要冒險入場?這其實是汽車行業的因退而進。
一個大背景是,汽車不好賣了——2018年國內狹義乘用車全年產量2312.5萬輛,同比下降4.8%;全年零售量2237.9萬輛,同比下降5.7%,此次產銷量的集體下滑,也是中國汽車市場28年來的首次年度下跌。
限購大政不松綁,在銷量上難尋增量空間的車企們,既要橫向拓展新品類,比如切入環境和政策更友好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也要延伸產業鏈,下探到互聯網出行領域。
綜上,車企扎堆做出行,既是主動選擇,也是不得已為之——因退而進,下探出行領域,其實也是在汽車整體銷量下行之時,找到新的需求來源,反哺于主業。正因如此,每一家車企的出行業務,使用的都是自家產品,甚至直接借名旗下汽車品牌,比如東風出行,紅旗出行。
對此,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倒是頗為坦誠,他在如祺出行品牌發布會上說:“廣汽和合作伙伴積極布局未來出行業務,將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對促進銷售、完善后市場,促進新技術發展、拓展新業務等方面有積極的影響。”
做出行,但意不在出行,或者說不止于出行。
作為后來者的車企,多為上市公司,切入互聯網出行領域,反而難以放開手腳大干快干。
舉例來說,目前車企做出行,都是B2C模式,接入的車輛相當有限。從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吉利旗下曹操出行的投放量為3.2萬輛,長安出行2019年計劃完成2萬輛汽車投放,一汽大眾旗下的分時租賃平臺摩捷出行投放量僅為5500輛,“財大氣粗”的T3出行在首個上線的城市南京投放量也就5000輛。而且,車企出行平臺多數都蝸居于一城一地,比如東風在武漢,享道在上海,T3剛剛在南京上線等等。
盡管出行市場不會一家獨享,但目前的車企出行平臺規模小、碎片化,要獨立實現長遠發展不易——尤其是在激烈競爭的中國市場。
程維曾在演講時說,相比于美國互聯網的“人間模式”,激烈競爭的中國互聯網就是“地獄模式”——滴滴是從地獄里熬過來的少數幾家,現在,車企可能還要在地獄里歷練一番,還要再踩一遍坑,比如如何打擊黑產,避開羊毛黨,如何高效精準發放紅包和優惠券等等。
在地獄里重新走一遭,是最好的選擇嗎?未必,聯手先行者,避雷避坑,借力而上,乘風而行,才是更優解。
車企扎堆入場滴滴,這一幕看似出人意料,實乃情理之中——對于車企和滴滴來說,聯手都是最優解。
之于車企,滴滴帶來的第一個價值是流量。出行領域,單個拉新成本已經高達一兩百元,拉來新客還未必能實現留存,而目前滴滴在超過400個城市為5.5億用戶提供了出行服務,日單量峰值3000萬。接入滴滴,就能一鍵連接具有數億持續出行需求的精準用戶。
與此相比,其他聚合平臺規模不及滴滴零頭。據《晚點》報道,目前高德打車業務日單量為70萬單,美團打車業務目前規模為40-50萬單(其中大部分為自營訂單)。
車企的服務能力,只有在滴滴這個流量海洋中,才能最大化釋放其價值。過去,各個大小出行平臺,如同狹隘的河道,各自劃界而行,但一條河流不管水流量多大,也難以逾越河道的限制,如今滴滴開源,車企蓄水,百川匯集而成出行藍海。
不止流量,滴滴積累六年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營管理經驗,也能為汽車廠商提供技術平臺、供需匹配和交易策略、運營和司機服務、司乘體驗優化、營銷與品牌建設等全面行業能力支持。
與規模短板如影隨形的是效率短板——投放的車輛少,意味著能服務的用戶更少,供需波動的潮汐效應更為突出,導致乘客叫不到車或匹配車輛距離過遠,導致司機平均的空駛里程和時長可能會更高。只有當司機和乘客密度足夠大時,司機和乘客才可能實現盡快就近擇優匹配——網絡價值和效率,與用戶規模呈現指數級正相關的關系,對此,計算機網絡先驅梅特卡夫早就有過精彩論述,“網絡的有用性(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
而對于滴滴來說,車企進場,能夠提供增量運力。就出行而言,供不應求是常態,車不夠人用,路不夠車用,新增運力,能夠緩解滴滴平臺上至今未能解決的高峰打車難困境。
以及更為多元的服務——在電商領域,有人需要拼多多,有人偏愛淘寶,也有人只愛京東,車企提供的多元差異化服務,和滴滴的快車、專車、順風車構成了立體的出行服務網絡,才能服務全域市場的多元出行需求。
滴滴和車企的這一幕,其實早就在電商領域上演了。最早,品牌商們對于阿里等平臺,并不算很待見:不少品牌要么拒絕入駐天貓,比如輕奢品牌Michael Kors,其高管曾一度公開惡評天貓;要么自建電商平臺,比如快時尚品牌HM。
但最終,這些品牌商集體入駐了天貓。Michael Kors的高管改口說,任何奢侈品牌要進入中國市場,都“繞不開阿里旗下的天貓”,而HM也在去年開設了天貓旗艦店。甚至連國美、蘇寧、亞馬遜、當當等曾經和天貓水火不容的電商對手,也集體入駐了天貓。
在商言商,對掐一時爽,互懟最傷身,言行和立場改變背后,不是基于意氣和臉面,是基于利益驅動——入駐阿里,才是符合長遠利益的最優解。
車企入駐滴滴,也是同一道理——除非車企想放棄5.5億的超級流量池,品牌商的目的是賣貨,車企的目的是找到出行用戶并提供高效服務最終反哺汽車主業,而這些恰好是天貓和滴滴最為擅長的。正如如今中外品牌集體入駐天貓一樣,未來更多的出行服務商入駐滴滴,也是大勢所趨。
對于這些出行服務商,滴滴也是大敞雙臂,早在2017年,滴滴就成立了汽車開放平臺,這個夢想,需要滴滴和車企一塊完成,“我們希望在中國扶持一千家小的汽車運營商”。
基于共同利益基礎之上的合作才是長久的,只要合作的雙方優勢互補、角色明確,找到了雙贏的切入點。
車企集體接入滴滴平臺,是關鍵落子,但之于未來的出行大局,不過也就剛行一步而已。
在世界范圍,出行行業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革已經得到了各方認同,新能源化、共享化、智能化已經在逐一落地。從身邊的體驗來看,有了方便的網約車叫車體驗,大家購置私家車的意愿和需求在降低,對于城市來說,如果共享化使用的汽車可以持續在路上行駛,無疑可以釋放出大量停車場占用的空間。
與分享同步而行的是自動駕駛,“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空間是三維的、道路卻是二維的。”滴滴CEO程維說,“也許有生之年我們會看到交通變成三維,這個世界會發生很多改變,汽車會無人駕駛,汽車有可能變成人類第一批大規模應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
滴滴自動駕駛戰略已經落地開張。今年年初,滴滴沃芽注冊成立,目前是滴滴出行旗下子公司中唯一明確聚焦自動駕駛的公司主體。早在去年5月和9月,滴滴陸續在美國加州、中國拿到了自動駕駛技術路測的牌照。
滴滴之外,各大車企也在加快布局無人駕駛領域,未來滴滴作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臺,自然也是最大的無人駕駛車輛需求平臺,其釋放無人駕駛的需求紅利,將由車企承接滿足。
在新能源方面,滴滴正在建設面向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服務體系,計劃到2020年,滴滴平臺接入一百萬輛的共享新能源汽車。而在汽車銷量整體下滑的下行趨勢中,新能源汽車是唯一的亮點,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均超125萬輛,同比增長60%——這是車企彎道換車,尋找二次增量的機會。
由上可見,在滴滴的未來大出行圖景中,對共享出行、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大勢的全力推動,無一不在準備與車企聯動。
所以,盡管車企的出行平臺看似和滴滴出行業務在局部上存在競爭關系,但是,從長期來看,當私家車的保有量逼近天花板后,當共享出行、無人駕駛、新能源成為主流,滴滴必然是為汽車找到新增量、新市場的最大動能,也是汽車行業規模最大、需求最持久的長期客戶,也是中國汽車和大出行業創新升級的最大推動力。
正如程維在演講中提到的,“還有太多事要做,滴滴的使命只實現了1%”。而在剩下99%的遠途中,從大局來看,滴滴和車企都是勉力同行的伙伴,而非劍拔弩張的競對。
合則共贏,無邊無際的大出行領域寬闊無垠,滴滴的和車企也就剛剛鼓帆出港,藍海遼闊,且待遠航。
來源:財經故事薈
作者:陳紀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5010
以上內容轉載自財經故事薈,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