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滴滴?
如果是在四、五年前,我們會說它是線上打車APP。
那么,現在呢?
有人說滴滴是野心家,也有人說它是估值560億美元的出行領域獨角獸,還有人說它是全球范圍內融資額最大的未上市公司。
作為堪稱“現象級”的存在,滴滴也曾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但在這個新時代科技洪流的席卷下,它依舊站在風口浪尖,吶喊著那句“讓出行更美好”。
愿景:“出行”迭代,打造“小前端、大平臺”
談到滴滴的愿景或是使命,一直都是圍繞“讓出行更美好”展開的。
2012年,小桔科技在北京成立并推出“嘀嘀打車”APP。從其自身的定位能看得出,彼時的“出行”是有界限的,是要解決打車難的問題。
2014年5月,“嘀嘀打車”正式更名為“滴滴打車”。
2015年9月,“滴滴打車”進行全面品牌升級,更名為“滴滴出行”,明確構建一站式出行平臺。
至此,滴滴的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它要改變的“出行”,更是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
回頭看2014年滴滴聯合創始人李響談公司終極愿景,其實已經能看到這家企業的野心。“其實我們一直在低頭走,當然也抬頭看看未來。其實出行,包括滴滴打車,其實只是互聯網當中的一個應用場景,希望將來我們的應用可以結合吃穿住行,無論是你吃完飯以后,或者在任何地方,你的出行都可以跟我們聯系上。真正做到小前端、大平臺,把滴滴打車這個概念弱化,專門去做后面的調度平臺,這是我們真正的想法。”
如今,滴滴的觸角早已伸向整個出行領域。不僅基礎的網約車業務做大、并在海外拓展業務,也跟上了新能源與自動駕駛的熱潮,瞄準未來出行領域的“究極”解決方式。
為了更廣地滲透到用戶的日常生活中去,滴滴也做出了例如外賣服務等嘗試。不過,加速擴張的野心終究還是碰壁了。
擴張:“搶食”受挫,人車關系才是正解
《滴滴程維:在巨頭陰影中前行》一書中有這么一句話,“速度秒殺,就是不斷加快發展速度,迅速覆蓋全國市場,拓展多業務線,秒殺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奠定行業老大的地位。”
這樣的野心,幾乎從來都是行業巨頭都擁有的,滴滴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因此,除了最基礎的業務外,探索其他的方向也是常事。
舉例來講,“出行+外賣”組合,并非滴滴首創。出行領域的行業巨頭諸如Uber、Grab,都在做這單從核心業務擴展到為用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生意,結果也都不錯。
2015年推出的Uber Eats大獲成功,在2019年第二季度虧損額度達到52億美元時,Uber Eats這項增值服務表現亮眼:其月活用戶數同比增長140%,與320萬家餐廳合作,收入暴漲72%(為5.95億美元)。這一季度盈利數據甚至可與中國外賣巨頭美團外賣的數值比肩。
2018年3月Grab合并Uber東南亞業務之后,加速了業務擴張的腳步。據悉,過去一年,Grab的外賣業務擴張到了6個國家的199個城市,其市場份額在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已經排名第一。
而滴滴的這條路走得卻并不順心。自身布局失策、強大競爭對手美團,讓滴滴這條分支業務很“短命”。
2018年4月,滴滴的外賣業務登陸無錫,此后在南京、泰州、成都等相繼開城,有知情人士透露過滴滴外賣還有個“百城計劃”,即在2018年年底將滴滴外賣業務覆蓋到全國,再把外賣業務獨立出來,用獨立的APP來承載更多品類和服務。但是在2018年7月進駐河南鄭州后,滴滴至今沒有開新城,暫止步于國內5個城市。
對此,滴滴方面回應稱,其外賣業務并未停止運營,“滴滴目前在墨西哥第二大城市瓜達拉哈拉的特定區域上線外賣業務。”不過,有消息表示盡管滴滴的外賣業務沒有被裁撤,但是著手解聘和分流員工卻早已開始,滴滴外賣的裁員或高達50%。這意味著,近十億元資金相當于打了水漂,滴滴外賣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基本畫上了句號。
應該說,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靠燒錢解決,任何一家在某個領域已經做大的企業也都不應該低估另一領域的進入壁壘、競爭者的反映程度。這也是為什么滴滴出行進軍外賣失敗,而美團在打車領域也難成氣候。
在此番嘗試過后,滴滴似乎幡然醒悟,再次面對需要燒錢、在短期內無法帶來直接收益的業務正變得更加謹慎。同時,這家企業的業務優先級也幾乎確定下來:網約車是根基;盯住新能源領域;大力發展自動駕駛;其他方向可發展,但絕非主力。
正如滴滴官網上的愿景所寫:“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全球最大汽車運營商;全球智能交通技術引領者”,探索出行新科技、聚焦人車關系,才是滴滴前行的正解。
出行:三層業務全覆蓋,新能源+自動駕駛成引擎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滴滴內部將出行業務主要分為三層。
“最基礎的一層是交通基礎設施,由智慧交通團隊(2018年升級為“智慧交通事業部”)負責,意思就是用滴滴掌握的交通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去優化道路,比如實時根據路面流量動態去調整紅綠燈,舒緩擁堵。這是滴滴現在進行時的工作,他們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改造了2000處紅綠燈;
中間一層是車輛本身,包括推動滴滴用車從燃油車變為電動車,以及從有人駕駛變為自動駕駛;
頂層則是人車關系的變化,也是程維和柳青口中一直的理想,讓汽車從私有變成共享資源。”
從近來的布局來看,這個“三層論”是可確認的,而其中的中堅力量、亮眼“新星”便是新能源與自動駕駛。
聚合車源與能源,深化新能源布局
談到滴滴的出行領域布局,它與31家汽車產業合作伙伴共同成立的“洪流聯盟”必須擁有姓名。這相當于是滴滴涉足多個不同領域的嘗試,新能源便是其中一環。
2018年2月8日,在滴滴內部年會上,在其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發表的演講中,多次提到了“洪流戰略”的重要性:“洪流浮出水面,滴滴進入線下圍繞車主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并最終成為共享汽車運營商”。
此戰略于2015年在滴滴內部被提出,2018年4月24日,滴滴正式對外宣布了與31家汽車產業鏈企業發起成立的“洪流聯盟”。滴滴方面表示,作為一個開放型組織,洪流聯盟以開放融合、互相賦能為核心價值理念,廣泛與汽車全產業鏈深度合作,共同建設開放、高效、共贏的汽車運營商平臺,推進新能源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產業發展。
在發布會當日,程維提出了以下三點目標:
1. 成為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臺,服務全球20億用戶及50%出行需求;
2. 共建汽車運營商平臺,推廣超1000萬輛共享新能源汽車。據悉,目前滴滴平臺上運營的新能源汽車超過60萬輛,占到了純電動車總量的近30%,并要在2020年運營超過100萬輛;
3. 成為全球智能交通技術引領者,未來城市交通將因AI而改變。
截圖來自滴滴官網
在新能源方面,具體來講,滴滴內部正在從兩個領域進攻。
首先,是車源領域。2019年的關鍵動作簡單看一下:
滴滴與一汽、豐田、北汽、比亞迪、廣汽等車企達成戰略合作,與頭部車企在車隊運營、汽車租賃、能源、維保、網約車、自動駕駛等方面展開探索和合作,共同推廣和普及新能源汽車;
與車和家(理想汽車)共同探索和設計針對共享出行場景的智能共享汽車,推動“洪流聯盟”進一步落地;
7月,滴滴旗下小桔車服進行組織架構升級,成立車企業務部,深化與車企的合作,連接滴滴與汽車產業的資源與需求,輸出和賦能車企發展,成為滴滴與汽車產業鏈共生與雙贏的橋梁;
8月,滴滴旗下小桔車服與平安集團旗下四家公司(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國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平安財產保險公司、平安基礎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在租車、保險、維保、充電等領域展開合作。這也是“洪流聯盟”落地的又一步。
業內有說法是滴滴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基礎上,試圖將網約車服務從C2C到B2C轉換,打造出行領域的競爭壁壘。不過,滴滴方面表示這種說法并不準確。
再次,是能源領域。
在這個部分,滴滴為與其新能源汽車形成配套產業,而加強對新能源充電樁、充電站的布局。
6月26日,滴滴出行與南網電動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實現平臺互通互聯,為新能源車主打造車、樁、網“一體化”綜合服務。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出行、充電、汽車銷售與租賃以及汽車后市場服務等領域達成深入合作;
8月1日,滴滴宣布與英國石油產業巨頭BP成立合資公司,其共同目標是攜手在中國建設開發和運營新能源充電站,為滴滴車主和社會車主在內的司機提供新能源汽車充電服務。在官宣當天,BP在廣州建立的首個充電站已經接入滴滴出行旗下的小桔充電平臺。
滴滴在這個領域的布局當然不只是為了充電樁行業,而是對汽車后市場領域的拓展。可以確定的是,滴滴與BP的合作絕不是它在新能源充電樁和汽車后市場領域的最后一例。
押注自動駕駛,或欲“復制”Uber上市
對于未來的出行方式,無論是業內還是大眾,基本都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自動駕駛。如今雖然技術還不成熟、安全風險較高,也并不能否認這是大勢。而對于還深受虧損之困的出行公司來說,抓住自動駕駛的研發,便看到了盈利翻盤的希望、像是把握住了未來。
拿滴滴的前輩Uber來說,今年4月,Uber將其估值72.5億美元的無人車業務正式拆分為獨立公司,同時拿到了軟銀、豐田等聯合財團的10億美金投資。一個月之后,Uber成功IPO。
滴滴自然也不想落后。8月5日,滴滴自動駕駛業務獨立,由部門升級為公司,專注于自動駕駛研發、產品應用及相關業務拓展,滴滴出行CTO張博兼任CEO。
此舉并非小事,必然是早有謀劃。回頭看,從2016年起便有跡可循。
2016年,滴滴成立自動駕駛團隊;
2017年,于硅谷成立自動駕駛美國研究院(DiDi Labs);
2018年5月,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目標是提供約10萬輛電動化或具備自動駕駛功能共享車隊;同月,同年5月,滴滴美國研究院獲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路測資格;
2018年9月,獲得北京市自動駕駛路測資格;
2018年11月,滴滴宣布將在加拿大多倫多建立滴滴實驗室,并與多倫多大學達成了在自動駕駛方面研究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2019年3月,滴滴出行主體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設立全資子公司“滴滴沃芽”,經營范圍涉及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等;
2019年7月,宣布已經與超過30萬名不符合公司最新安全標準的司機終止了合作,未來將更多投入自動駕駛出租車來代替;
2019年7月,豐田向滴滴投資6億美元,雙方將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拓展合作;
現在,有消息稱滴滴正在與其最大股東軟銀以及潛在投資者,就關于自動駕駛的新一輪融資事項進行談判。
外界的普遍猜測是,滴滴在效仿Uber剝離自動駕駛版塊,意圖獲得更高的估值準備上市。畢竟要實現IPO,選擇讓“太燒錢”的自動駕駛業務自謀出路不失為明智之選。若是滴滴的自動駕駛公司能像Uber ATG一樣發展,不僅可以有自己的造血能力,也可以為滴滴提高上市前的估值。
不過,滴滴目前的虧損困境肯定不是靠這招就能解決的。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投資自動駕駛是在投資未來,能否堅持到最終看到收益,誰也說不好。
在這個時代,野心已成老生常談,但成功之路,道阻且長。雖然滴滴要做的還有太多,但未曾改變的“讓出行更美好”,終究讓人覺著它還是未來可期。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馬金橋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7342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