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比亞迪e6純電動汽車在深圳開始對私人進行銷售。該車上市價格為36.98萬元,消費者在購買時除了可以得到總計12萬元的政府補貼之外,南方電網公司還提供了為客戶免費安裝充電柜的配套服務,并享受40%的電價優惠。
e6采用了比亞迪自主的動力系統,并同時配備了多項來自比亞迪-戴姆勒(Daimler)合資企業的最新技術。未來雙方還將共同打造更高端的電動汽車。不僅是比亞迪,現在中國發展電動汽車的過程中,中方提供動力系統、外方提供車型或整車技術成為了一股新的趨勢。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突出強調”自主性”
與發達國家采用”市場化”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式不同,中國市場中政府政策的導向性作用更強。多年以來,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在中國汽車產業中雖然取得了成功,但中國汽車企業仍未擁有完整開發當代車型的能力.現在,自主品牌在乘用車市場中,仍不能與外資品牌相抗衡,只能在中低端市場保持一席之地。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強調核心技術自主性,成為了政府政策的邏輯起點。中國已經選定將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和電動汽車(EV)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路線,與全球市場的”漸進式”發展路線差異性很大,幫助了本土企業規避競爭。例如,比亞迪e6純電動車可以獲得高達12萬元的政府補貼,而全球最暢銷的混合動力汽車————豐田普銳斯(Toyota Prius)在中國只能獲得3000元補貼。
技術路線的完全不同,導致了外資企業在引入最新技術時,更加審慎。雷諾-日產(Renault-Nissan)集團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與廣州和武漢市政府簽訂諒解備忘錄引入”聆風”(Leaf)純電動車,但至今仍未落實。
中國市場的特殊性,讓外資品牌的先進技術很難適應,因此采用”本土研發”的方式開發新能源汽車,也是全球汽車巨頭的合理選擇。中國市場當中的高端客戶對新能源汽車并不熱衷,大排量、豪華車仍是這部分群體的主要選擇。例如,與美國市場相反,中國市場正在經歷巨大的SUV熱潮,J.D. Power預計SUV在中國的熱度僅是剛剛開始,尚沒有達到巔峰(詳情見表1)。
而中低端群體,特別是首次購車的客戶,是中國市場當中未來新能源汽車的主流購買群體。這些客戶對汽車的使用成本非常敏感,再加上他們沒有太多傳統汽車的使用體驗,當新能源汽車的經濟性開始顯現時,將會迅速發生轉換。鑒于政策對合資企業開發”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做出的要求,以及中國市場的特點,合資企業紛紛采用自身的低端車系開發新能源汽車。例如,上海通用(Shanghai-GM)采用”賽歐(Sail)”、北京現代(Beijing-Hyundai)采用”伊蘭特(Elantra)”等開發純電動汽車,都是知名案例。
中外方新的合作方式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且還具有很大的增長潛力,國際汽車巨頭在新能源汽車研發戰略上采用了”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雙線共同推進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中,遵循市場化的方式進行研發;當時機成熟之后,再將新能源車型以進口方式引入中國。豐田(Toyota)汽車已經是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的領導企業,為了滿足中國市場的要求,正在將該技術延伸至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豐田計劃將以進口方式在2012年向中國市場引入插電式混合動力車,2013年把純電動汽車引入中國市場。
以合資企業為平臺為中國市場單獨研發新能源汽車,并在中國完成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的采購,是當今汽車巨頭針對中國市場主要的方式。2011年8月,一汽大眾(FAW-VW)自主品牌開利的首款產品E88電動車已經到了確定造型階段,計劃將于2013年底在佛山工廠投產。
北京現代基于”伊蘭特”車型開發的純電動汽車,其核心技術來自于天津清源電動車輛有限責任公司和北汽集團新能源車公司。與其他國際巨頭不同,豐田汽車選擇在中國設立全資研發中心,然后將成果投入合資企業進行生產的方式,開發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
2011年10月20日,總投資6.89億美元的豐田汽車研發中心在江蘇常熟東南經濟開發區開工興建。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表示:”豐田決定將在‘十二五’期間,開發搭載國產混合動力總成的車輛,并力爭在2015年前后實現在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的生產和銷售。”
本土汽車企業已經開始大力發展自主技術新能源車,通過合資企業,可以利用外方多年的技術和經驗的積累彌補自身在整車開發方面的不足。由于中國汽車產業常年采用”技術引進”和”模仿”的方式,缺乏整車方面的研發經驗,即使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仍需借鑒國外車型和技術。
上海汽車利用收購英國羅孚(Rover)的車型平臺打造了自主品牌的榮威(Roewe)750車型。但由于自身缺乏整車開發能力,新一代榮威750車型不得不采用通用旗下的Epsilon II產品平臺,并由雙方的合資公司————泛亞汽車設計中心,代為設計。利用國外成熟車型,搭載自身開發技術,本土企業可以快速推出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2010年5月,比亞迪和戴姆勒成立了合資公司,雙方合作的基礎在于:比亞迪提供電池、電控的核心驅動系統;戴姆勒提供車身結構、安全方面的整車技術。雙方將開發一個獨立于比亞迪和奔馳(Benz)的品牌,預計于2012年將產品率先投放中國市場。
結論與建議
”外方提供整車技術,中方提供動力系統”的合作方式,可以幫助本土企業將新能源汽車技術快速市場化,但技術的提升仍需要靠本土企業自身的發展。以”電池、電機、電控”為核心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本土企業之間已經出現了低技術水平,簡單快速上項目的亂象。由于本土企業技術不夠成熟,特別是在電池組的一致性方面,導致了2011年4月和7月發生了自燃事故,甚至在深圳大運會期間,也有兩臺電動汽車發生自燃。在鋰電池領域,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隔膜和電解液領域,中國企業仍需依賴進口。
雖然政府政策對本土研發進行了多方面的扶植,但仍要遵守全球市場中對外資企業的非歧視性原則。因此,對本土企業的政策性保護不可能長期持續,本土企業必須迅速的在”產品市場化”與”掌握核心技術”兩個方面同時取得突破。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電氣中國
作者:劉巳洋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91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