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機長,前方有車,在飛!”這一略顯荒誕的對話,或許將在不遠的未來成為現實。
9月9日, 德國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宣布,完成C輪首輪5000萬歐元的融資,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吉利控股)領投,戴姆勒也參與投資,雙方各自占股10%。據悉,這筆融資將幫助Volocity機型在未來三年獲得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商業認證。
這是吉利和戴姆勒合作的第三個項目。此前,雙方已在高端出行服務以及在全球共同運營發展smart品牌展開合作。
不只是吉利、戴姆勒,Uber、奧迪、豐田都試圖在這千億市場中分一杯羹。不過,這份美好何時能夠駛入尋常百姓家,或許還需要不短的時間。
伴隨持續擴張的城市,平面的交通出行將難以滿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Volocopter首席執行官弗洛里安?羅伊特(Florian Reuter)表示:“城市交通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Volocopter的空中出租車將為空中出行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滿足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這輪融資將進一步鞏固我們在該領域的領導者角色,推動城市空中出行服務大眾。”
該公司的Volocity機型有18個旋翼,采用垂直起降技術。雙座結構的駕駛艙后是一個可更換的電池包。最新一代兩座機型最高時速110公里,續航里程35公里。“車站”將設立在臨近地鐵站或公交站臺的城市高樓上,以便為飛行汽車自動更換電池,給乘客提供歇息服務。
這家德國公司此前先后與迪拜道路運輸管理局合作,成功試飛了兩座無人空中出租車;原型機在芬蘭赫爾辛基國際機場試水,實現了與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兼容。
這筆5000萬歐元的融資將幫助Volocity機型在未來三年獲得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商業認證。本輪融資完成后,Volocopter融資總額將達8500萬歐元,吉利控股與戴姆勒都將進入公司董事會。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我們的合作伙伴吉利控股對Volocopter進行投資并成為其股東,我們自2017年至今也一直是Volocopter的股東之一。戴姆勒致力于支持對新出行服務模式的創新性探索,Volocopter及其都市空中出行概念就是令人振奮的例證。”
事實上,這也不是吉利首次布局飛行汽車。早在2017年,吉利就布局了一家名為太力(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
不同于Volocopter針對城市內短途出行的場景不同;太力很快將著手開發城際間乘客和貨物運輸解決方案。
今年8月,太力旗下產品完成地面測試,在美國納舒阿通航機場首飛試驗成功。該樣車采用混合動力,設計起飛重量約850公斤,起飛距離430米,巡航速度167公里/小時,巡航高度達3000米,航程達670公里。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35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70-75%。這意味著,未來16年內,將有2.5億人進入城市,并伴隨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帶來一波巨大的城市移民潮。
城市經濟的規模效應或將受到包括交通資源在內基礎設施的上限瓶頸。從二維地面走向三維天空,或許是一劑良策。鏈接機場與核心商圈,風景名勝和休閑住宿之間的高凈值旅客或許是飛行汽車初期最好的切入場景。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通用航空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揚軍認為,“飛行汽車將道路從地面拓展到低空,成為陸空一體的立體化交通,將顛覆傳統交通出行和運輸方式。它將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對社會、經濟、安全和環境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即便產品尚未推出,吉利已經圍繞飛行汽車展開布局。
2018年5月,吉利在成都簡州新城投資打造銘泰方程時空港項目,未來擬在相應賽道推出飛行汽車體驗。
吉利在成都簡州新城投資打造銘泰方程時空港項目 / 網絡
2018年6月,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吉利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擬利用當地的海洋旅游資源優勢,探索飛行汽車開發遠、近海海島旅游項目,共建個性化的高端旅行平臺。
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吉利控股將充分利用自身研發體系及產業布局,并Volocopter成立合資公司,助力其開拓中國市場,為用戶提供最佳出行體驗。
除了飛行汽車,吉利圍繞出行領域展開了全面的布局。包含戰略投資曹操出行,與戴姆勒組建高端出行公司。從傳統制造商轉型為出行服務提供商,全球汽車廠正在這場全新的競賽中百舸爭游,爭奪未來機遇。
“飛行汽車可以想象成是五年以前的無人駕駛,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幫助一個國家的交通狀況的改善,是有很好的戰略前景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李東輝在此前的采訪中告訴《財經》記者。
在這背后有著巨大的市場。
到2030年,全球60%以上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在城市中開展空中出行,將是應對城市出行挑戰的最佳方案,城市“空中出租車”市場潛力巨大。德勤發布的《移動出行之未來飛行汽車》報告中預測,2040年,僅美國的“空中出租車”市場規模就可達到170億美元。
像吉利一樣看好飛行汽車前景的,還有眾多傳統車企、航空巨頭,以及科技公司。
奧迪在開發飛行汽車的路上先行一步。它聯合空中客車(Airbus)、大眾集團旗下設計公司Italdesign,在去年聯合推出了體型小巧的Pop.Up Next自動飛行車原型。
奧迪Pop.Up Next自動飛行車原型 / 網絡
豐田于2017年投資了美國飛行汽車初創企業Cartivator,它計劃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時推出一款單座飛行汽車,從空中點燃奧運火炬。
以空中客車為代表的傳統航空企業更不甘在飛行領域屈居人后。空中客車的飛行汽車計劃于今年年底首飛,2020年之前確定量產樣機,10年內或投入使用。
Uber與美國陸軍實驗室合作,計劃2020年測試Uber Air出租車,并將于2023年在數個城市開展商業服務。此外,Uber也參與了日本政府的飛行汽車計劃,爭取在未來10年將飛行汽車引入日本。
但飛行汽車幾時才能從實驗室走向現實,要考慮的不止是技術,更有法規和成本的考量。同濟大學航空與力學學院教授沈海軍告訴《財經》記者,企業必須面對如何在城市內起降、續航、安全性、空域管制等問題。
“傳統車企對飛行汽車企業的投資,更多的是在部署未來。我們都知道,未來交通并將往三維空間發展,只是這個時間需要多久,目前還很難判斷。”一名飛行汽車從業者對《財經》記者說。
安全更是重中之重的問題。2018年底,美國初創企業底特律飛行汽車公司(Detroit Flying Cars)的原型車在進行飛行測試時意外墜地,導致工作人員受傷。而吉利計劃在3年內將飛行汽車技術在中國商用落地,目前相關法規仍是空白。
此前被吉利收購的美國飛行汽車初創企業太力(Terrafugia)的CEO周安(Chris Jaran)曾對《財經》記者表示,在實體零售受到網上購物沖擊嚴重的中國,飛行汽車將被首先應用于貨運,而在出租車業務下降、優步迅速發展的美國,飛行汽車會首先出現在乘客市場。“但是在兩國都會有更多不同領域的應用,比如醫療救護服務可以出現在任何地方,或者出現在交通事故現場然后運到醫院等等。”
而共享出行,則被寄予了分擔飛行汽車成本的厚望。
周安預測,實現飛行汽車的交通方式眾多,不一定要通過擁有來實現,也可以通過租賃、網約的方式來實現位移需求。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相比于歐美航空工業發達的國家,我國在通航產業的技術和人才儲備還是差距比較大,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飛行汽車公司都在歐美,而國內卻非常少的主要原因。
航空管制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離地半米就要進入民航和軍方管理體系。”若爾通用航空發展集團主席呂勇告訴《財經》記者,我國任何一臺飛行器要合法必須要通過民航局審查并頒證。此外,要飛行還要申請空域。如果企業想要一個固定空域,就要向軍方提出申請。申請之前你必須告訴軍方,飛機編號、飛行員名字、公司名稱等等。
這幾年空域改革或改變上述局面。在民航局日前印發的《通用航空“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將低空空域從真高1000米的垂直范圍提高到真高3000米以下的發展目標。而在2014年的全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會議上,民航局表示2015年在全國有序放開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廣東等地區已成為試點地區。
(本刊記者王斌斌、陳亮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出行一客
作者:李皙寅 王靜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99337
以上內容轉載自出行一客,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