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的汽車故事始于90年代末,當時立志成為”電池大王”、”代工大王”的比亞迪就做過電動汽車的技術嘗試。直到2003年收購陜西秦川,比亞迪才正式進入汽車領域,并憑借”山寨花冠”F3的熱銷而站穩腳跟,隨后F3DM、E6等新能源車問世,王傳福的電動車夢成真。2008年”股神”巴菲特入股之后,比亞迪立即被洶涌的資本泡沫推上了神壇,王傳福本人也被視為新一代的企業家領袖,是”愛迪生與韋爾奇的混合體”。
3年間,低調且刻意與媒體和政府保持距離的王傳福,卻被輿論的聲浪高高捧起又重重摔落。比亞迪的形象也在這大起大落中被扭曲。此刻的比亞迪是要在泥潭中繼續沉淪,還是即將破曉而出呢?
工程師出身的王傳福并沒有鴻篇大論地回應外界對于比亞迪后續發展的質疑,他只反復強調兩個詞:創新和品質。品質方面,比亞迪今年發布了一個IQS10質量承諾,即新車兩年內平均故障要小于1個,這是一個可以比肩主流跨國車企的質量標準;創新方面,比亞迪表態”技術為王”,要把其在IT方面的技術帶入汽車領域。典型例子是,8月21日,比亞迪F3速銳即將問世,這款車除了有渦輪增壓發動機、雙離合變速器外,還可以通過遙控器實現啟動、低速無人行駛等功能。
真正讓王傳福興奮的還是電動車。在他看來,比亞迪的電池技術實力是全球最強的,擁有1000多項動力電池的專利,而且品質可靠,在全球從未出現過召回。這些被王傳福視作核心競爭力,比亞迪要通過垂直整合電動車產業鏈,實現技術進步,從而”改變汽車產業的模式”。
王傳福勾勒的電動車商業路徑是從公共交通開始的。他介紹說,在全國公交車和出租車的數量為120萬輛,產業規模為3600億元。而在這一領域,是受政府直接領導的,最有可能率先使用電動車。目前,比亞迪擁有電動大巴K9和可做出租車的電動E6,”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000多輛,明年將達到3000余輛”。
為了繞開地方保護,比亞迪將在多個主力城市,與當地的客車企業或公交公司合資合作,以快速將業務擴展至全國。目前,在天津已經開始了試點。這是明顯有別于以往比亞迪較為封閉的發展思路。
而在私人用新能源車領域,比亞迪明年將會推出全新的雙模電動車”秦”,百公里加速時間在6秒以內。同時,在明年的上海車展上,比亞迪將會宣布采用全新的車用電池技術,將電壓從12V提高至48V,進而徹底改變車內的電子配置水平。同時,全新車型都將標配起步停車、能源回收等微混技術。
專訪王傳福是在比亞迪一間簡陋的會議室里,墻上一幅印刷平平的宣傳畫展示了比亞迪的產業構想。畫面上,太陽能發出的電,經過儲能站,最終被充入了電動車內,畫的右上角寫著比亞迪的企業理念:build your dreams(成就夢想)。
王傳福,這位領導著8萬員工的企業創始人,穿著與員工同樣的藍色短袖襯衫,脖子上同樣掛著印有照片、名字、職務的員工胸卡。沒有過多的寒暄和開場白,王傳福便直入主題。
2個多小時的采訪,王傳福始終語調平淡,問及技術便滔滔不絕,而涉及個人則避而不答。當作者問到比亞迪垂直發展模型是否風險過大時,王傳福答道:”企業家必須要看得更遠”,此刻王的眉毛微微上揚,神態間多了一絲大企業家的自信和霸氣。
作者:外界對比亞迪的電池實力有不同的看法,比亞迪電池到底處于什么水平?
王傳福:我們的電池專利在全球是最多的!目前,比亞迪累計做的電池已經有22億只,而且我們也是在全球為數不多的、沒有被召回過的電池廠。
動力電池上,比亞迪電動大巴在全球,在深圳也跑了一年,在規模上是全球最大的;電動出租車也跑了差不多快3年了,效果很好。這說明,我們有大規模的經驗和實力。也因此,奔馳才與我們合資造車,電池用的是比亞迪的。
作者:你覺得比亞迪是世界上最好的電池廠?
王傳福:我們的專利技術很多,包括未來要進入中國的企業,在電池專利上,想告他們都可以去告。我們幾乎把所有動力電池的連接方式全部申報了專利,不管是激光焊還是真空焊,我們有很多工藝專利。
作者:那么新能源車整體呢?有人說,中國反而跟世界差距拉大了?
王傳福:這個說法不科學!比如電動巴士,現在能夠像深圳這樣200臺電動大巴運行一年的,全世界都沒有。今年深圳又買了1000臺,而且還宣布未來不再購買柴油大巴和混合動力大巴,全部走這個純電動方向。
當然,歐美在零售電動車方面銷量稍微大一點,但是我們認為公共交通電動化,可能更迫切。
作者:比亞迪新能源車要從公交車開始?
王傳福:比亞迪的新能源車戰略,是私家車也會做,但是先要做公共交通。這一塊也是政府最迫切需要的。在中國,公交大巴是50萬臺,出租車是120萬臺,加起來才170萬臺,占汽車保有量的1.7%。但這1.7%的車耗油量差不多為25%,排污在30%以上,一臺大巴相當于30-40臺私家車排放和耗油。
我覺得在公交車電動化這一塊,中國是絕對走在前面的。我們最近在歐洲有很多單子,包括倫敦、意大利、荷蘭都有訂單。他們認為比亞迪的零排放解決方面是目前比歐6更好的方案。零排放,一步到位。
作者:比亞迪電動大巴銷量有多少?
王傳福:今年大概1000多臺吧!主要是深圳1000臺,香港30臺,歐洲50臺左右,明年我們會做到3000臺。
作者:在國內推廣這種電動大巴,還有地方保護的問題吧?
王傳福:對,大城市要換大巴,還要把GDP留在當地。我們未來在幾個大城市都設立大巴廠,和當地有目錄的客車企業合作,相當于雙贏。
作者:私家用電動車方面,比亞迪為什么沒有走出國門在歐美銷售?是專利問題嗎?
王傳福:這不是專利問題。現在e6的設計還是以出租車為主,其次才是私用。做出租車,續駛里程大,要能跑300公里。未來3年出租車換成e6,深圳1400臺、香港1800臺車。
作者:那么在私人消費這一塊是要弱化?
王傳福:私人方面我們兼顧吧。電動車的私人消費,一是算經濟賬,一是算社會責任賬。有社會責任的,買電動車的畢竟很少。在美國也是一樣。
公共交通市場不同,在中國,50萬輛大巴和120萬輛出租車市場,按照現有售價計算就是3600億。
作者:3600億里,你的目標是多少?
王傳福:我現在不想說目標。你算算,包括未來5年里,全球范圍內,在他們的產品規劃里找不到一臺電動車續駛里程在250公里以上的,國外的私家車基本在150公里左右。以出租車為產品方向的,就是比亞迪的e6,還有騰勢(比亞迪與戴姆勒合資打造的全新品牌)。你說這個120萬臺的蛋糕誰來吃?
作者:插電式混合動力方面呢?F3DM如何發展?
王傳福:F3DM我們下一代產品就是”秦”,F3DM是我們2009年的技術,秦這個項目和F3DM不一樣,加速度(0-100公里)是6秒多,大概今年底明年初推出。另外還有S6DM,動力都在6秒加速,車的結構比F3DM要優化。
作者:傳統混合動力方面?
王傳福:普通的混合動力我們明年會推出一款,更換全新電池,做成弱混,要做到把剎車能量收回來,至少可以省一升油。
作者:所有車型都采用嗎?成本會增長嗎?
王傳福:全部替換要兩年。成本的東西還是靠制造。我們原來是因為控制器給別人做,電機給別人做。如果我們自己把它整合一些,成本會漲一點,漲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但我們可以整合整個系統。
作者:這就是比亞迪的垂直整合?
王傳福:垂直整合真的可以讓技術進步,100年前奔馳和福特做車的時候能專業化分工嗎?不能,只有燃油車到了現在這樣,已經沒有什么創新的才可以。但今天做新能源車,若沒有一個垂直的整合產業鏈,最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扯皮。
產業升級和變革的時候絕對不是專業化分工的時候,這時候一定要集中整合才能變化。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專業化分工、國際合作是可以的。不同的階段要用不同方式。
作者:傳統汽車上,比亞迪目前遇到的困難比較大?
王傳福:傳統車方面我們銷售額漲了7%,但銷售數量是降了,主要降在F0上。但我們在品質上已經和合資品牌沒有區別了。我們本就是代工企業,就是要做全球頂級產品的,至少在質量上可以超過他們。
我們過去三年失去了一點,但是得到的更多。失去了銷量,我們得到了很多核心技術。去年公司發了11個總裁獎,往年只有2、3個。交流充電和渦輪增壓這些都是公司里最高的創新獎。我們不僅把渦輪增壓做出來,還把軟件做出來了,這才是核心技術。有些企業經常說要做混合動力,但連電噴都不會,憑什么做混合動力呢?靠外面引進一套系統?
過去3年,比亞迪汽車調整時會碰到一些困難,我們不怕困難,我們會來一步一步地堅持。
作者:但外界總是有懷疑?
王傳福:懷疑就是不相信嘛。這就是信心,比亞迪本來就是一個國際代工的企業,我們有很好的慣例,產業的管理、物料的管理,供應鏈的管理,對技術的掌控,而且我們是一群真正做事的人。
作者:但是,目前比亞迪的三大業務:光伏電、代工和汽車的市場環境都不好?
王傳福:光伏產業也不好,對我們業績的壓力也很大,但我們還是想做一些正確的事。”5.26”事件以后,我們新能源在深圳很多地方已經開始了大幅度往前走了。新能源未來兩三年的業績可能會比較高。
作者:您理想的比亞迪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
王傳福:汽車應該到變革的時候了,而且已經刻不容緩。中國的石油問題已經上到國家安全問題了,按照現在的增長模式是不能夠支撐的。用電池的技術能夠通過電動車改變汽車產業的模式,作為比亞迪來說我們依托技術,技術為王,希望走到技術的最前沿吧!把市場份額做大。
編后語:一直以來,新能源汽車是比亞迪的主攻方向,2011年,比亞迪先后兩次向媒體開放了過去一直秘不示人的電池廠,所有見證者皆為震撼:原來中國電動汽車并非如輿論傳聞的那樣一事無成。而今年,比亞迪還將推出的一款叫”秦”的混合動力二代DM轎車,實現了真正雙模,零到百公里提速時間只需要6秒,百公里油耗是2升,因為雙模電動車90%情況下是用電,價格也是”經濟型”的。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張耀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1472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