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藍SL03的橫空出世,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4月上旬,第一電動編輯部兩位評測編輯偶然間在重慶街頭發現這臺車,一番打量之后,拍了一組諜照發出,引發全網熱烈反應。當時就有一個感覺:長安新能源在沉寂多年之后,終于憋了一個大招出來。
7月10日到11日,我們在重慶分別試駕了深藍SL03的純電版和增程版。極其出色的操控、扎實的底盤、精準的轉向、相當成熟的外觀內飾、均衡的智艙智駕配置,均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神奇的是,在試駕增程版的過程里,兩個人換著開,就為了能聽到增程器在什么時候啟動,結果都失敗了——不僅完全聽不到聲音,且完全感受不到震動——以至于最后我們懷疑是不是裝了增程器,而去檢查排氣管是否有熱浪。
這絕對是2022年迄今為止最讓人意外、最具爆款潛力的產品之一,其激動人心的程度,不亞于2020年的五菱宏光MINI EV和理想ONE。
不可思議。這座山城里,那群長期以來沉默寡言的人,如何造出了這樣一款車?是誤打誤撞運氣好,還是一開始就想清楚想明白并且做出來的?
7月11日中午的對話,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下開始的。一頓飯的功夫,答案已經不言自明了。那個時候,上市并發布配置和價格的具體時間還未定,只說到月底。為了對得起鄧承浩和他的團隊的信任,我們耐心地等著,等待一個合適的時間告訴讀者,發生在深藍SL03身后的那些故事。
其實我們更想告訴讀者的是:長安出了一個牛叉的產品經理。而這應該算是重慶的幸運。
1. 后驅、多合一、底盤、增程……它們是怎么長出來的?
鄧承浩:17年長安汽車講了一個“香格里拉計劃”,行業很多人覺得長安是在畫大餅,沒有真正干。17 年到20年,我們電動車賣的都很少。2021年賣了10萬臺,其實大家很質疑。
龐義成:其實你是認真搞的,只是沒說?
鄧承浩:實際上發布“香格里拉計劃”之前,17年5月我就在搞這個平臺,我那會是在負責整個技術方向的規劃,第一次規劃這個平臺叫EPA1。我在技術規劃里,認為未來的電車不可能用油車來改,這個是沒有競爭力的。
龐義成:你當時是總工對吧?
鄧承浩:不是,我是技術所長,我負責技術規劃。
我說油車為了發動機布置好,把前懸做得很長。大家看到的油車前懸特別長,其實軸距并不那么大。但是電車時代,電池是最高成本,占50%左右。不以最貴的東西來做最好的布置,還想在這個市場上取得最好的競爭力,根本不可能。
17年集團就同意了立個研究項目,我的技術規劃里有三個全新平臺,這就是香格里拉計劃里講到的三個全新純電專用平臺。17年就認真干了,到18年時候真正開始要投這個平臺,測算了要投很多很多錢了,大家還很糾結。
龐義成:糾結什么呢?
鄧承浩:糾結投資多少錢,當時我們一算,僅僅平臺投資肯定是小20個億,生產線還不說,只說研發投入和供應商端的投入。此前長安都是一車一平臺,現在要弄一個全新平臺,而且還是電車,能力行不行?能不能找一些人共同來干,而不是自己一家搞?等等。
雖然研發模式我們糾結過,但技術路線從來沒糾結。在這個過程中,當時我們做了一件現在來看無比正確的事情,也是影響產品基因的事情,這就是確定后驅的平臺基因,這個點我們是非常強硬的。
龐義成:你先說說這個點,為什么?
鄧承浩:當然我是做性能、做技術的,知道后驅的意義是什么。我認為油車時代的后驅代價極其之大。你看寶馬3,為了后驅,后排乘坐空間就是犧牲掉,有些四座車,其實是后驅帶來的被迫選擇的四座車。
油車時代,發動機很大,沒法放在后面,它要散熱,得放前機倉,要做后驅就一定要有又廢空間又廢油的傳動系統。在電車時代,電機做小了,放哪都行,放后橋非常輕松。油車時代,消費者都想要后驅,但買不起后驅,因為代價高,它的投入產出比非常不劃算,所以消費者就買前驅就算了。
電車時代基本不增加太多投入,一個電車的后驅系統比電車前驅系統只貴1000塊錢,貴在后驅的懸掛系統。1000塊錢能帶來一個后驅?為啥不做?
龐義成:你當時堅定要做后驅,除了技術先進外,是不是操控這件事情對你來說特別有吸引力?
鄧承浩:操控,還有客戶體驗,另外它的投入產出比非常劃算。所以我們當時定的就是EPA1平臺,首先驅動一定是后驅,你可以有四驅,但是絕對沒有單前驅。
基于后驅的設計,內部啟動的平臺以外的第一個動力項目,是新開發一個放在后橋的電驅系統。我們準備的技術路線是放在后橋的高度集成的多合一電驅系統,這個事情在公司內部又爭論了很多回。
龐義成:怕你們搞不出來對吧?
鄧承浩:我堅定搞得出來。技術上我們電驅團隊內部反復PK,電驅要放后驅,就意味著外部空間很小,但要多合一,就意味著需要的體積加大,這是左右為難的選擇。我跟團隊提的是極致的邊界要求,我說未來如果我們要做6座,最后一排不要像坐轎子一樣難受,而且后備箱空間還不能受到影響。
龐義成:你就是純粹要求他們把這個東西做小、做矮?
鄧承浩:最難的指標就是做矮,把多合一扁平化。為此,2017年我們啟動了多合一電驅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今天是非常成功的,是前無古人的,團隊非常非常給力。
龐義成:這個項目的技術帶頭人是誰?
鄧承浩:動力開發的一個副總經理,姓杜,他原來跟我一起做混合動力出身的。當時我們定的(目標功率)是160千瓦,最后做出來的是194千瓦。
龐義成:厲害。
鄧承浩:平臺第一個定到后驅,第二個定多合一,第三就說底盤了,底盤是基礎。我就說后驅做了,底盤的調效還以傳統調校方式來說,那不行,當時就在選什么方向。
第一個基因:運動,否則后驅沒有意義,所以底盤的基因就一定是運動的基因。
第二個基因:長安品牌就決定了,而且我們瞄準的是家庭用車,舒適性很重要,我們要的,就是我一個人出去撒野的時候很爽,但是父母老婆孩子還是很舒服,兼顧運動和舒適。
后來做到大概19年,Model 3那時候已經開始起來了,就定為對標的標桿。
龐義成:怪不得,開起來確實像,尺寸也類似。
鄧承浩:基因的選擇明確要兼顧運動性和舒適性,今天你們開的這款車是在運動性和舒適性平衡上做得非常好的,運動性與Model 3整體相當,但Model 3整體調校偏硬,而深藍03舒適性也很好。這一款車很強調舒適性,在整個調校上過濾減震、底盤的柔軟度都做的不錯,包括座椅也很強調舒適性。實際上舒適性是底盤加座椅的共同作用構成的。
深藍03到現在已經開發整整3年,平臺已經開發整整5年。深藍03做到19年下半年的時候,我們就在分析市場,那時候的市場是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結構。而我們深藍瞄準的又是中型車和緊湊型+市場,如果僅僅是一個純電動,我感覺很難打造爆款,就跟公司提了個建議。
龐義成:再加個增程器?
鄧承浩:我們現在有后驅基因、全方位后驅,前機艙空著,可以拿來放個行李箱,可以拓展為四驅。我說有沒有可能放一個增程器進去把里程延長?當時我們調研發現電動汽車有6大痛點,續航里程短,充電慢,電池安全,保值率低等一系列問題。痛點全是電池,爽點全是電驅。就像一場足球賽,電池電驅同時上場踢球,電驅踢的好,電池踢得不好,總是拖后腿。要彌補電池的短板,可以上増程器補位。但這個技術大家有很多擔心。
龐義成:大家覺得這是落后技術?
鄧承浩:19年8月份,楊大勇來新能源主管工作,楊總很支持干這個事兒(上增程)。深藍03就立了純電和增程兩個版本,19年年底的時候才有氫燃料。
有很多人說,增程是落后技術。實際上,現在消費者對增程的理解已經很深入。19年的時候,還沒理想,我們就是吃螃蟹的人。我說如果擔心落后,我把油箱換成氫氣瓶,我把發動機換成電堆,我搞個氫燃料行不行?最后三種動力都做得很好,所以做純電、增程和氫燃料就是這么來的(笑)。
2. 打思域,打雅閣
龐義成:當時有成本的考慮嗎?
鄧承浩:在早期做的時候,純電和增程成本差異并不大。我們19、20年測算的時候,500公里純電跟增程只差3000塊錢,但增程企業端多了一個稅,這個稅大概是1.5-3%,基本上就是兩三千塊錢。所以成本差異并不大。
后來純電跟增程的成本差異拉開,是因為電池成本上漲,現在差了大概八九千塊錢,會有一點點的差距。
做增程會有一點犧牲,比如說增程動力性能就要比純電弱一點。零百加速達不到現在純電版的5.9秒,但也能達到七秒多。
龐義成:那也比油車強。
鄧承浩:對,跟油車比仍然是秒殺。其實我們早期的PK對象,就是雅閣、思域。當時我們還研究過別的一些產品。
電動化在中國實際上把品牌往上拉了,或者是消費者對國貨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了,電動化浪潮是最適合品牌向上的,所以說現在一眾自主品牌基于電動化搞了新品牌,都比原來高了很多。
油車時代,自主品牌你怎么也PK不過合資品牌。但是電車時代,我們比老外走得更早,技術更好,我們有了領先的機會,深藍03瞄準的就是合資市場,去打你的價格,跟它深深的交織在一起,你比它的優勢是什么?
第一大優勢,電動化的屬性影響。合資現在大部分還在賣油車,這不符合歷史潮流。
第二個,數字化體驗完全是秒殺、越級的。你去開開日本的車,你看看他智能化屬性。
第三個,決策效率更高,我們對技術的把握和企業決策效率,是合資品牌沒法比的。
當時我和團隊定了三個字。第一個字叫占,氫燃料叫科技圈前瞻占位,我們要證明我們在國內做的最好。
第二個是搶,一定會搶20多萬數字電動汽車市場,說白了就是像Model 3、海豹這些產品的市場。我跟你相同體驗,但比你更有價格競爭力。
第三個是轉,轉合資燃油車,上增程就是去收割一線合資市場,一線合資現在賣十四五萬,加個購置稅十六七萬,我說我們大有機會降維打擊。
龐義成:如果你按照最小顆粒定位的話,那就是思域,對吧?
鄧承浩:對,我們當時瞄準的靶心的就是思域。
龐義成:看來這不是偶然的。昨天在試駕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車做的好像就是針對Model 3和思域來的,當時有一個很大的問號:作者當初是不是這么想的?
鄧承浩:哈哈,完全就是這樣想的,這個產品干到今天,過程中還是很折騰,我們這里2000多人,過去三年里都在搞深藍系列產品。我經常晚上十一二點去山上開車。因為我做技術的,我喜歡安靜一點,半夜去轉山,這個時候靜下心來,最能感受到車的狀態。
龐義成:我有兩個小問題,第一,你的增程器為什么用自然吸氣,沒用渦輪增壓?
鄧承浩:日本做混合動力,為什么選擇自然吸氣?我的觀點,單電機混合動力,德國喜歡用T來配,比如說大眾,每1.5T發動機再加一個大電機來做。
無論本田串并聯、 豐田動力分流,這些技術路線都傾向于用混合動力專用循環發動機,如阿特金森,而非渦輪增壓,是因為兩個電機+一個發動機三個動力的組合,瞬時動力性主要靠電機和電池,不需要渦輪增壓的加持,最好是用自然吸氣,既平順,還能把整個效率做得更好。
龐義成:你說的是燃油經濟性更好?
鄧承浩:這是第一個原因,我們在做的時候選擇做1.5升自然吸氣,采用深度阿特金森循環和超高壓縮比,就是深度壓縮的壓縮率很高。
第二個很大的原因,我在做增程時候有個夢想,想讓用戶開起來只有一個感覺,那是純電動。
龐義成:明白了,你不想讓用戶感到那種頓挫或者震動。
鄧承浩:是的,開起來是純電動,看起來也是純電動。當時我要求增程的造型要跟純電一模一樣。深藍03前艙,要裝個發動機進去,如果要做渦輪增壓,渦輪附近的溫度是非常高的,它的散熱要求就會很大,就不能實現純電的造型,而自然吸氣增程整體區域溫度較均勻,他不會出現這種問題。
龐義成:進氣格柵和純電是一樣的?
鄧承浩:一樣的,全球第一款增程和純電造型前臉造型一樣,沒有之一。我要讓用戶覺得有巨大的福利:買了一款電動車,純電造型,未來感十足,但沒有里程焦慮,駕駛體驗極好,且感受不到增程器在工作,聲音非常純粹。
龐義成:不是成本考慮?
鄧承浩:不是,為了體驗。最近很多同事已經買了內測車自己在開,開起來感覺跟油車是完全不一樣,不僅僅是驅動平順性不像油車,聲音也不像油車,車輛震動也不像油車。
龐義成:你的虧電油耗也是四點幾?
鄧承浩:如果是WLTC的話是5.0L,CLTC大約是4.5。
我這個車比秦重了三百公斤,秦大概1.5噸,我有1.8噸,整個來說做得比較扎實,油耗是比較滿意的。
龐義成:第二個小問題,你前懸為什么不用雙叉臂?
鄧承浩:如果用雙叉臂式,還是有些挑戰,因為我前懸做的很短。
龐義成:雙叉臂會侵占一些內部空間,你的增程器可能會布置不下?
鄧承浩:對,我們最后選擇的是麥弗遜懸架,麥弗遜也是獨立懸架,我們的調校做得非常仔細,效果非常好,花了很多精力。這個車的行駛性能是有目共睹的。我非常非常自信,整個市場,無人出其右!
龐義成:純電版是不是可以上雙叉臂?
鄧承浩:可以上,但是它平臺化就不好了。
3. Q4產能拉滿:月產18000臺
龐義成:這個產品產銷目標咋定?
鄧承浩:對于深藍03目標,我準備的是35階梯,就是一個小時35臺車,一天20小時700臺,一個月如果正常是26天,26×700,這是我準備的產能。
龐義成:那就是月產18,000臺 ,產能現在已經準備好了嗎?
鄧承浩:準備好了。供應鏈和電芯沒問題,芯片有點小問題,但是芯片的問題主要受芯片行業保供的影響。我對芯片比較熟,為了深藍03的芯片保供,我們準備了一年多,應該問題可控。
龐義成:不出意外的話,到Q4的時候月產能拉到18,000臺,還是現在已經拉到了?
鄧承浩:我的目標是9月過萬,11月到15,000臺左右,12月沖到一萬七八。
龐義成:那跟我們的預判差不多。
鄧承浩:我的目標,至少要把這個產品做到一萬七八一個月的量,現在還有兩個事兒消費者還沒有看透。
第一是配置,消費者不知道我們是個什么配置。
第二就是配置的價格,我們發布了一個預售價格區間,沒講配置,預售價格也不是上市價。上市價和上市配置,這個話題非常重要。
龐義成:上市價,我們猜測,有可能達到16萬多起步?
鄧承浩:目前還沒定。
龐義成:渠道你準備做直營店對吧?
鄧承浩:直營,采用的是投資人投資的模式,主要借用了我們集團的原來經銷商資源,7月15號100個店開業。
龐義成:店面是他們投,但不用吃庫存?
鄧承浩:不用,庫存都在我手里。7月15號 100家,8月15號全國500多家。
龐義成:能鋪多少個城市?
鄧承浩:一二三線重點城市全部鋪滿。重點鋪在95個新能源占有率高的城市,因為我們有增程,95城以外也投了非常多的城市,總計超過200個城市。
龐義成:這些老板們很愿意投進來?
鄧承浩:非常愿意,而且把最好的位置和最好的銷售能力轉進來。
龐義成:把他原來的店給改造?
鄧承浩:改了。
張昊:我有個問題,就是智駕方面是不是有一些平臺的預留,我們在翼子板上看到兩處,似乎是給攝像頭預留的位置?
鄧承浩:第一批開的是IACC,我們在12月31號之后會釋放更多、更高階的智能駕駛服務。上市的時候可以選,但是現在不能交付,因為它的硬件沒法預埋,到時候有兩大功能的新增。在現在IACC基礎上,增加高速道路智能換道輔助,道路選擇和上下匝道輔助。
第一個增加,在現在只有前后向判斷的基礎上,增加左右向的判斷能力。
第二個增加,就是泊車,可以實現跨樓層的智能泊車。
龐義成:跨樓層的泊車用華為的系統?
鄧承浩:是我們自己的。我們研究發現,實際上消費者真的用城市輔助駕駛的場景比較少。高頻場景在高速路上,還有泊車。跨樓層的記憶泊車對于消費者來說是比較實用的,它可以記憶,就像你自己家一樣,他只要走了一兩次的話,就會記憶車位,這個功能要到年底上。
張昊:翼子板上預留的位置,等交付的時候是有攝像頭嗎?
鄧承浩:沒有,我們這次上市會讓用戶可以選擇(選裝包),但是交付時間比較晚。
龐義成:正式發布配置和價格后,你準備收多少訂單?
鄧承浩:我的目標第一個月至少收到5萬臺。
龐義成:根據你們目前的預約情況做分析的話,用戶畫像怎么樣?
鄧承浩:很年輕,這一次95%都是在20歲到35歲,而且主要是高學歷。但可能跟我們傳播有關,還沒有傳播開,現在預約的幾萬個用戶,基本上是一線二線比較多,說明圈子還沒擴開,還需要點時間。
龐義成:年齡中位數大概是二十七八歲?
鄧承浩:差不多,約30歲,20~25歲居然都還有百分之十幾,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消費能力很好。
4. 純電和增程,哪個版本會更受歡迎?
龐義成:增程和純電,哪個版本會更受歡迎?
鄧承浩:最開始是想60%增程,40%純電,現在準備的產能大概是一半對一半。
龐義成:我覺得不可能一半對一半,增程一定會更多。年輕人的第一臺車一定要有兩個特點,第一是颯,第二不要有里程焦慮。我們認為應該是8:2,增程絕對優勢。
鄧承浩:中國過去的政策,導致了PHEV市場沒有供給,到現在為止供給也都完全不夠。
現在是那群最大量的2,000萬油車市場的消費者,要過來了,他們到今天仍然有潛在的里程和充電焦慮。隨著初期消費者熱情過了,到后面冷靜型消費者一進場的時候,他的想法會發生變化會偏移。
龐義成:在15~20萬區間,這是我們目前看到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這個市場過去無論是純電還是增程都沒有取得成功,過去是空白,今年可能發生重大改變。
昨天查了一下思域的量已經掉下來了,2020年最高的時候一個月26,000。今年市場波動很大,有時候一個月8000,有時候一個月1萬多。我們判斷你這個產品出了之后,如果營銷沒有什么失誤的話,實際量應該是有機會破萬的,思域的市場很大機會被你拿走。也許還可以從雅閣和凱美瑞那里分一點。
鄧承浩:看了競爭關系數據,包括漢、P7還有C01,其實搶的都是雅閣,然后是凱美瑞,還有CRV。
龐義成:在所有 B級車里面,目前最強的是凱美瑞,非常穩健,今年1~6月份同比增長26%,唯一單品上升的。你的第二款SUV準備什么時候出?
鄧承浩:明年上半年。
龐義成:然后下半年是那款大車?
鄧承浩:2024年。
龐義成:SUV跟這個是同平臺,還是雙路線?
鄧承浩:對。雙路線是準確的選裝,連增程上賽道都很爽,這是油車不敢想的。
龐義成:如果你在電動高階板上上了雙叉臂,會不會讓底盤的表現更韌一些?
鄧承浩:我們也在研究持續這個平臺,試圖探索它的極限。同時我一直想開發一個賽道模式,把 ESP打開的情況下,不是關掉的情況下,再去調整一下它的極限。
去年底在挑戰安排開發賽道模式,但是去年底冬季來不及了。在ESP起作用的情況下,車輛整體是往安全性方向靠的。最后你發現關掉ESP,就是純靠底盤,它的姿態控制都很好,甩的很輕松,那就意味著這個車硬件安全邊界是很穩當的。
因為大部分人是不敢關掉ESP,在打開ESP的情況下,讓消費者體會到駕控的最爽點,是我們的持續追求目標。
張昊:但是這個點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其實很難get到,昨天我們試完的感覺,這個車很像是場地改裝過的車,如果你開得很激烈的話,能感覺到底盤的能力是相當可以的。
鄧承浩:Model 3消費人群里面有一群人是買來玩,而那群人給你的品牌拉動力是很強。
龐義成:我們昨天也在聊這個問題,說長安有沒有可能養一個車隊。在這個產品之前,長安沒有這么突出駕控性的產品吧?
鄧承浩:這個產品我們公司領導拿去開了,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款產品跟油車完全不一樣。
龐義成:關于純電和增程的未來,再請教一下你的看法。
鄧承浩:我們后驅第二臺車是一個SUV,也是純電增程雙動力。
后續如果要往小一點做,以純電為主的,打造年輕人喜歡的小鋼炮。往大一點做,就是以增程為主,我的觀點是越大應該越要做增程。
現在有些人搞六七百公里的大SUV,要 120度電池包,我認為這個邏輯有問題。電池短期看來,2030年前所謂下一代技術都沒戲,就是這個狀態。
龐義成:你的感覺是2025年之前,電池包密度不會有本質變化?
鄧承浩:會有一些提升,但難以本質飛躍。甚至2030年之前我都不認為固態電池能完全商業化。
另外,有些人覺得在目前的工藝下成電池本會一直處于高位,我認為成本也要回到下行通道。
因為上游擴展的產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變成了需求在漲,供給也在漲。原來是供給趕不上需求,所以上游就拼命的漲價。但是當供給趕上需求了之后,電池包成本會逐漸下降。
我去年9月接任深藍CEO的時候,電池是六七毛,現在是一塊一二。這種瘋狂的局面,很快就會過去。
備注:本文根據7月11日對話錄音整理,經被訪人審閱,有刪減。第一電動張昊、郭夢對本文亦有貢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龐義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181035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