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兩會特別節目”做客中央臺”,今天專訪科技部部長萬鋼。
2000年圣誕夜,萬鋼部長放棄了在德國優厚的薪酬。他說”我想回去激動一把”。這份激動,回國以后就變成了一塊招牌,上面寫著”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可以說,發展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是萬鋼部長回到國內的動力。
萬鋼:我記得,我們提出發展電動汽車是在2000年,十多年來,新能源汽車正在走入人們的生活,目前的發展有喜有憂。
喜的是,老百姓已經開始認識到新能源汽車對改善環保的重要作用,有些人甚至開始愿意坐電動汽車,覺得是為PM2.5減少做了貢獻。同時,一些司機也因為開新能源汽車而感到一種榮譽感,在經濟收入上也還不錯。電動汽車走向生活,走近老百姓的身邊,而且得到大家的擁護和歡迎,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也是我感到最滿足的。
但是我也有很多憂慮。2000年,好多人都跟我說,北京一共才不到100萬輛車,需要發展那么多新能源汽車嗎?現在北京有五六百萬輛車,所造成的影響大家也都看到了。但是我們沒跟上,我們的速度不夠快,我們還沒有能使它成為主流。
對于乘坐電動汽車,大家的意識是一致的,但是花多大的代價去坐電動汽車,需要我們逐步考慮錢的問題。電力部門怎樣配合做好充電樁的工作,電池的一致性、電池的壽命、電池的安全性等問題,還有一些很基礎的研究,都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去增加。
現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最大的難題是協調發展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給電動汽車的發展更多的政策空間?這里不僅是財政的一階段的補助,財政的補助只不過是階段性的、啟動型的,怎么能使大家在新的交通模式當中能夠更好的使用到電動汽車?怎么樣做好交通管理?我們的充電設施、顧客使用的環境、環保措施、產業發展政策、電力部門的配合等,這是一個協同發展的過程,是政策環境之間的相互平衡。
我們國家從2009年開始,首先在公共交通領域里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去年年,25個城市有27800多輛,其中80%是公交汽車。,按照規劃,到三月底大概將增加到39800多輛。
( 編輯/李艷嬌 )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1818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