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949年后中國汽車工業創建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是對外經貿系統的領導者,是主管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國務院副總理,現在他早已退休,成為了一個熱愛篆刻、音樂、書法和繪畫的老人。他應《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漫談了他的退休生活,也回顧了某些往事和對現實生活中一些問題的思考。
李嵐清決定做一個有趣的“80后”
做出這個決定時,他71歲,剛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的崗位上退休。篆刻、書法、音樂、素描,他重拾這些少年時代的興趣,只待邁入耄耋的門檻,有趣的“80后”的稱號才算名副其實。
如今,82歲的李嵐清依舊步伐穩健、邏輯清晰,說起往事,細節都歷歷在目。“我有時候都懷疑自己,怎么都80多歲了呢。”李嵐清笑著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坐在西安下榻處的客廳,陽光透過玻璃灑落下來。這次到西安,為的是舉辦篆刻展以及參加一場普及高雅音樂的音樂會。
從中國汽車工業創建的參與者到對外經貿系統的領導者,從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到外人眼中興趣廣泛的退休老者,李嵐清將82年中很多無法忘懷的經歷刻成了一方方印章。當然,李嵐清沒有只陷在回憶中,在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前提下,對于當下的某些事仍樂于關注,例如,他研究喬布斯和“蘋果”,也愿意聊一聊特斯拉電動汽車。
“我們開始研發電動汽車比特斯拉要早很多年”
過去,李嵐清曾多次到西安考察,但這次不同。4月30日,“秦風雅韻·李嵐清篆刻書法素描藝術展”在西安舉行。藝術展設于大唐不夜城的曼蒂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時,李嵐清一登臺,就雙手抱拳連稱不安:“在很多地方都給我的展覽加上了‘藝術’二字,與在座的藝術家比,我這真算不上什么藝術。”
這次為期近一個月的展覽,分為“大眾篆刻”“詩印書情”“我為大師畫素描”三大部分,2000平方米的展館中分別展出李嵐清400余件篆刻作品、50余幅書法和160幅素描。展覽開幕后,82歲的李嵐清沿著作品陳列,介紹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參觀者中很多人踮起腳將手機舉過頭頂,不停拍照。
站在“科教后勤部部長鄧小平之印”和“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之印”前,李嵐清介紹說,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對科教界人士說,“我知道你們有許多困難,我當你們的后勤部長,幫助你們解決。”于是鄧小平有了“科教后勤部部長”的稱號。后來朱镕基曾說,“小平同志既然是部長,那我就是科教后勤處處長。我說你是處長,我就當副處長吧,我還在一次科教系統領導干部會上講過這段往事。小平同志這個頭銜雖然中央并未“授印”任命,是自封的,但意義特別重要,因此我懷著緬懷和崇敬的心情,為他老人家刻了這方‘官印’。”李嵐清這樣回憶。在場參觀者聽后都會意地大笑。
鄧小平是李嵐清最為崇敬的領導人之一。盡管兩人年齡相差一代人,但卻有著頗多交集。他們第一次見面就是在中南海。1958年5月14日。年僅26歲的李嵐清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廠長、大會代表饒斌,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期間,把中國第一輛國產東風牌轎車開進了中南海。在懷仁堂的后花園里,李嵐清身著一身藏青色中山裝,留著短發,站在锃亮的轎車前,旁邊正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鄧小平和中央書記處書記彭真。那時,這個從蘇聯汽車廠實習回來的小伙子已是廠里的業務和技術骨干,還兼任了東北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鄧小平提的幾個汽車專業性問題令他印象深刻。他事后方知,鄧小平旅法勤工儉學期間曾在雷諾公司工作過。
這一年距他進廠已過去6年。1952年,20歲的李嵐清大學畢業,班里大部分同學都到冶金等部門工作,只有他被分配到仍在籌建的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學校里學的工商管理、機械原理和汽車構造等知識,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從1953年起,中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作為“一五”時期重點工程,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這一年奠基興建,并在隨后幾年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東風牌和紅旗牌轎車,開啟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歷史。李嵐清成為了那段歷史的參與者與見證人。
62年后,端坐在作者面前的李嵐清,回憶起年輕時代的往事:“現在的氣候確實變暖了,當年長春冬天氣溫極低,我又是南方人,寒風吹在臉上就像針刺一樣,眉毛胡子全是結的白霜。我們沒有大米吃,高粱米還是帶殼的,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大家都為能參加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感到光榮和愉快,的確是激情燃燒的歲月。”
把轎車送進中南海的李嵐清不會想到,34年后,他將在中南海度過整整十個春秋。在很長時間里,汽車曾是他工作的全部。改革開放之初,國家原打算建設一座大型重型汽車廠,并任命李嵐清為這個項目的第二把手。這也是鄧小平親自批準可以與國外談合資經營的第一個項目,他有機會赴國外考察汽車工業。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奔馳、大眾、雷諾、沃爾沃等汽車公司邀請代表團參觀了他們的現代化工廠和研發中心,李嵐清還試駕了一部通用公司新研制的單開門敞篷轎車。
看到中國汽車工業與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李嵐清心情復雜,幸運的是,在經歷改革開放初期的徘徊后,引進技術,走中外合資經營的道路,提升中國汽車工業水平漸成業內共識。作為最早與國外談判合資的李嵐清,1981年調入國家外國投資委員會,告別汽車工業轉向對外經濟貿易工作。1983年,中美合資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成為中國汽車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30多年后,李嵐清對國外汽車巨頭的態度早已漸漸轉變。現在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五年蟬聯全球第一,2013年的中國汽車產銷量均超過2000萬輛,再次刷新世界紀錄。在面對我國汽車工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李嵐清也產生新的憂慮。
退休十一年,他還保持著對汽車市場的敏感:“面臨大氣環境的惡化和石油資源短缺和不可再生,世界各主要汽車公司都在加緊研發新能源汽車,汽車工業正面臨一場大的革命。現在我國傳統能源汽車產能已嚴重過剩。我更擔心的是,國外汽車廠商仍在把他們傳統汽車的產能貼上‘先進技術’的標簽,不斷往中國轉移,我們還搶著接受,到處布點,而他們卻在騰籠換鳥,在新能源汽車上發力,先在他們國內上市搶占市場,然后再大舉進軍我國市場。‘特斯拉’風暴就是預警啊!”李嵐清扶了扶扶手,一臉嚴肅。“其實我們比特斯拉研發電動汽車要早很多年啊。”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李嵐清分管科技工作時就關注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研發, 2001年10月,被正式列入“十五”國家863計劃的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即已啟動。對汽車工業十分熟悉的李嵐清當時聽取電動車進展匯報后曾說:“電動汽車根本就是國家能源安全問題,能源安全是世界上每一個政治家最關心的問題。解決中國能源問題,電動汽車是一條出路。”
李嵐清說,“那時我抓電動汽車主要還是從能源戰略的角度考慮的,沒有想到這些年汽車發展這么快,汽車排放的有害氣體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發展新能源汽車也已成為一個重大民生問題。”
在業內人士眼中,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中國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良機,但也有人認為,國產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制約著市場普及。“電池續航不是問題的關鍵,現在已達一二百公里,再加裝一個備用的增程器,跑長途也沒有問題。然而,現在還是有人說這不過關那不過關,這些都是對電動汽車并不了解,也有的是某些利益集團故意造的誤導性輿論。任何一個創新的事物,開始都不可能是完善的,不能把‘過關’和完善混為一談。”李嵐清還說:“汽車工業的方向一定是新能源汽車,當前主要是電動汽車。我國的汽車從業者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等到國外的新能源汽車大量涌進我國市場,我國傳統汽車工業就會面臨極大災難。”
李嵐清話語間略帶遺憾,但猛然又提高了嗓音,“我們現在抓緊推廣還來得及。”
在展廳中,一枚創作于2011年的黑色的印章并不起眼,印章新穎的內容或許代表了李嵐清的心聲:希望在新能源汽車。
“我對喬布斯有意見”
距五一小長假還有一天,大雁塔下已游人如織,從大雁塔步行至藝術展現場只要五六分鐘。參觀的人群順著布展的方向涌了過來。
藝術展上每一方印旁均配有一張說明,標明印章的尺寸、材質、邊款以及篆刻時間。區別于傳統印章的雅趣,李嵐清的一些篆刻作品,某種程度上算是對自我執政經歷的一次梳理與反思,比如有的印章刻著“借雞下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大鍋飯吃不得”“三來一補功不可沒”。展柜前,一個中學生模樣的男孩,低著頭,正用手機百度“三來一補”的意思。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李嵐清告別從事了三十年的汽車工業老本行,開始擔任對外經貿方面的領導工作。1982年初,李嵐清擔任對外經濟貿易部外國投資管理局局長,到珠三角地區考察。那時,沿海一帶興起了以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為主的新型貿易形式,被稱為“三來一補”。因為它不需要投資,增收快,還能解決就業,在珠三角迅猛發展起來。
當時的廣東省有的縣政府還設立了對外加工裝配辦公室,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個圖章辦事”。這種簡化高效但“不合程序”的辦事流程,在當時的中國已算走得很遠了。令當地官員意外的是,李嵐清得知情況后,不但沒有批評當地政府,還表揚了他們的做法,甚至幽默地總結出當地的“秘訣”,是“把公章掛在褲腰帶上”。
26年之后,當李嵐清準備將親歷的改革開放歷程集結出書,重新反思這個歷史片段時,他不停地“審判”自己:當時的做法是否正確?自己的表態是否妥當?我還是學工商管理的,難道按規依章辦事不重要嗎?最后,他給自己做出了“判決”:“從今天看來,也許有某些不妥之處,但當時不這樣做,那就什么也改變不了,也無法突圍,只能繼續造成大量人員偷渡出境。何況當時對新事物也沒有什么明確規定,原來的條條框框已完全脫離實際了,沿海的基層領導還在呼吁松綁放權,這不正是我們需要改革的東西嗎?你若這也不讓,那也不準,不但什么也改變不了,更無法知道改革開放新事物會出現什么新的問題,你怎么知道如何趨利除弊,進行合理的規范和管理呢?”
李嵐清還清楚記得,1992年到中央工作后,有機會直接見到鄧小平。有一次鄧小平對他說:“必須改革開放。不改革開放,死路一條!”盡管這句話鄧小平多次說過,但李嵐清把這次面對面的談話看作是對他這一代人的政治囑托,也成了他日后的座右銘。
回頭來看,改革開放初的思想和體制藩籬,李嵐清的感受比常人更為強烈。1979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仍在持續,中央的工作重心已轉向經濟建設。引進外資,搞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也提上日程。但現實的困境致使中外合資談判難以深入。作為項目談判的主要負責人之一,47歲的李嵐清直接上書鄧小平:辦一件事,縱的方面有若干“層”,橫的方面還有若干“廟”,而且都有“否決權”,就好像許多繩索一樣,捆住你,讓你寸步難行。
在這封“告狀信”中,李嵐清不留情面地點了多個職能部門的名字,“我們幾個月以前就準備好資料和建議,并多次請示有關部門,但得不到答復。外資委領導還專門開了會,催促他們迅速拿出意見,迄今亦無答復”,李嵐清甚至在信中感嘆,“諸如此類問題,比比皆是,簡直不知如何是好。”
李嵐清的親筆信在鄧小平的批示下很快發酵。中共中央原則同意了國家外資委黨組《關于中外合營企業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隨著《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出臺,數個處于焦灼中的中外合資項目談判得以繼續進行。
在李嵐清眾多反映1980年代經歷的印章中,有一枚格外醒目,印上無字,上半部分刻著一把長刀,下方形似一對牛角。
2014年5月1日,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終南音樂廳里,李嵐清指著大屏幕上這方印章,向在場師生講起在1980年代初在國家外資委工作時的一件往事。深圳光明華僑畜牧場的歸僑生活很困難,他們用貸款從新西蘭引進了一千多頭奶牛,準備產鮮奶出口香港。但中國動植物檢疫部門認定近七百頭流鼻涕的奶牛患有口蹄疫,必須滅殺處理。領導派李嵐清南下深圳,他調查后發現,新西蘭出口檢疫合格,海上被傳染口蹄疫的可能性很小,隨即提出能否先判奶牛“死緩”,隔離觀察后再進行處理。幾天之后再次檢疫,全部合格放行。
“你們想啊,從新西蘭坐船來深圳,路途遙遠,海上風浪又大,它們能不流鼻涕嗎?”李嵐清話音剛落,師生們一片大笑。這件事給善于總結經驗的李嵐清很大觸動。感慨之余,他刻了這枚名為“刀下留牛”的印章。
4月30日的展廳現場,李嵐清邊走邊講,多枚1980年代主題的印章將他在外經貿領域的工作融匯于方寸之中。其中一枚贈予中共中央黨校的印章,刻于2013年,高11.5公分,頗為醒目。印章上12個篆體字或許是對這段歲月最好的總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工商管理科班出身,多年的對外貿易工作經歷,讓李嵐清更為關注在引進外資和技術之后,中國企業的創新問題。在他眼中,企業家可分為三類,善于在現有市場上推銷自己的商品服務,這是一般的企業家;為自己商品和服務開發潛在的不斷擴大的新市場,這是比較成功的企業家;最為高明的企業家,是研發原來市場上沒有的創新產品和服務去開發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
李嵐清推崇喬布斯,也關注蘋果產品,不但研讀有關資料,還專門看了喬布斯的同名傳記電影。“他將科技與藝術相結合,從16G到64G平板電腦,從iPhone1發展到iPhone4s手機,他‘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一個大的市場,還在全世界出現了無數的‘蘋果粉’,排隊搶購。”李嵐清突然頓了頓,臉色一沉,“不過,我對喬布斯也有意見,他不斷推出一代又一代更為完美的產品,逼著用戶不斷更新,賺了我們很多錢。中國不少企業就缺乏這種創新搶灘的精神,缺乏創新的自信,總是跟在別人后面跑。所以我太想看到中國電動汽車能夠領軍一次。現在人家特斯拉已經來了,我們有的人還自我安慰說,那不過是‘貴族的玩具’,不用擔心。我給你們講個故事,二次大戰時各大飛機廠造的是螺旋槳飛機,后來出來一個發明制造噴氣式飛機的小廠,名叫‘波音’,當時那些大廠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認為那不過是‘玩具’。結果正是這玩藝兒把這些龐然大物統統消滅,變成波音的一統天下!”
“別看是國家領導人,有時也不得不用超乎尋常的辦法”
5月1日,小長假第一天。陜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終南音樂廳里,李嵐清作了一場《大眾篆刻與保衛漢字》的講座。退休后的十年中,他在全國高校的講座場次超過百場。
上午9點半,李嵐清走上講臺作了個簡短的開場白,“2001年我來過陜西師范大學,不過是老校區。現在看到你們有了新的發展、新的進步、新的提高,我感到由衷高興。”13年前,李嵐清曾到陜西師范大學考察。就在這一年,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此時,李嵐清分管教育已有8年時間。
盡管這次講座的主題是篆刻和漢字,但自然離不開教育。1993年,國務院領導分工時,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找李嵐清談分工,希望他在分管經貿工作之外,分管教育。“我當時感到很意外,我說我不懂教育,是個外行。李鵬同志反問,在幾位副總理中,你覺得誰合適?我排了一下,朱镕基同志是常務副總理,是協助總理抓全面工作的;鄒家華同志是管宏觀經濟和工業的專家;錢其琛同志是外交家,他們管教育可能顧不過來,他們的工作我更做不了。李鵬總理說,對啊,所以管教育就你了。” 李嵐清回憶當年的細節。
回顧與教育結緣,李嵐清極為坦誠,“當時不想管教育,一是由于我從未管過教育,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二是因為教育面臨的困難太多;三是,那時群眾對教育的意見很多,七嘴八舌,好像人人都是教育家。”的確,1993年左右,國內再度興起的下海經商熱潮。那時,中小學教師的年均工資只有3000元左右。教師隊伍很不穩定,北京某大學一位副教授上街賣起了餡餅,一時成為輿論焦點。
令李嵐清頭疼的是,他一上任,擺在桌上的就是全國中小學教師被拖欠14個多億的工資賬單。“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個大問題是,教師工資、教師住房和教育投入。”李嵐清說。除此之外,還有大批民辦教師待遇嚴重偏低的問題亟待解決。1994年,李嵐清到基層考察時,曾在江西吉安遇到一位工作17年的,50多歲的民辦教師,每月工資只有56元。由于歷史原因,1990年代中期,中國的民辦教師還有200萬人,李嵐清曾多次召開會議,商討民辦教師的轉正問題,但各方意見很不統一。吉安之行,堅定了他的決心。
湊巧的是,那時天津拍了一部反映民辦教師現狀的電影《鳳凰琴》,他看了很受觸動。“哎,這次機會來了。”李嵐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把拷貝分別送給國務院的每一位領導,并附上一封請他們抽空看一看的親筆信。“過了段時間,我還要‘檢查’一下,問他們看沒有,都說看了,很感人。”李嵐清最后去問總理。李鵬回答得很干脆:“看了。”李嵐清趕忙追問:“你覺得怎么樣?”“唉呀,我是一邊看一邊流淚啊。”
“我心想這下好了,總理都感動了,就有辦法了。”借中央開會之機,李嵐清請所有的與會代表觀看這部電影。最終,通過曉之以理再加動之以情的辦法,取得各方共識,民辦教師考試合格后便可以轉正。李嵐清笑稱“這是用文化藝術的力量解決了大問題。”
事后,他還專門囑咐相關部門負責人,“200萬民辦教師的問題給你們解決了,以后千萬不能再給我搞什么民辦教師了。”李嵐清話鋒一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后來他們不叫民辦教師,又改了個名字叫代課教師。”在李嵐清看來必須改革農村辦學體制,由過去沿襲下來的由農民集資辦學改為由政府辦學,與此同時,把聘用教師的人事權收到縣政府。財政確有困難的縣,由省和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由國庫把工資直接打到教師的銀行賬戶中。”他還親自寫信給各地領導,要他們檢查教師工資發放的落實情況。
在李嵐清看來,在農村辦學,應該把教學業務交給鄉村最有文化的中心小學校長負責,要讓懂教育的人辦教育。他一直擔憂的是,如果繼續讓沒有文化的人在農村領導教育,會出大問題。退休之后,他為此刻了一枚“無知無畏”的印章,在邊款上寫道:“人要有所敬畏。由于無知,往往天不怕地不怕,無法無天,此類人不可用也。”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李嵐清清楚,要推進一些事情,有時就得采取一些非常規做法。例如,當時國家博物館的面積太小,文化部要求擴建人大會堂對面的博物館。此事已籌劃多年,但那里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個廳局級單位,意見很難統一。李嵐清對他們說:“你歷史博物館里難道不包括革命的歷史嗎,你革命博物館里的革命不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嗎?因此建議兩個博物館合并成立國家博物館,統一實施擴建工程。”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建議仍難落實。李嵐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有一次他向江澤民匯報工作,說明了成立國家博物館和擴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總書記表示支持。“那就請您題寫個館名吧。”李嵐清的請求,時任總書記當即應允。
李嵐清告文化部通知兩家博物館負責人開會,展示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題詞,并宣布兩館合并,國家博物館正式成立。“要不這么辦,可能還在扯皮,耽誤工作。”李嵐清向《中國新聞周刊》感嘆,“別看是國家領導人,解決問題有時不得不用超乎尋常的辦法。”
教育還需深化改革
在陜師大的講座中,李嵐清再次把話題轉到日前熱度頗高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上。“癩蛤蟆”這個詞竟然難倒70%的人,我們的文化就是靠漢字傳承的,如果經常不寫就會忘掉。”這已是兩天之內,李嵐清第二次拿“癩蛤蟆”舉例。在一天前的藝術展開幕上,他也曾憂心忡忡表達對青年人對學習漢字的憂慮。李嵐清曾刻過一枚很大的印章,上面只有兩個大字:“寫字”。
李嵐清出生于鎮江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童年時雖然已是洋學堂時代,但寒暑假都要上私塾補習寫字和四書五經等古書,小學時就隨家中的牧師朋友學習英語。上中學時,連他的理科課本都是英文教材。除了英文,他還學過日語、俄語和德語。不過,他的自我評價是,“稍有所成的只是英語和俄語。”2001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李嵐清用英語為北京申奧作了3分鐘陳述后,公眾方才知曉,原來這個主管教育的副總理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英語流利,又分管教育,所以他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向來直言不諱。“中國人學習外語的時間最長,從小學到大學,十幾年時間,效果又如何呢?與學習時間相比,事倍功半。”他也切身感受了一回什么是“啞巴”英語。1982年,李嵐清任外經貿部外資管理局局長,赴美考察時,一位英語系剛畢業的隨行翻譯人員由于不懂業務無法與外方交流,還是李嵐清給他當“翻譯”。
在副總理的任上,李嵐清曾發起舉辦了部長英語培訓班,參加者為各部委的部級官員。李嵐清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經過三個月的集中強化培訓之后,部長們的英語特別是口語水平有顯著提高。
退休十年,李嵐清依然關注教育熱點話題。2013年,曾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而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727萬,再創歷史新高,畢業生總量壓力進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結構性矛盾越發突出,我們高校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改進,同時意味著畢業生就業觀念也需要轉變。
李嵐清回憶起自己當年求學和就業時的狀況。1949年后,李嵐清考入復旦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我們那時跟現在不一樣,雖然主課是財經和管理,課程是又學工又學商,在系里的實習車間,從拿銼刀學做老虎鉗開始,掌握了各種機床的操作。到紡織廠實習調研,不僅是實習管理業務,還要研究工人最佳的操作方法。在課堂上學汽車構造,教授講汽車拐彎用的后橋差速器,所有人都聽得一知半解,直到實習課把汽車一拆,轉向差速原理就一目了然。現在教學好像大多是從理論到理論,比較空洞。學理工的動手能力差,學文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這也給就業增加了難度。
當副總理成為退休老人
在李嵐清已經作過的百余場高校講座中,幾乎全部與音樂、篆刻書法、繪畫等文化藝術有關。他力推高雅藝術進校園,也主張重視漢字學習應用。如果以退休為節點,他退休后的主題演講更像是當年他教育觀念的某種延伸,特別是美育這個中國教育中的薄弱環節。
2014年4月30日晚,一場名為“高雅藝術進校園”音樂會在西安音樂廳舉行。在舞臺上,年紀最長的是84歲的首席小提琴手、中科院院士吳承康,坐在他對面的是首席大提琴手、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葉小文,而在臺下觀看演出的李嵐清則要算作這個交響樂團的首席觀眾。
音樂會以《卡門》序曲開篇。李嵐清聚精會神地看著舞臺,右手偶爾和著曲調打兩下拍子,演奏完《查爾達什舞曲》后,樂團指揮宣布下一個節目是由學校的老師演唱趙元任先生的名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指揮聽過李嵐清唱過這首歌,便邀他上臺。在觀眾的掌聲中,李嵐清穿著淺色西服,配著紫藍相間的領帶,戴一副金絲邊眼鏡,健步走上舞臺,還風趣地說:“80后的老頭還表演啊。”演唱結束,樂隊指揮趁熱打鐵邀請李嵐清演奏一首鋼琴曲。李嵐清在掌聲中,摸了摸鋼琴說:“外面傳說李某某會彈鋼琴,我想在這里澄清一下,其實這是誤傳,我只是亂彈琴。”臺下笑聲一片。
他對音樂最初的興趣完全來自家庭熏陶。李嵐清從小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舅父愛好音樂,彈鋼琴和拉小提琴都不錯,這也成為李嵐清最早的音樂啟蒙。舅父也曾教他彈過鋼琴,后來因為他不遵守舅父的教學規程被“開除”了,從此開始“亂彈琴”。以后幾十年也再沒有條件接觸鋼琴。改革開放后,經濟條件逐漸寬裕,李嵐清向夫人提出購買鋼琴的請求。“夫人批準了。”才偶而亂彈兩下子。觀眾再次哄笑,坐在臺下的李嵐清夫人章素貞也邊笑邊搖頭。最后他用鋼琴演奏了自己作曲的《鑒真東渡隨想曲》。
自從李嵐清分管教育后,他就發現,中國的音樂教育十分薄弱,他把長期收集的資料和筆記加以整理,寫作了一本通俗易懂的音樂普及讀物,這本名為《李嵐清音樂筆談》的著作出版時,李嵐清已退休了。
多年以來,他一直推動高雅音樂進校園。在他看來,不懂美學,缺乏包括音樂在內的文化美育修養的人,不能算高素質的知識分子。李嵐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并不反對年輕人熱衷現在流行通俗音樂,但“娛樂不等于文化,作為大學生應當對更高雅的東西的有所追求,它不僅是提高情操,對智力的開發很有幫助”。
其實,與音樂的愛好相比,李嵐清篆刻的故事更為人耳熟能詳。事實上,篆刻之于他更像是一種向童年興趣的回歸。在退休后,學篆刻前,著名畫家潘公凱曾“警告”他,“篆刻容易上癮,家父當年就上癮了,一刻就停不下來。”潘公凱的父親潘天壽是國畫大師,亦是篆刻名家。“我這個人做事都是拿得起,放得下,怎么會上癮。”李嵐清開始并不以為然。未曾想到,刻刀一拿起就是十年,印章刻到一千多方。有時,夫人叫他吃飯、休息,他手一抖,印刻壞了,還會向夫人發脾氣。李嵐清的每枚印章都是一段人生過往,是記錄,也是回憶,但是李嵐清給自己定了條規矩,除了家人以及外交往來外,不給健在的國人篆刻名章。
如今,李嵐清每天的生活十分規律。早上六七點起床,工作學習一個小時后吃早餐,如果沒有霧霾,他還會選擇散步,每周堅持四次游泳,每次游一千米,有時還與朋友打橋牌,吃完午飯,一個簡短的午休后,或讀書或會客,要么就繼續刻印、畫畫,到晚上十點多,翻閱當天的報紙,然后就寢。
李嵐清還記得2003年第一次去清華大學作講座的場景,一位同學向他提問,是如何從青年大學生當上副總理的。李嵐清幽默地回了一句話:做夢也沒想到。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他的心里話,這一輩子除了盡力干好本職工作,從未規劃過個人的未來。1949年前,他的理想是畢業后能有工作,有飯吃。1949年后一心想著參加國家建設。至于現在的計劃,他笑了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健身、健腦、讀書、寫作,加強運動,保持身心健康,做到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節省醫藥費,有益全社會,不要過早的成為社會的負能量,給社會和家庭添負擔。”
(本文素材基于對李嵐清數天隨訪與專訪,部分內容參考《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李嵐清教育訪談錄》)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3178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