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公務用車經驗來看,無一不是自主、新能源優先。鑒于此,李萬里從自主品牌現狀入手講述了中國汽車工業做大做強目前已經具備的5項必要條件以及存在的3條不足。并鼓勵自主品牌,“我們要摒棄浮躁,要甘心寂寞20年。每5年一小變,經10年有大的變化”。
“從汽車制造業的角度來探討公務用車社會化發展的新機遇,就不能不關注中國品牌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如此強調。
11月5日,以“公務車社會化發展新機遇”為主題的新華網首屆公務車論壇在京召開。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作了主題演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萬里
發達國家公車經驗:自主、新能源是主流
李萬里首先介紹了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地區在公務車方面的經驗:美國聯邦政府主要的特點是集中采購和租賃,其中以租賃方式為主。在2009年到2010年的財政年度里,美國聯邦政府共采購了14萬輛公務車,其中10%是混合動力,而08年所占的比例不到1%。并且,政采價格比市場價格要低20%到30%。
歐盟規定,政采當中第三國品牌的比例不能超過50%,超過了可以拒絕其投標。在域內,投標者價格比域外投標者價格高3%以內可以優先中標。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政府租賃的公務車輛大概39萬輛,幾乎全部是日本品牌,日本政府于2000年頒布的綠色采購法要求,公務車必須采購節能環保車型。
在李萬里看來,歐、美、日公務用車呈現出兩個明顯特征:一個是以國內和域內的品牌優先,是公務車采購的主流;第二,新能源汽車是采購當中要作為一個導向的方向,這是非常明確的,采購的比例也在不斷地提高。
中國汽車品牌:開始整合全球資源
“世界500強”,中國車企已進入7家
建國以來,我國的汽車工業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個變化的速度更快。就此,李萬里給出了幾項指標:
一:我國每年的汽車銷量里,中國品牌占據了一半以上。去年2千多萬的銷量里,中國品牌有1100萬輛。其中商用車比例較高,達到了95%;乘用車達到了40%左右。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情況是在市場充分開放的條件下形成的。
二、從2005年起,中國成為了一個汽車凈出口國。2012年,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其中,轎車出口比例從6.9%提高至14.8%。出口量增加的同時,出口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出口的產品顯然都是中國品牌。
三、汽車行業生產集中度顯著提高。前十家企業的集中度,目前已經超過90%。
四、美國《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排名,2013年時,中國車企已經進入了7家,其中就包括吉利這樣完全的中國品牌。
五、中國品牌自主開發能力逐漸增強。中國品牌整車開發已經擁有了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
就此,李萬里舉例說道,某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發動機,所有外配件均來自世界頂尖產品。有輿論認為其未能提攜中國零部件企業。然而,李萬里卻認為,這正說明了,目前中國整車企業開發能力已經達到了全球范圍配置資源。已經從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初級階段,升級到集成創新的階段,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李萬里看來,我國的零部件企業比預計的要好。50%的零部件已經能夠自備,且具有持續改進升級的能力。企業從逆向開發已經到了正向發展的階段,整個產品體系初步形成,產業完整性也逐漸形成。
自主份額連降:仍然不足為奇
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品牌遭遇了“12連降”。李萬里認為,由于市場邊際的增量減少,歐美日百年老店和不足20年的中國品牌的差異開始減弱。在市場開始從疾速擴張到減速擴張,甚至有些收縮的情況下,中國品牌在市場占有率有所下降,不足為奇。
另一方面,中國品牌產銷下降的同時,實際銷售收入卻穩步上升。李萬里對此進行了分析,由于大宗原材料價格的上升,成本壓力變成了利潤。同時,由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單車售價提高。這也是為什么市場占有率逐漸下降,企業經濟效益水平卻逐步上升的原因。長城、吉利、江淮均是如此。
五個必要、三個不足,要甘心寂寞20年
李萬里表示:“我們要摒棄浮躁,要甘心寂寞20年。每5年一小變,經10年有大的變化。最初我們國產化的時候,只有兩三款非常可憐的產品。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現在我們的情況不容小視。中國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地位不可動搖,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前景失去信心。另外有沒有可能做大做強呢?”
在李萬里看來,中國品牌要做大做強,已經具有五個必要條件。一、中國是少有的汽車產業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國家之一。二、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潛在市場。僅靠內需便可支撐企業發展的國家,全世界只有兩個,中國和美國。三、中國是世界范圍內具有全面制造業系統和規模的少數國家之一,目前僅美、德、日、中等四、五個國家。四、世界范圍內普遍認為,應該將中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以及美國再工業化進程看作世界經濟發展晴雨表。五、在全球汽車產業130年的發展歷程當中,經歷過四次重大變化、四次區域性變化、四次產業結構形式和生產狀態變化。從歐洲到美國,從美國到日韓,再從日韓到新興市場,前三次的轉移過程當中,出現了一批強大的國家和一批強大的汽車公司。第四次在向新興國家發展的過程當中,中國是最有希望出現強大汽車公司的國家之一或者是唯一的。
但是,從大到強,中國汽車產業還有三條不足。一是社會的創新條件,第二現代的社會化制度,三是政府的有效管理。這也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方向。所以,怎樣營造創新的環境,怎樣促進國企的改革,怎樣轉變政府的職能,應是中國汽車產業下一步要思考的關鍵。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郭濤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354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