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中國智能汽車領域創業的外籍前跨國汽車公司高管,這是外界對戴雷的標簽。自1998年來到南京大學學習后,戴雷此后的生活幾乎都在中國度過。他曾帶領寶馬、英菲尼迪在中國的銷量實現大幅度提升。近20年在中國學習、生活的經驗,也讓他更懂中國。
如今的他選擇在中國重新出發,創建FMC,踏上了造車征程。在戴雷看來,造車一定要做,也必須放在中國。“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過程,非常艱苦。但我認為我們能成功,也相信成功的可能性在越來越大。”
第一電動網:此前你提到,FMC首款量產車的落地時間會在2019年前后,請問現在研發與生產進度如何?
戴雷:我們現在整個鏈條的過程非常順利,我們在九月初發布了拜騰(BYTON) 品牌,這也是第一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全新的用戶經驗,包括大屏幕等。可以說這兩個月反饋非常好,量產車的進展也非常順利。我們將在拉斯維加斯CES展覽會亮相第一款正式駕駛的樣車。這段時間我們也已經給很多潛在消費者看了車型外觀和內飾設計,目前大家的評價非常好。
未來我們將在兩個地方加速推進研發工作。一個是南京,我們南京的研發團隊不斷在擴張,已經在準備本土化工作;另一個是美國硅谷團隊,在快速推進用戶界面軟件、無人駕駛整合工作。
CES之后,我們也會開放預售平臺。2018年4月,我們也會駕駛這款量產車到北京車展,做中國的首秀。
第一電動網:從寶馬到英菲尼迪,你都帶領品牌實現了銷量的大幅增長,在這些傳統汽車公司工作的經驗對您有什么樣的幫助?
戴雷:我覺得過去的經驗非常寶貴,這兩個不同的品牌都非常好,我在其中學習了很多東西,沒有這些基礎,我現在也不可能實現創業。造車是一件挺復雜的事情,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
反過來說,現在我們也在做一個全新的東西。未來汽車不只是實現A點到B點的交通工具,它會變成一個智能終端。想一想十年前,第一款iPhone亮相前,手機主要就是打電話的功能。iPhone手機出來以后,打電話變成了很小的一個功能,它開發了一些全新功能,并改變了我們生活。
我認為智能汽車不一樣。我們每天大約有90分鐘在車里,這個時間目前是大量的浪費。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深入,以后我們在車里會更愉悅,也能更好的利用這個時間。所以我認為智能汽車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它可以完全改變我們的未來。
目前傳統的汽車設計轉型,其實是一種融合。我們一方面要利用傳統汽車行業最好的能力和實力,比如汽車安全、品質和質量等,做出漂亮的汽車設計;另一方面,要整合互聯網科技優勢,讓車變成一個智能終端。
我們的團隊其實也有很多互聯網精英加入,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很多原本在蘋果、谷歌,乃至各種亞洲軟件公司工作過的高管都加入了我們的團隊。
未來(汽車行業)的成功,一定要達到這兩個領域的平衡。這與我們過去經驗不太一樣,也給予創業公司非常大的機會。
第一電動網:你是怎么看待智能汽車?
戴雷:首先,我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機會。我剛才說了智能汽車,它包括電動化、智能化等多項新技術,帶來了巨大的機會。現在這么多新的公司開始去嘗試,就是因為大家看到了機會。
當然,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用產品說話,消費者只會看你的產品行不行,未來的競爭一定會非常激烈。
之前在寶馬工作時,我根本不會想到行業還有這樣的機會。當然雖然因為電動化把造車門檻拉低了,但其實還是蠻高的。從投資、能力等角度來講,要想真正成功,還需要很長的路線。
但是我絕對相信,中國當下這么多公司,可能會有一部分被淘汰,但也會有幾家中國企業抓住機會,形成面向全球平臺的企業。
第一電動網:您曾在南京讀書,還有一位中國太太。對中國的感情,是否促成了你在中國的創業嗎?
戴雷:我要分享一些個人體驗。其實我從小的時候就一直對中國非常感興趣,中國的文化一直很吸引我。20年前我有機會來到南京留學,學習中文。后來我的事業可以說一直圍繞著中國。
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寶馬,工作關系使得當時我與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有深度合作,了解了中國最出名的民營企業家柳傳志、馬云等。我一直特別敬佩他們。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把自己成立的民營企業發展起來,我非常佩服他們的創業經歷。尤其中國的創業環境非常獨特,它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非常需要你堅持的環境,那時候我并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機會。
但其實我當時心里已經有這樣的夢想,它肯定和在一個大公司里做專業高管的體驗不一樣,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東西。
兩年前,我碰到了我原來的同事,也是我們現在的CEO——畢福康博士,他在寶馬總部做過20多年的研發,是非常純粹的德國工程師,也做過寶馬的電動車,是i8項目總負責人。
我一直負責中國市場營銷和戰略產品等規劃,而他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研發人員,我們當時認為這個事情(造車)一定要去做。同時,我當然非常清楚,這個事情要去做,一定要放在中國。
過去一百年汽車工業,可能是德國鑄造的,但是我們看到整個德國乃至歐洲沒有一家全球性互聯網企業。未來德國發展也會面臨著一些挑戰,過去成功不一定是意味著未來也會有成功。
但現在的中國,我覺得是最好的環境去做這樣一件事情。第一是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二是這里有最大的市場,第三是整個創新的環境,現在中國做這件事是最適合的。我也特別幸運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實現我的夢想。
說實話,最重要的不是說你某一天成功會怎么樣,而是堅持這樣的一個夢想。
當時我就說,這(造車)肯定會承載很大的風險。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高端產品,從安全和質量角度來講,并不差于寶馬、奔馳、奧迪等車企。這個產品也同樣是全球的、智能化的平臺,而且這個產品是從中國去進行全球布局,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BYTON Concept車內的共享體驗屏和觸摸式方向盤
現在我們集合了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團隊,又是傳統與互聯網融合,有實力去做這件事情。這也是我非常有激情去做的事情,這點特別重要。我覺得創業一定要有夢想,要有激情,才會有動力去完成。
我們現在要找的人,第一個肯定看他過去的經驗和能力,另一個肯定要看他的動力,大家要去做這件事情,是不是真正的夢想。
第一電動網:對于FMC產品未來上市后的表現,你有怎樣預期呢?
戴雷:過去在寶馬和英菲尼迪塑造品牌的過程中,我有一些比較好的經驗。但我一直認為,銷售量只是一個結果。這需要有好的產品,把品牌塑造好;需要在本土化的理念下,跟消費者建立深刻關系,做好包括服務等一系列工作。
我們布局全球,并從中國開始。顯示做好中國市場,再起布局其他市場。我覺得得中國者得天下,肯定是這樣。所以我們需要在中國深刻了解消費者,跟現在年輕消費者交流,讓他們參與到品牌塑造中來。
我們跟過去的企業不太一樣,是重新開始,肯定更難。因為是全新的產品、全新的平臺、全新的模式,所以我們要在各方面做的非常好,把標桿定高。
拜騰品牌同很多傳統豪華車品牌相比,有一個非常不同的風格。他不止包含傳統豪華車品牌一直特別強調的技術、性能等,更重要的是用戶體驗。我們的核心理念是,要為人們提供更愉悅的出行設備。
目前,我們做了一些市場調查,讓消費者去看我們的外觀和內飾設計。我覺得目前我們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得到了很多25到35歲年輕人的認可。
第一電動網:與特斯拉這樣十幾年不盈利的公司相比,FMC的收支平衡時間預計在2019年首款新車上市后的三年內,你將如何帶領FMC完成這一目標?
戴雷:我們還保持這樣的目標。我認為所有的設計要考慮一個問題:達不到規模,單車成本下不來,所以一定要考慮整個產品線數量。很少有車企可以只憑借一款車發展好,所以我們從頭開始,策劃了三個車型的平臺:SUV、轎車和一款七座MPV。
我們可以在三年之內持平的原因在哪里?
第一,我們共用平臺、共用配件,三款車的共用配件率會非常高,這個很難達到,但因為我們從頭就開始策劃,已經完成了這一目標。
第二,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固定成本一定要控制好。我們沒有必要變成另外一家龐大的整車企業,可以通過戰略合作,利用別人的資源,控制固定成本。
第三,營銷成本一定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我們不希望消費者參與價格戰中,指導價就應該是一個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價格。我們第一款SUV產品入門價格在30萬人民幣左右,不會打折,也不會打價格戰。
基于以上三個原因。我非常相信按此執行,就能在合理時間內達成目標。
第一電動網:有人說造車需要10億美金,還有人說需要200億人民幣,你覺得哪種說法更靠譜?
戴雷:我認為十億美金可能是一次性融資的規模,200億人民幣是整個過程,從零到出廠。
造車肯定需要資金,但這個方面一定要創新。在中國,我們要利用中國的優勢:創新環境,以及強大供應鏈體系降低成本。
第一電動網:如果我閉著眼睛和你對話,地道的中文會讓我認為你是一個中國人。那么,擁有一支國際化背景團隊的FMC現在算是一個中國企業還是一個跨國企業呢?
戴雷:這是讓我覺得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了。其實我自己都不敢說我像中國人,我只能說我非常喜歡中國。這么多年來,我會堅持每天繼續學習一些新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我們的團隊有非常好的中國高管,公司最核心的團隊大多數人員是國內的經理。公司的定位也非常清楚,是一個植根于中國的企業,會把最核心的東西都放在中國。不管是制造,還是研發和市場。
但是我們跟其他企業不一樣之處在于,我們從頭開始就布局全球,是一個國際化的團隊,而在國際化團隊里,中國部分是很重要的。
BYTON拜騰北美總部辦公室外觀
我也可以分享幾個核心的理念。第一,我們全部團隊,對造車非常有激情和夢想,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第二,我們有非常強的競爭意識。每天考慮的事情是跟競爭對手比是不是足夠好,能不能超越他們。第三,我們一定要溝通,非常開放、直接地把問題放在桌面上,我們團隊包括中國、美國,以及歐洲成員,做好前期溝通工作很重要。第四,我們整體就是一個團隊,不分美國團隊,還是中國團隊。
第一電動網:您在南京上過學,在沈陽建過廠,在北京和上海長期工作過,現在家在香港,你對中國這些城市如何評價?
戴雷:這些年,因為工作原因基本上中國30多個核心城市,我都去過了。20年前,我到了南京,20年之后,能夠回南京創業,建一個布局全球的智能電動車工廠,這件事情非常神奇。
我認為南京真的很好,不只是因為我過去在這里上學。而是從各個領域而言都很好。人才方面,南京的大學生比例是全球最高的,不管做研發或者生產,是非常好的基地;供應鏈方面,非常豐富,不只是傳統汽車,也有電池等配套企業;政策也很好,地方政府對電動車的認可和支持力度非常大。
我們把生產基地設在南京后,研發團隊也發展到了南京。而營銷設計團隊目前放在上海。公關和政府關系部門放到了北京。此外,我們也在香港和資本市場打交道。
第一電動網:20年來中國在你眼中的變化是怎樣的?
戴雷:變化太大了。20年前,路上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汽車主要是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個人基本上很少有車。現在很有意思,這兩年自行車回來了,它又通過共享的模式回來了。
汽車真正的爆發式增長,就是從15年前開始。2002年、2003年前后開始個人的汽車消費,那五年到十年左右時間,每一年都保持30%、40%、50%左右增長的速度。
當下這個階段,汽車市場雖然還有增長,但已經變得更成熟、更多元化,消費者也非常了解汽車,也開始想嘗試新的產品。
今天的中國是多元化的,整個市場的競爭格局并沒有停下來。中國的消費者非常愿意接受新的事情,他們對新的科技、產品非常開放,這是一件好事情。比如說無人駕駛技術、智能化終端,大家非常認可,年輕消費者也特別關注。在這種環境下,推出新的產品、新的平臺,消費者會非常認可。
第一電動網:你想過拜騰汽車在前行的道路上,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嗎?
戴雷:風險會很大。萬一失敗,你也不應該后悔,我當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心態。假如失敗,我肯定不后悔,因為這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體驗,過程也一樣重要。
我現在當然認為我們肯定會成功,但是我也覺得這個事情不容易。去年我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困難。很多人說,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過程,非常艱苦。這次創業我投入很大,我也非常有信心,肯定會堅持。萬一遇到困難,我不會放棄的,會堅持的。我也相信現在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章漣漪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60333
本文版權為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媒體、網站以及微信公眾平臺不得引用、復制、轉載、摘編、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內容或建立鏡像。違反者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1700118019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