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自動駕駛,你既能聽到商業化的春雷,另一方面又有倒寒。
春雷是好消息,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要來了。倒寒是有些融資能力偏弱的公司,可能會碰到困難,要調整路線。
這個時候其實蠻關鍵的。我們心里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想法:第一,智能駕駛的終局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能要5年、10年。這10年,你不可能靠VC買單,你希望靠自身造血機制活下去。第二,確實很多場景,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機遇已經來了。
我們給自己的定位,是自動駕駛商用的領跑者。今天的商業化有2個目的,一是活下去,跑這個長跑需要足夠的耐力。第二,不斷累積數據??焖儆皇俏覀兊脑V求,我們的訴求是,讓越來越多的車裝上我們的系統。
今年3、4月份開始,我們在世界最大的機場之一測試行李物流車。原本這種物流車,7天24小時運轉,一輛車要配3個司機,一個司機年薪20幾萬,工作環境惡劣。如果有好的無人駕駛方案,不僅解決了成本的問題,還解決了招不到人的問題。乘客的體驗大幅提升,原來等行李可能半個小時,現在10分鐘。未來晚上11點的航班,不用在遠機位坐大巴,通過無人駕駛技術,可以自動把占住廊橋的飛機推出來,新飛機接上去。
機場花了半年時間做技術評審,在各個機關局“敲章”。測試到9月份,年底會做出量產的決定。一般像這樣的機場,需要1000到2000臺車。我們現在做的每一個場景,都是10億到百億美金的市場。
我們第一階段是進入場景化的商業應用,第二階段是進入乘用車。只有進入乘用車,才能上量。上量了,成本降低了,又可以降維到各個不同的場景中去。我們的目標是3、4年實現百萬臺。
起量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有的是技術成熟度,有的是成本。比如景區的無人駕駛擺渡車,原來一輛車幾萬塊錢,一個司機的成本一年幾萬塊錢。如果你弄幾十萬的車,做個秀可以,但不可能大量的。因此,有些場景的價值目前主要還在技術的探索層面。比如我們做凱德集團來福士地下停車場的擺渡車項目,運營了5個月。(沒有繼續做的原因)是成本還沒進入合理的區間。
在跟乘用車、主機廠合作方面,我們應該是走的最深入的,我們和大概8家車廠建立了合作的聯盟。
車廠的需求是相對比較保守的,(他們跟我們合作的主要)就是L2/L3和自動代客泊車。尤其是后者,車開到停車場附近,自己停進去。這個是第一個真正可以商業化落地的技術,別的自動駕駛公司也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拿下的合同,都經過了PK。
我們在自動代客泊車的基礎上加一系列的功能,跟分時租賃服務商合作,做自動取還車。分時租賃,我傾向于認為一定會成,它代表更接近未來的一種形態。我們現在合作落在紙面上的有2、3家,年底前需求達到千臺規模。
我認為如果新創車企能跟汽車共享化同步成長,這是好事。消費者對共享汽車的品牌沒那么挑,共享汽車出點小毛病也沒私家車要緊。
我認為并不是所有造車新勢力都能生存下來。汽車是工業之王,很多人把這件事想的很簡單。你把車造出來了,還得賣得出去。賣出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會擔驚受怕,是不是足夠安全可靠,會不會召回,出現大的安全事故。這段期限,你還得產能爬坡,上規模,降低成本。如果沒有規模,一年賣幾千臺車,絕對生不如死。
我們也算“造車”新勢力,但我們跟他們不一樣,我們是一個方案提供商。在某些市場造車,是因為這個領域沒有充分的候選產品。我們現在主要是跟車企合作,一起做產品化。我們是賦能者,不是門口的野蠻人、生態的入侵者,我們不從他們的飯碗里拿東西。我放大存量的價值,創造增量價值。他們成功了,我們賺最后一桶金。
馭勢科技在2017 CES發布的低速場景化自動駕駛“熊貓車”
一個行業早期,你會發現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做。阿里在做,騰訊也在做。百度阿波羅是一個生態。我們目前在阿波羅生態之外發展,因為我目前還沒看明白這上面的好處,(不希望過早地)被別人覺得我站隊了。
大公司,想做的事情太多了,熱點一過,或者利潤下降了,就沒那么認真了。獅子去抓兔子,沒抓到,大家嘲笑獅子,你是百獸之王,怎么連兔子都抓不到。獅子說,兔子對我而言就是一頓午餐而已,兔子是為了命在跑。
我們是全心全意,帶著一種向死而生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在做。我相信,最終心無旁騖做一件事情的會生存下來。
這個市場上有很多玩家,你應該找有互補性優勢的。比如我們特別喜歡跟車企合作,因為我們知道各自強在什么地方。大公司和大公司合作的反而不好,因為都太強勢了。大公司都喜歡自己做,但是有90%的客戶,需要我們這樣的公司為他們賦能。
自動駕駛還是一個沒有塵埃落定的東西。未來的終局,我們覺得最驚恐的一個結論,是今天L4的算法全都沒辦法到達明天。
一個簡單的邏輯:現在自動駕駛領域最強的谷歌Waymo,2015年每跑1300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預,2016年每跑5000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預,同比增長了3-4倍。2017年每5596英里需要一次人的干預,增長10%。這說明谷歌的算法增速在降慢,獲得有價值的數據越來越難。
一方面,自動駕駛離人類還很遠。另一方面,提升越來越慢,數據獲得越來越難,說明這條路不通了,必須要一種新的算法才能通到終局。
目前谷歌處在領先者的地位,谷歌一騎絕塵后面,有一個大的方陣。國內的領先者,基本在這個方陣。對整個行業來說,我們更應該踏踏實實做科研。一方面需要解決活下去的問題,另一方面需要解決通向未來的問題。這兩件事情并不矛盾。
無人駕駛大規模的市場還不存在。目前大家都在想象、塑造這個市場的過程。按照王興的話,現在是同向為競,大家往一個方向跑,不存在我吃到、你吃不到。不排除在某些車企的競標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廝殺,但整個市場是一個快速膨脹的過程,洗牌的時間會拖后一點。
資本目前對這個行業的信心蠻強的。智能駕駛,短時間不太可能出現一兩家把所有資金吸走,估值高的離譜的情況,第一梯隊應該至少有5、6家并駕齊驅。從資本的角度,投無人駕駛,至少有一支不錯的團隊。即使在市場開拓上碰到問題,資金上碰到問題,這個團隊是有價值的。
未來整個產業格局發生變化,進行重構的時候,可能很多巨鱷都需要布局。要么合并、要么收購,還是有各種退出的渠道,它的價值不會歸零。
(至于說,自動駕駛存在泡沫,)有一點,但是,啤酒沒有泡沫就不好喝了。
來源:36氪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69352
以上內容轉載自36氪,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