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很多人通過各種方式告訴我,他們對吉利乃至中國汽車的未來表示擔心,有的寫文章,表示吉利利潤下降40%,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有的直接給我打電話,說吉利怎么能下調年度目標,中國汽車的旗手都如此了,車市更看不到希望了呀?!?/p>
日前,吉利總裁安聰慧坐在西溪濕地的一片荷塘邊,語氣輕松的跟我們聊著2019年的吉利和頗為慘淡的中國車市。
身畔的一畝方塘中,在一年中最炙烈的驕陽的鼓勵下,荷葉沒有節制的瘋長,遮的小池塘看不到一點水光,一直鋪向岸邊,沒有一片會去思慮兩個月之后的凋敝與殘破,更不會去想來年夏日會是怎樣的繁榮光景,對于每片荷葉而言,現在就是他的時代。
“但更多人來告訴我的,是另外一種警訊:作為中國目前的第一汽車品牌,吉利有著很大的優勢,在或短暫或漫長的行業寒冬過去之后,吉利一定能成為最終堅守而出的勝利者之一,分享下一個春天的果實。而現在,吉利要做的就是不要急,不要自己犯錯誤?!?/p>
安聰慧說,兩種方式,都是在行業不振的大環境下對吉利汽車的鞭策、鼓勵和提醒,他非常感激。但同樣,這兩種思路,對如今的吉利也都很危險。
前者是一種中國文化中自古有之的“大旗不倒”思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吉利從2015年開始發力,一路沖到自主品牌第一,只能上,不能下。對于一家士氣正盛的企業,包括吉利的管理層,包括安聰慧本人,這股勁兒都有著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不顧時勢,強打硬上,那么以史為鑒,因此敗落的家族有之、軍隊有之,王朝亦有之。
后者是一種戰略樂觀主義,典型的辯證法結論。沒錯,在很多紛繁復雜的當下,厘清一條線,一局反轉局勢非常困難,這時候“論持久戰”的戰略樂觀主義,站在更長的時間線上看問題,會讓情況變得更清晰。只要自身不犯致命的錯誤,那么以吉利目前建立的優勢,確實不可能在目下的困境中隕落,撐過去便是厚積薄發之下的更廣闊天地。
然而,戰略樂觀的同時,這種思路容易引發當下企業的戰術怠惰,而如果這種思想向下延伸,吉利多年建立的奮斗者文化的企業氣質就會弱化甚至消失。這同樣是危險的。
包括這次在內,安聰慧以吉利汽車管理層或大掌柜的身份經歷了吉利汽車成立以來的四次大的轉型。對于企業而言,轉型幾乎和危機是同義詞,轉型的決定一定來自于現實的行業危機,或對行業危機到來的預判。
宏觀來看,在一家中國汽車企業白手起家,到成為全球性行業領軍企業的過程中,起落興衰,都是必修課,不必過于擔心;但從微觀來看,每一次大的轉型,特別是危機到來的時候,當事的企業家、管理層和員工,都會面對著決策、執行、堅持的很大考驗。
就好像在2014年的時候,盡管當時新一代平臺技術已經成熟,新一代產品上市已經在望,但當事企業面對的困難,還是讓當事人會產生可能熬不下去的感覺。這些記憶,安聰慧都歷歷在目,時常翻出來玩味。
思索良久,安聰慧拋出了三句話:
不悲觀,不樂觀,保持奮斗者文化!
保持戰略定力,繼續苦練內功!
吉利研發預算保持不變!
這三句話,代表了吉利汽車面對企業第四次大轉型,面對晦暗不明的全球汽車市場,厘清了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里的發展思路,而這或許是比銷售報告上顯示出的市占率仍在提升,同比跌幅仍小于市場平均水平,利潤狀況仍好于行業普遍水平等更重要的東西。
首先,不悲觀,不樂觀,保持奮斗者文化。
安聰慧認為,這句話包含了多重意義。
其一是吉利目前的行業位置,以及行業優勢。面向未來的堪與大眾和豐田這樣頂級企業一論短長的CMA架構的建立與成熟,事實上已經奠定了吉利汽車參與未來全球行業競爭的基礎。
同時,在全球頂級資源融合發展成為必然的行業未來中,吉利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融合發展玩家,并且優勢巨大。在對未來大出行、智慧出行行業的布局中,吉利的前瞻準備也最充分。新四化的腳步,吉利走得并不最著急,但肯定最扎實。
這些決定了吉利汽車面對當下的市場,沒有悲觀的必要。并且,不管是行業洗牌式的結構重整,還是國家政策對于中國汽車企業的“眷顧”日衰,這些對于已經做好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汽車企業而言,都是長期利好的變化。
但是同時,安聰慧強調,長期的利好,以及吉利目前的行業位置,并沒有改變吉利仍然處在追趕國際領先的道路上這一現狀。不管是市場向好,還是走衰,吉利必須保持清醒,不過于樂觀。尤其是當下這個階段,經濟學理論中有中等發達陷阱一說,吉利目前就是要通過繼續保持奮斗者文化,來避免企業的“中等發展陷阱”。
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吉利向上的關鍵時刻,遭遇一輪不期而至的市場困頓,不是一件壞事。逆勢之中不折騰,但是逆勢之中多變革,吉利可以借此不得不慢下來的契機,把團隊鍛煉的更扎實,把快速發展中容易忽略的問題補上。
同時,一時的銷售量雖然不是吉利的最大追求,但是,從團隊角度來說,吉利必須保持在銷售端的戰斗力和精氣神。吉利年中把年度任務調低到136萬,降低了10%。如果從市場角度出發,我們完全可以調低更多,比如20%,那樣完成起來更有確定性。
下半年市場會變好嗎?安聰慧不這么認為,但是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手握好的產品,就必須挑戰有挑戰性的目標,這就是奮斗者文化。
其次,保持戰略定力,繼續苦練內功。
安聰慧說,對于一家企業和他的管理者們而言,經常需要面對的考驗,就是初心審問。尤其是在市場出現波動的狀況下。有的時候市場突然出乎預料的好,在你的戰略里面沒有準備,你會思考,是不是戰略,出了問題,有的時候市場不好了,也會這么想。
從二十年的視角去看,就會發現,大多數波動都只是過眼煙云,反而是很多對波動過于敏感而頻繁改變戰略,最終導致企業路徑不明,初心不見,反而陷入根本性的困境。
這一點,以豐田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做的很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家企業戰略多變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戰略自信,很多新企業會因此而不斷猶疑搖擺;一是缺乏戰略彼岸,沒有終極追求,合資企業比較容易陷入這種狀態。
吉利汽車,從李書福董事長,到安聰慧,再到整個管理層,在反復審視了吉利當前的戰略之后,認定吉利的戰略主體上符合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符合當下及未來用戶對汽車和出行產品的使用期待,也符合吉利汽車成為全球頂級出行企業,為最多用戶提供精彩出行產品的汽車企業的創始初心。
所以,吉利不會因為這一次原因錯綜復雜,時間長度不明的市場頹勢而改變自己的發展戰略。在外化層面上說,大家將繼續看到吉利不斷推出越來越精彩的產品,這不僅包括多樣化、滿足各類人群的汽車產品,還包括代表未來出行新四化發展的科技產品,包括越來越無死角覆蓋的出行服務,以及飛行汽車等創新出行產品。
吉利會按照既定的戰略,按照最合理的時間表,扎實推進這些產品的問世。安聰慧說,很多人問他,吉利作為一家走在追趕者道路上的大型汽車企業,他的態度是什么。
安聰慧認為,雖然吉利沒有系統和鮮明的說過這個問題,但是吉利作為一家汽車企業的態度從來不是簡單的追趕,超越,成為世界前十,成為世界第一……這些只是后發的中國企業必然要走的路,也是正確的企業戰略伴生的結果。吉利的態度,就是要在全球范圍內,成為為最多人提供最好的出行享受的公司。任何市場環境下,吉利的戰略都必須符合這個企業態度和愿景。
當然,戰略的堅定不代表吉利不需要任何調整。下行的市場往往會暴露出企業很多問題,穩扎穩打,查漏補缺,這個時期最好。安聰慧笑說,市場太好的時候,指出問題,很多人聽不進去。這是人之常情。不好的時候說,往往效果最好。
比如,吉利從2014年三十萬年產銷的規模,發展到2018年150萬的規模,企業的各個層面都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宏觀上判斷不難,但是身在其中未必看的清楚。
比如,很多朋友會提醒安聰慧,吉利的公司治理,人事行政、財務商務等管理,涉及到大公司的根本,對于快速發展的公司,尤其需要重視這些“血管”式部門的動態調整,血管強健,才能讓越來越大的企業供血順暢。
再比如,總有很多人,還是不相信吉利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并局部超越世界領先水平,這種不相信可以理解,對新出現的行業領先企業,外界需要一個認知的過程,我們也需要做更多的傳播溝通工作。但是,這些看法里面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比如很多大企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他們能生存至今,遇到的起落風雨多過我們,積淀也更深,能活下來的企業必然是把這些起落風雨轉化成了公司的體系力,而這也是吉利現在及未來很長時間不變的工作重點,苦練內功,夯實體系力。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安聰慧依然信心十足。他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必然有更好的未來,這是由中國的國家規模和地位決定的。
每一個當初披荊斬棘開創汽車企業的人,在自己的一個創業夢之上都有著一個中國汽車夢;每一個投身汽車產業篳路藍縷、艱難行走至今的汽車人也是如此。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產業、企業和個人的夢想是息息相關的。
每個月看著吉利汽車的銷售報告的時候,安聰慧總是能從數字的變化中,一下子折射到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正在由宏觀經濟的強推動,政策的強推動,向著龍頭企業的強拉動轉變,這說明這個產業正在掙脫襁褓,獨立行走。這不是一時的困難所能掩蓋的。
也正是這種變化,讓中國汽車企業能更清楚的回歸產業本質——更精彩,更代表未來,更有說服力的產品,才是產業和企業強盛的根本。
所以,對于吉利汽車而言,最基本的一個堅持,就是堅持研發投入,從掌握到領先,到創新核心技術,吉利只會追加,不會削減研發投入。這不僅是對吉利一家企業本身必須堅持的內容,更是對整個中國汽車產業鏈的支持。
待到烏云散盡,你會更清楚的看到一個面向未來的、領先核心技術的吉利,更會看到在吉利等企業的支撐下,一個更筋骨強健的中國汽車工業。
來源: autocarweekly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96416
以上內容轉載自 autocarweekly,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