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趙新一
曾經,各路新造車玩家一擁而上,那是基于這樣一種預判:技術發展到這個階段,汽車行業一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但隨著新造車進入退潮期,資本對新造車也愈加謹慎,企業或倒閉或艱難維持,生存,已經是各家公司目前面臨的最大課題。
新勢力造車之中,主打中低價位汽車的零跑曝光量并不算多,2019年1月,零跑旗下首款量產車型零跑S01正式上市,享受2018年國家補貼政策后,指導價為10.99-14.99萬元。國內新造車大都是從SUV做起的,零跑一上手就開始做轎跑,一方面是為了避開SUV刀刀見骨的正面競爭,另一方面,作為后來者的零跑或許有以爆冷的姿態吸引注意力的考慮。
其公司副總裁趙剛在接受36氪專訪時稱,零跑是一家以產品研發為核心的公司,在營銷方面下的功夫不多。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零跑汽車虧損嚴重,但趙剛對36氪否認了這個說法,稱別人在裁員的時候自己還在持續招人、給員工加薪。
和很多新造車公司不同,零跑是從安防跨界到造車的,國內安防領域第二大的大華公司是零跑的原始股東,而零跑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朱江明也是大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此外,副總裁趙剛等多名高管是從華為出來的,因而領跑的核心成員大都有做實業的背景。
這種背景在很多方面影響了公司的發展路線。從生產上來說,零跑走的是相對重資產的路線,其他新造車企業大多找人代工,領跑是自己建工廠,再找長江總裝;從產品上說,零跑輕營銷、重技術,聲量并不是很大。
寒冬已至,新造車退潮,安防跨界造車的零跑現在的生產、經營狀況到底如何,又有哪些應對的策略?
36氪:零跑B輪融資進展得怎么樣,有沒有考慮過拿政府的錢?
趙剛:B輪在談,境外、境內的都在談,接觸的資本也很多,但是零跑不太講這些事,我們主要還是把產品做好。
我們還是比較挑投資方的嘛,因為我們是做實業的,希望把這個公司、這個品牌真正的做下去。
政府那邊我們本身沒有考慮,當然投我們也歡迎,但是我們不刻意做這個事。因為我們不是劃一塊地啊、要政策,我們有工廠了就行了,所以我們公司是比較務實的,建工廠目的就是造車,不是還貸款。
36氪:社會資本對整個新造車行業是個什么態度?
趙剛:也不是說他們什么態度,從去年年中之后,好像社會上突然沒錢了。這個其實真的是資本沒錢了,這也很麻煩,整個行業沒錢了。但銀行還是有錢的,國企有錢。
像蔚來、小鵬是資本在投,我們很有特點,就是國企在投,上海電氣、中車集團這樣的實業集團,因為我們像嘛。
36氪:零跑在資本方面會不會有壓力?
趙剛:壓力肯定有,但是我們不亂花錢,成本控制比較好。現在我們覺得一切都在控制中,我們也不會慌。簡單的說別人都在裁員的時候,我們還在招人,另外我們年中給優秀員工加薪了。我們不是那種快速擴張型的,控制住人數,這樣就比較穩定。
36氪:零跑現在還考慮上市嗎?
趙剛:上市我覺得都不是現在要考慮的事情,現在還是好好地把車子做好、交付好,把用戶服務好,這是我們現在全力要解決的問題。
36氪:無論是國外的特斯拉,還是國內的蔚來、比亞迪,各家電動車企業盈利狀況其實不是很好,您對電動車這個賽道怎么看,會不會大家剛開始對這個賽道的預判有些偏差?
趙剛:做任何產品前期都要投入,作為一個企業,要看自己什么時候能造血,什么時候能養活自己,那我們就算的比較清楚。今年目標是一萬臺,因為產能的原因,可能會減一些,到明年希望依然是能做到三萬五千臺,那么后年我們準備八萬到十萬臺,當年就應該養活自己啦。所以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所以做一個事情就是一定要想清楚,什么時候能造血,你不能老去燒投資人的錢。
像我對成本控制的很嚴,別人說我摳,我就是摳,不該花的錢就不要花,現在就是聚焦產品,把產品做好,不要亂花錢。可能蔚來跟我們思路不一樣,蔚來是一家營銷型的公司,他就把品牌拉起來,燒了很多錢,當然他也是很厲害的,國內哪一個自主品牌四十多萬的車能賣那么多。我們的核心就是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產品的成本控制,還要以用戶為中心。
36氪:就是說現在還是聚焦在產品質量、成本這些方面?
趙剛:對,還有把用戶的服務做好,說起來很簡單,任何一個行業沒有好服務,就踏踏實實做事做起來。華為這么多年的成功,用了也是最糙的這幾句話,以用戶為中心,產品要好,服務要好,價格還要便宜,聽起來很糙。
36氪:你怎么看待零跑自建工廠?
趙剛:我們主要都是實業出身,你看新造車里面誰家有工廠,所以剛開始有些媒體都笑我們,別人都是拎包入住,因為他們都是跟政府去談,建好工廠什么的。
結果零跑是一上來砸個幾十億在這,建個工廠出來,把自己累得跟啥一樣的。但這個事情其實就反映了我們這幫人的一個視角,一個態度,我們就自己花錢去買設備,然后建自己的工廠,可能別人覺得我們更重一些。
像電機和電控,我們自己做,堅持做,這一塊得益于在大華這么多年在電子產品中的積累。
36氪:今年交付了多少呢?
趙剛:我們現在交付在逐步的爬坡,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月下來應該能交到500臺,我們希望能交到500臺。當然產量也在爬坡嘛,尤其像我們這種自己生產的。
36氪:產能那邊會有壓力嗎,就是生產制造那端。
趙剛:逐步在解決,我們認為到8月底就應該能解決了。一個新的產品出來總會有壓力的,而且零跑做這種車,十幾萬的車配的全是豪華的設備,這其實給我們造成了很多工程上的制造的難度。不同的車身材料也導致我們在車輛的制造工藝上有很大的難度,然后我們對他要求又高。
這些導致我們在交付上有一定的延期,所以我們給之前的訂單用戶,每天給他30度電,或者是相應的積分,給他們做補償,直到他們提車。
用戶現在也能理解,剛開始有一些用戶就受不了,交付時間一直在不確定。但現在慢慢地車都開始跑了,全國現在有200多臺車在跑了,杭州比較多,杭州可能現在占100臺,剩下的廣州寧波南京天津深圳這些城市多一些,都慢慢都在往出交。
36氪:T平臺是做了租賃是吧?
趙剛:精品的四座車,這個也不一定是租賃,我們在看,小車有不少,但是真正高品質的小車是沒有的。我們會配備自動泊車、智能駕駛的東西,所以這個T平臺我們在明年開始交付了。
我們的C平臺,SUV年底就上市了,這個車其實對標的是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我們希望價格比較大幅度的低于特斯拉,形成這種競爭,硬核的東西你有的我也有,但要控制成本。然后再晚一個多季度,C平臺的轎車也會上市了。
36氪:您覺得新勢力造車,如果就跳過L3直接去做L4?
趙剛:這個不是說你想跳就跳的,因為他需要周邊的環境支持。L4對5G、高精地圖等方面,都是有很多需求的,并不是說你想跳就跳過去。所以在各個行業里面都是一樣的,他一定要讓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才去干這個事。
問:你覺得現在做會比較早嗎?
趙剛:肯定早了啊,你說5G什么時候能出啊,以中國的速度,也得五年,就算你快點還得四年。
另外其實自動駕駛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法律法規的問題,道路適配的問題。你現在說特斯拉做的蠻好,也不敢放開開啊。但是我們認為整個這個車它的方向跟特斯拉跟我們現在做的一樣,他會越來越像一個智能的電子產品,它會在交通工具本身之上,它疊加很多功能。
36氪:零跑在自動駕駛這塊,資金上投入不是特別大吧?
趙剛:是這樣,現在自動駕駛這些主機廠,除了特斯拉,誰有攝像頭,誰有雷達,然后控制平臺誰是自己做的。因為大華在攝像頭、雷達、圖像識別這些方面有積累,然后我們有中間的策略控制平臺,我們是做芯片級的啊。
36氪:您的意思就是說成本低跟原來有積累有關系。
趙剛:當然了,沒這個東西就要從頭開始做,你重新干個攝像頭試試。所以我們當然我們也不對外說投了很多,其實我們投入很大,我們的錢都花在研發上了去。我們在電機、電控、智能駕駛這些方面投入很大的,無非就是你看你跟誰比,你如果跟蔚來他們去比,因為他都沒有嘛,他當然去買,買的時候更貴。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趙新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renwu/98119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