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開綠燈、民意調查佳,電動汽車市場為何遲遲無法啟動?
近日,科技部、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聯合發文,要求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積極研究針對新能源汽車免除車牌拍賣、搖號、限行等限制措施,并出臺停車費、電價、道路通行費等扶持政策。同時,根據德勒公司今年發布的電動汽車全球調查報告,半數受訪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己是購買或租賃電動汽車的潛在嘗新者,而美國這一數字為12%、歐洲為16%、日本為4%。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熱情,但市場卻是出奇的冷靜。據工信部統計,截止今年7月,2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總保有量僅超過1萬輛,其中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僅超過1千輛。我國電動汽車市場”叫好不叫座”。
節能和環保的理想無法成為電動汽車產業大規模商業化的原因,媒體的宣傳只能暫時提高消費者的關注度,相對于汽油的價格優勢也無法保證使用總成本優勢。與之對應的是,電動汽車在用戶體驗上的負面報道,如充電不便、安全隱患,以及人們對新事物的天然恐懼感,這些因素混雜在一起,戰勝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嘗新沖動。近幾年來,人們已習慣把電動汽車無法大規模推廣的問題歸結于電池技術的限制,但隨著換電模式和增程模式的提出,電池和續航能力已不是困擾電動汽車發展的最大障礙了。電動汽車作為一種商品,關鍵是要得到消費者的主觀認同,即應在”用戶體驗”上多下功夫:一是要在外觀上區別于傳統汽車,打造電動汽車獨特的視覺標示(目前大多數電動汽車在外形上都缺乏新意);二是在內飾、噪音、性能等方面形成與傳統汽車的區別,創造出有別于傳統汽車的獨特駕駛感受;三是要提高安全系數,在安全性方面制定新的標準,讓消費者用得放心;四是必須創造便利的條件,吸引消費者親身體驗。
美國特斯拉(TESLA)公司的Roadster電動跑車,每輛售價10萬美元,但明星、富翁等消費者卻趨之若鶩,新車還沒上市訂單就已排滿。Roadster是委托蓮花公司進行設計的,但特斯拉公司也參與了設計的整個過程,并對跑車的車燈、門鎖、座椅、底盤高度等做了調整,創造出更為獨特的駕駛感受,在車身材質方面,選用了比玻璃纖維更輕、更時髦但價格也更貴的碳纖維材料,這一切努力造就了Roadster的炫目外形和出眾性能,人們均為能擁有一輛Roadster而感到自豪。Roadster同樣面臨充電不便等電動汽車的共性問題,為什么消費者卻能接受?這即是”用戶體驗至上”的明證。
對我國車企而言,首先應從電池的宿命論中抽離出來,嘗試接受換電等新型商業模式;其次應多在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如對于電動汽車的天生優勢:低噪音、起步快、剎車靈等特點,要進一步研究完善。這樣,對擁有更佳的用戶體驗和美好前景的電動汽車,用戶會嘗試接受,至少樂于一試。
對電網企業而言,如希望消費者接受其主推的換電模式,也應從用戶體驗入手。埃森哲公司今年9月完成的”電動汽車全球調查報告”表明:超過半數的消費者仍然傾向于充電而非換電。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換電的安全性心存疑慮,以及不能親身感受換電過程。建議電網企業從體驗環境和體驗系統等兩方面入手,一是修建體驗中心,創造高科技的體驗環境;二是開發易于使用的體驗系統,聯合車企設計生產體驗車,讓用戶親身嘗試電動汽車的換電過程,最終對這種顛覆傳統的商業模式有新的認識并為之向往:每一次換電都是一次愉快的體驗。
(作者:黃俊東,華中電科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動汽車、信息技術相關的研究工作)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黃俊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01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