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工作人員在500千伏臨海變電站進行構架安裝施工。江蘇省連云港市500千伏臨海變電站一期工程建設規模為1臺1000兆伏安主變壓器,是連接田灣核電站與徐州電網的樞紐變電站,2012年6月底建成投運后,可以有效滿足連云港市北部地區及贛榆縣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編者按:隨著”十二五”電網投資逐步啟動,2012年電網建設將繼續圍繞”新舊”兩個主要方面,即一方面是電網建設和包括特高壓在內的智能電網的推進,另一方面是以農村為主的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其中,智能電網可以高效、優化配置我國的電力資源,是解決”電荒”的重要手段,且已處于試點規劃和標準制定的末期,因此將在2012年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同時,為期三年的新一輪農網升級改造也將在2012年進入關鍵時期。
其中,電網投資將逐漸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特點,即特高壓投資與110千伏以下的農村電網和城市配網投資”兩頭大”。主網經過近幾年的大規模建設,投入將趨緩。此外,電網企業在”走出去”加強國際合作、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推進智能變電站建設、解決新能源并網等方面也將結出新成果。
”電力天路” 成藏區發展新引擎
2011年12月9日,連接青海和西藏的一條能源大動脈————青藏電網聯網工程建成試運行。據西北電網公司近日發布的信息顯示,隨著青藏聯網工程建成和投運,目前西北電網以日最大輸送功率10萬千瓦向西藏送電。2011年冬藏中電網預計最大負荷可達54萬千瓦,西藏集中用電區將不會缺電。
”青藏聯網工程是青藏兩省區群眾的‘光明線’、‘幸福線’,更多西藏群眾將用上電、用好電,為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插上翅膀。”西藏電力公司董事長劉克儉說。
可以預見的是,從2012年開始,青藏聯網工程不僅將改寫西藏”電荒”的歷史,還將成為”藏電外送”的重要通道。西藏水電建設達到一定程度后,青藏聯網工程可將夏季豐水期的富余水電輸送至青海電網,使西藏地區的水電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亦將支撐青海柴達木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快速發展。據估算,西藏電網通過這條線路可以完全滿足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需求,不會再出現為保民生而對工業拉閘限電的尷尬局面。
近幾年,西藏抓住礦產業、藏藥業、民族手工業、特色旅游業、特色農牧業和綠色食(飲)品業六個特色產業,著力打造了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品牌。隨著青藏聯網工程的正式投運,西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將揭開全區跨越式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
特高壓項目 將加快推進
近日,國家電網公司1000千伏晉東南——荊門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擴建工程正式投運。至此,該線路成為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水平最高的輸變電工程,輸電能力超過500萬千瓦,創造了世界單回交流輸電容量的最高記錄。
根據國家電網此前的統一部署,2011年完成淮南(皖南)——上海、錫盟——南京、淮南(南京)——上海、蒙西——長沙、靖邊——連云港等五項特高壓交流工程,以及溪洛渡——浙西、哈密——河南等兩項特高壓直流工程的核準工作。但實際進展低于預期。據了解,截至2011年12月15日,交流特高壓僅有錫盟——南京、淮南——上海被核準。
隨著國家對煤炭產量進行控制、煤炭對運輸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及日本福島核事故對我國核電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國東中部地區缺煤、缺電現象將長期存在。因此,支持特高壓輸電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充分發揮電網在配置能源資源中的作用無疑是緩解”電荒”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消息透露,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已取得國家發改委路條;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線路可以在2012年一季度開始招標;寧東——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獲得國家能源局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復……這些均表明2012年的特高壓項目建設將提速。
農網改造升級 進入攻堅階段
日前,國家電網召開的農網工程階段總結暨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透露,國家下達的農網改造升級2010年計劃即將完成,2011年計劃已經啟動。同時,近期國家將安排2012年計劃。
據了解,國家電網計劃投資488.4億元用于2010年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截至2011年12月20日,已完成投資478.7億元。江西、吉林、寧夏等12家省電力公司完成了2010年投資計劃。農村”低電壓”治理提速,1446.7萬戶低電壓問題得到綜合治理;農網供電可靠性、綜合供電電壓合格率分別提高0.029個和0.211個百分點。
按照此前國家發改委的部署,這一輪農網改造升級為期三年,到2012年結束。屆時,沒有改造過的農村電網基本改造到位,解決農村電網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農村居民生活用電得到較好保障,農業生產設施用電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以省為單位實現城鄉各類用電同價目標;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節能環保、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新型農村電網。因此,2012年的農網改造升級任務將異常繁重。
目前,國家電網要求各單位認真謀劃2012年工作。一些進展較快的地方已開始布局2012年的農網改造升級。如2012年山西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可研報告順利通過審查,計劃投資17.5億元;江西2012年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審工作已全部完成,擬投20億元;2012年新疆將重點攻堅示范工程……綜合各方消息,2012年的農網改造升級將進入全面攻堅階段。
夏峰冬峰 壓力更甚
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階段,經濟結構調整還需要一個過程。預計明后兩年,我國電力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年均增速8.5%左右。有數據預計,2012年的用電形勢將更加緊張,夏季用電高峰期的缺口可能達5000萬千瓦。
國家電網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國家電網經營區域統調最大負荷預計達6.35億千瓦,新增裝機6000萬千瓦,同比下降25%。預計國家電網經營區域電力供需形勢更加嚴峻,最大電力缺口4900萬千瓦左右;其中華北、華東、華中電網最大電力缺口分別達到1000、2500和1400萬千瓦。省級電網中,京津唐、河北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河南、江西、重慶等11個電網電力供需形勢緊張。其中江蘇、浙江電網電力缺口分別達1340萬、930萬千瓦,占最大負荷的17%左右。
南方電網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南方電網電力供需形勢暨西電東送座談會上也透露,綜合考慮明年汛前來水偏枯和裝機不足等因素,預計明年全網將出現全年持續性缺電,最大電力缺口800萬千瓦——1400萬千瓦,其中3月——5月最困難,平均電力缺口在1300萬千瓦左右。其中,廣東的電力缺口為全網最大。
在這種情況下,電網企業保電壓力將十分艱巨。對此,電網企業將圍繞設備采購、安裝、調試、驗收等各個環節,嚴格質量控制,確保工程按期竣工。同時,科學合理安排電網運行方式,強化輸變電設備安全評估和運行維護,認真落實防汛、防臺風、防雷等防災措施,并積極組織開展自查和專項督查,提前消除事故隱患。
[page]電網企業 ”走出去”加快
據報道,目前英國全國電網正與國家電網洽商,出售旗下4個天然氣網,每個氣網預計10億——20億英鎊出售。消息同時稱,國家電網入股英國全國電網約10% 權益,作價22億英鎊,預計交易最快將于2012年1月完成。屆時,國家電網或成為英國全國電網一大股東,涉及發行新股,預計作價為216.6億人民幣。據了解,英國全國電網公司擁有英國多個地區天然氣網及全國高壓氣網。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對國家電網而言,進行海外投資的效益未必比國內差,這也是國家電網‘走出去’的重要步伐。就涉及的金額來看,與我國每年數千億的電網投資相比,并不是很大的金額。”
2007年,國家電網與菲律賓蒙特羅電網資源公司、卡拉卡高電公司共同成立菲律賓國家電網公司,其中國家電網占40%股權,為單一最大股東;2009年,國家電網正式接管運營菲律賓國家輸電網;2010年,國家電網以9.89億美元收購并接管運營巴西7家輸電特許權公司……隨著特高壓技術的創新突破及對菲律賓電網和巴西輸電公司的成功收購,國家電網在國際上聲名鵲起,走向國際化的條件日益成熟。可以預計的是,與此前相比,2012年國家電網”走出去”將更加重視后續效應,包括技術、產品輸出以及運營能力的輸出。
此外,南方電網也將發揮作為大湄公河次區域電力合作中方執行單位的作用,利用南方電網獨特地緣、區位優勢,統籌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同時,拓展南方電網發展空間。
智能變電站建設 進一步展開
2011年12月24日,安徽電網首座220千伏智能化變電站————濱江變電站在銅陵建成投運;12月24日,浙江省首座國家電網220千伏試點智能化變電站————杭州云會變電所順利通電投入運行;12月23日,河北南網首座新建220千伏智能變電站順利投運;12月20日上午,四川省第一座220千伏智能變電站在綿陽投入使用……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多個地區建設了智能變電站,初步顯示出節約資源、綠色環保、設備智能、技術先進等特點,起到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從北川110千伏智能變電站到220千伏西涇智能變電站,從500千伏蘭溪變電站到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的智能變電站————750千伏延安變電站,再到國內首座以”鏡像”方式布局的500千伏智能變電站————500千伏常熟南變電站投運,我國智能變電站試點工程不斷取得新進展。據了解,這些變電站采用部分相同智能技術的同時,還根據電壓等級和工程類型不同,增加了一些對應的智能化功能,這將為我國智能變電站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智能變電站可以在技術和功能上更好地滿足電網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的要求,優化電網網架架構,大幅提高輸配電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目前國家電網已將智能變電站作為推廣工作之一。
因此隨著相關標準制定工作的完成,以及相關技術、設備的成熟、完善,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大量智能變電站項目已陸續開始招標,數量和設備范圍將逐步擴大。可以預見的是,2012年智能變電站建設將進一步展開。
環渤海電動汽車 充換電網提速
近期建成投運蘇滬杭城際互聯首期工程,標志著實現電動乘用車用戶在蘇滬杭地區跨省際自由行駛。原本受續航里程限制的電動汽車已可自由穿行于上海、蘇州、杭州之間,真正實現了跨省跨城際互通,該工程屬于長三角充換電服務網絡的一部分。
據了解,結合我國電動汽車充換電需求分布特征,國家電網將在環渤海和長三角兩個區域建設跨城際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與長三角地區相比,環渤海地區覆蓋了我國的兩大直轄市北京和天津。因此,業界人士透露,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國家電網在環渤海地區建設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比較謹慎。
隨著蘇滬杭城際互聯首期工程投運,以及此前的建成投運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浙江示范工程(支持電動汽車在杭州及金華間跨城際行駛),國家電網積累了經驗,創新標準體系和運營模式,突破關鍵設備研制和技術,對建設環渤海充換電服務網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事實上,環渤海相關地區已開始規劃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如”十二五”期間,遼寧省電力公司將全面打造成覆蓋遼寧”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和以沈陽為中心的經濟發達城市,以及省內主要高速公路的電動汽車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天津地區城際互聯網絡建設將以京津城際互聯為起點,形成覆蓋環渤海經濟區域內天津——北京、天津——唐山、天津——保定和天津——濟南的城際互聯網絡。
除長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外,其他省市也在加快建設電動汽車充換電設備、網絡的步伐,濟南等一些城市都明確表示,將在”十二五”期間初步建成服務半徑不大于5公里的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因此,可以預見的是,2012年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建設將進一步鋪開。
[page]農網智能化由 ”點”向”面”鋪開
2011年,國家電網首批農網智能化試點工程通過驗收。在此基礎上,國家電網再建山東高密和蓬萊、安徽肥西、河南滎陽和孟津、遼寧沈北新區等6個試點,大力拓寬農網智能化覆蓋面。目前,這些農網智能化項目正穩步實施,有的已初顯成效。如沈北新區農網已具有變電站采用GIS組合電器、應用ACCC碳纖維復合芯導線、實現遠程集中抄表、開展帶電作業、應用非晶合金變壓器、引入地理信息系統等農網智能化優勢。預計這些項目將于2012年年底建成。
農網智能化是農網改造與智能電網相結合的典型范例。一方面,它將智能電網具備的高速、雙向、實時、集成的先進技術和規范的管理理念融入農網改造,極大的推動了農村電網的智能化程度;另一方面,通過農網改造與智能電網相結合,可以將智能電網的先進技術引入農村電網改造,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合理等原則,滿足農村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此前,作為首批試點的浙江鄞州、天津靜海、陜西蒲城,分別代表沿海發達地區、大中城市周邊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實施農網配電自動化、農網智能配電臺區、農村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和農網營配調管理模式優化等綜合項目。
據了解,國家電網將通過這些試點項目拓寬智能配電臺區、農網配電自動化等關鍵技術的覆蓋面,結合國家電網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加強重點技術、設備和管理模式研究,突出抓好縣域電力通信網建設,逐步建立農網智能化系列標準。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農網智能化項目由”點”向”面”推進,不僅將提高農村電網的運行水平、保障農民生活的用電需求,也將與當地產業相結合,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西北電力 ”糧倉”作用顯現
2011年12月22——23日,國家電網在北京組織召開哈密——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預)初步設計評審會,全面細致地評審了該工程換流站和線路的設計技術方案。這是世界首個±800千伏、輸送容量800萬千瓦級的直流輸電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河南輸電370億千瓦時,相當于運送煤炭1800萬噸。
國家電網副總經理鄭寶森指出,建設哈密——鄭州直流輸電工程,將新疆哈密地區煤電、風電資源送往河南負荷中心地區,將西部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對于維護新疆民族地區長治久安、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西北是目前我國能源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其中煤炭遠景儲量約占全國一半,風能資源約占全國陸上可開發量的1/3,電力開發的潛力巨大。”十二五”期間,西北電網作為華北、華中、華東特高壓電網的送端,將把西北地區的大型煤電、水電、風電基地與我國中東部電力負荷中心”對接”。
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西北電網完成跨區交易電量4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0%,完成跨省交易電量72億千瓦時,同比增38%,雙雙創出歷史新高,西北電力”糧倉”作用已經初顯。
2012年,西北將在保障區域內五省(區)電力供應和青藏直流交易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滿足西北區域外華中、華北(山東)、華東的購電需求,深化新能源接納交易,實施甘肅風電、火電與青海水電的互濟交易,推進海西光伏入藏電能交易。預計2012年,西北五省跨區跨省交易電量將達588億千瓦時,其中,送華中、華北和西藏電量420億千瓦時,跨省交易電量達160億千瓦時。
進一步破解 新能源并網難
2011年12月25日,由國家電網自主設計建造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建成投產,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智能輸電于一體的新能源綜合利用平臺,工程一期建成風電10萬千瓦、光伏發電4萬千瓦、儲能2萬千瓦,配套建設風光儲聯合控制中心及一座220千伏智能變電站。國家電網稱,該項目通過風光互補、儲能調節、智能調度,實現了新能源發電的穩定、可控,可有效破解新能源并網的技術難題。
近年來,我國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其并網問題也逐漸凸顯,如2011年出現的酒泉、瓜州、河北張家口等地風機脫網事故。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司司長趙玉海表示,將把這個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發展成為我國試驗各種新能源并網技術的基地,借以推動光伏、儲能電池等新能源技術發展。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將新能源并網技術研究上升到國家層面。12月21日,被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課題在甘肅啟動。據悉,該課題將以酒泉千萬千瓦風電、百萬千瓦光電基地為控制目標,重點研究大規模風光電集群的安全穩定控制策略,建設酒泉風電場、光伏電站集群控制系統,全面提高大規模風光電集群響應大電網調度的能力,緩解大規模集中開發可再生能源與電網協調的矛盾。
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的帶動下,在相關部門、企業的努力下,2012年新能源并網問題將得到進一步解決,相應的行業標準體系或將形成。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中國能源報
作者:綜合報道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42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