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各方的信息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將出現先電池、后整車的扶持模式。
2011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主管部門及專家們紛紛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發展開炮。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表示,產業發展規劃的技術原則,應以電池為依據,規劃電動汽車發展,以不用油、零排放為最終目標。在業內看來,電池不發展,僅追求電動汽車的規模是舍本取末。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趙波則直指中國電控、電池、電機技術未完全過關,在滿足新能源汽車大規模商用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電池是以電動汽車為首的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如果不能搶占電池技術或電池市場,在新能源汽車大戰中毫無勝算。就目前全球格局分析,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戰,日系車企明確占據上風。這源于其早早在電池技術上進行布局。日本豐田汽車旗下的電池工廠,是全球最大的混合動力電池供應商。
習慣于鉆空子,討政策扶持的中國汽車業如何才能突圍?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 收購。在豐田汽車的電池工廠周圍,有一家由中國科力遠公司收購的電池公司。但科力遠無意且不能將工廠遷至中國,因為電池需要高精度作業,中國的技術能力和中國工人的操作水平均無法滿足要求。如此一來,盡管收購了,中國仍無法成為全球重要的電池生產基地,仍得依靠日本。
第二, 提高自身競爭力,不再夢想走捷徑、打擦邊球。中國有多家自稱實力較大的電池生產商,但其技術確實無法恭維。更有甚者,借助于電池等項目,在各地大舉開展圈地運動。如何限制這些假、大、空現象?成為中國發展電池產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有專家建議,應該加大對電池產業的規范和引導,加快建設標準體系和檢測評估體系。
但這些建議太溫柔。如想將這些”投機份子”驅逐出局,必須出狠招。通過引導購買電池的整車企業,來影響市場,并進而整頓中國車用電池市場的秩序。比如,如果整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因為電池原因,而出現某些問題時,整車企業將無法享受到新能源汽車的補貼,購買這些新能源整車的消費者們也無法享受補貼(或者,補貼得由整車企業掏腰包)。
與主管部門相比,這些整車企業更專業,更具備了解電池技術優劣的能力。一旦他們不大規模甚至完全不采購鉆空子企業的電池,中國電池市場或將真正出現專心研發技術的良好局面。
其實,新能源扶持政策的變化是中國汽車轉型的必然選擇。中國正從注重整車銷量排名,到注重核心零部件競爭力。預計,未來的產業政策中,將有更多針對零部件研發的扶持政策。
( 編輯/董海榮 )
來源:汽車網
作者:吳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43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