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聊到車車碰撞測試,大家都會很興奮,因為這是兩輛車的正面對決,是最直觀也最貼近現實環境的終極考驗。
而要說車車碰撞最經典的案例,自然少不了 IIHS 在成立 50 周年之際舉行的那場世紀對撞。彼時,雪佛蘭旗下 1959 款雪佛蘭 Bel Air 和 2009 款 Chevrolet Mlibu 完成了跨時代 PK。
結果當然不出所料,在與 Chevrolet Mlibu 正面偏置碰撞中(64km/h),身長約 5 米,軸距超 2.9 米的雪佛蘭 Bel Air 慘敗而歸——A 柱幾乎看不到蹤影、駕駛艙發生嚴重變形、假人的肢體被嚴重擠壓。更可氣的是,Chevrolet Mlibu 車內假人保護良好,且依然留有足夠的逃生空間,可是把老大哥懟得毫無顏面。
圖注:Bel Air 是雪佛蘭乃至美國車經典代表之一。
在「世紀碰撞」往后的一些年中,也時有出現車車碰撞測試,比如 2015 年廣本奧德賽對撞東本思鉑睿、2016 年奇瑞艾瑞澤 5 對撞大眾新桑塔納、2018 年 smrt 對撞奔馳 C 級等,大都引起了不小轟動。
不過與「跨時代 PK」結果不同,除了諸如 smrt 對撞奔馳 C 級這種越級碰撞外,大都很難分出絕對高低。這并不是車企使了什么貓膩,而是整個大環境如此——大家都從亞古獸究極進化成戰斗暴龍獸了。
如果您有關注過 E-NCAP、C-NCAP、IIHS 等機構的測試結果,會發現現代汽車在 100%正面碰撞、40%偏置碰撞、側面碰撞上的平均成績已經趨向優秀。
我們拿 C-NCAP 來說,2018 年和 2019 年這三項指標平均值均過了 80%優秀線,而且表現是越來越好。E-NCAP 和 IIHS 雖然沒有類似的統計結果,但從公布的測試結果看,趨勢也大體一致。
在我們習慣認知中,車車相撞就好比打拳擊,自己傷了可以接受,主要是把對手撂倒在地,但其實「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模式并不合理。
為什么會這么說?
因為在現代汽車安全理念中,有一個「汽車碰撞相容性」的說法。
汽車相容性指的是汽車在碰撞中保護自己的乘員,同時也保護對方車輛乘員的能力。在碰撞中,只有當兩輛車乘員的傷亡率和死亡人數很低的時候,才能說明兩輛車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這聽起來好像勝得不夠過癮,但汽車碰撞就好比用木劍比武一樣,意在取勝而不是殺敵。說白了,就是要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同時,也不要傷了其他人。這才是最高級的碰撞安全保護技術。
想想看,在發生碰撞時,較堅固和較厚實的轎車、SUV 或貨車摧毀較薄弱和輕巧的小轎車,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所以可以預見,在現代汽車碰撞成績趨同的情況下,碰撞相容性將成為下一個重要熱點討論內容。
以上我們是從概念角度出發,落到實際評價上時,汽車相容性的評價可謂是一個很復雜的工程。因為在真正的交通事故中,碰撞形勢是我們無法預料的。除了有兩車直接碰撞時對乘員的傷害外,還會產生碰撞后的二次事故,比如撞護欄、撞行人以及多輛車連環撞擊等。
很遺憾的是,現在的碰撞相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體型差異較大的汽車上(卡車或者皮卡)。比如北美地區很早就要求卡車尾部和側面安裝防鉆入裝置,一旦發生碰撞,可以防止小轎車鉆入。
國內汽車相容性研究起步較晚,GB11567.2-2001《汽車和掛車后下部防護要求》中,也只是針對 N2\N3\O3\O4 類商用車輛,而且測試速度僅為 32km/h,這種車速也就是市內龜速行駛而已,很難起到很大作用。
圖注:N2 類車輛:整備質量超過 3500kg,不超過 12000kg 的載貨車。N3 類車輛:整備質量超過 12000kg 的載貨車。O3 類車輛:整備質量超過 3500kg,不超過 10000kg 的掛車。O4 類車輛:整備質量超過 10000kg 的掛車。
讓人為難的是,現在車車碰撞測試還只是作為吸引大家的「娛樂項目」而存在,并沒有列入常規測試中。加之傳統的壁障撞擊很難模仿對撞車輛的真實情況,這導致碰撞相容性評價變得異常困難。
不過在有限的車車碰撞中,我們依然能發現一些有趣的點。比如汽車的質量與碰撞傷害有著一定的反比關系、座椅設計的高低很大程度決定了乘員的受傷害程度(比如有沒有防下潛、靠背角度是否發生變化等)、重心相差較大的車輛相撞時雙方受傷害的幾率更大,等等。
圖注:舉例來說,SUV 的底梁高度均值在 390mm 左右,而緊湊型轎車的僅為 180mm 左右。SUV 和轎車發生正面碰撞時,會導致車輛前部承載沖擊能量的結構相互錯開,未能使用到最佳的傳力通道。
在這一系列信息中,有一個信息值得我們再細講一番。
在車車碰撞中,車輛前部的剛度(K)、質量(m)、碰撞時的速度(V)和碰撞時的最大動態變形量(X)間存在如下近似關系:
K=(mV2)/(X2)
從這個公式中我們能看出,在碰撞速度一定時,車輛前部結構的變形量與其剛度成反比關系。因而對于質量較小的車輛應增加前部剛度,質量較大的車輛應適當降低前部剛度。
這聽起來可能讓有些朋友不能理解,難道汽車前部剛度弱還有理了?但從道理來說,確實如此。在保證傳統的整車碰撞成績優秀情況下,確實在合理范圍內降低前部剛度是更加合理的。
同樣的,對于質量較輕的車輛來說,適當增加前部剛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我們可以看看日系車就是如此,不少日系品牌就對前部剛度十分重視。
比如開頭聊到的廣本奧德賽對撞東本思鉑睿,當時本田就重點提到了 ACE 承載式車身的前部設計。
按本田的說法,該結構可以有效應對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車輛碰撞情況。比如可以確保大小級別不同的車輛發生碰撞時,雙方車輛都能吸收相應的能量,降低對小型車的過度攻擊,確保雙方乘員的安全。
真正的高手,是最大限度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盡可能降低對方的傷害。汽車安全真要強大起來,絕對不是各個武裝成裝甲車才是成功。其實想想看,當下潰縮吸能結構會流行,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碰撞相容性思維推動而來。
所以,未來在汽車碰撞測試成績趨同的情況下,會不會開始流行起車車碰撞,或碰撞相容性考核呢?
來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04658
以上內容轉載自geekcar,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