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首席執行官孫正義宣布,與中國車企比亞迪達成了合作協議,將從5月起每月向日本供應3億個口罩。
孫正義在Twitter上表示,軟銀將與日本政府的“口罩小組”合作,優先為醫護人員提供兩種不同的口罩,以解決疫情爆發造成的物資短缺問題。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之一,比亞迪在疫情期間又獲得一個新的身份——全球最大量產口罩工廠。如今,比亞迪口罩產線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日產能分別實現了500萬只。
而隨著疫情持續蔓延,多國正借鑒中國企業轉產醫療物資的經驗,協調其制造企業轉型生產呼吸機等緊缺設備。
在此次疫情中,呼吸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冠病毒會損壞肺部功能,在肺部產生大量黏液,從而阻礙氧氣的吸收,降低血氧飽和濃度,進一步傷害身體。而呼吸機的作用就是通過體外輸送氧氣,保證血液中的氧氣含量,維護重癥患者的生命活動需求,為更多的臨床治療手段爭取時間。
換言之對于重癥患者而言,呼吸機已經成為新冠患者救治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設備。
本月初,CNN報道稱,紐約州長安德魯·科莫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當地的重癥患者所急需的呼吸機庫存將在6天內消耗殆盡。
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散,呼吸機缺口極大。據美國重癥醫學會估計,美國呼吸機的缺口或將達到76萬臺,再加上意、西、英、德等國家,未來呼吸機缺口將高達上百萬臺。
但是不同于口罩等常見的防疫用品,呼吸機作為一種價格昂貴、生產周期長、供應鏈復雜,通常被視為重癥監護室裝備,因而產能和產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據悉,通常生產一臺呼吸機可能要花費多達40天的時間,組裝也需要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此外,一臺呼吸機由各種各樣的零部件構成,而零部件供應商遍布全世界,這意味著在疫情下短期增產并非易事。
英國是首個倡導車企轉產呼吸機的國家。
3月中旬,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向包括福特、本田、勞斯萊斯和挖掘機制造商JCB等企業發表演講,討論他們的生產線是否可以用于轉產包括呼吸機在內的醫療設備。此前英國衛生部透露,在最糟糕的情況下,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將額外需要20000臺呼吸機,而該體系只有約5000名成人呼吸機和900名兒童呼吸機。
而當下,沃克斯豪爾、本田和豐田已經展開呼吸機等相關設備的制造準備工作。
意大利是此次疫情大流行的中心,該國政府已著手大幅增加ICU病床的數量,其中許多病床將需要呼吸機來維持病人的呼吸功能。
FCA、法拉利以及和零部件制造商馬瑞利正在與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醫療器材制造商Siare Engineering進行合作,以制造呼吸機零部件,并可能為呼吸機的組裝提供幫助。在疫情令醫療系統陷入困境后,意大利已要求Siare將呼吸機的月產量從160臺提升至500臺。
據路透社透露,面對德國日益嚴重的疫情,德國車企大眾也正與世界各地的其他制造商一起探索使用3D打印技術來制造呼吸機。大眾已經組建了一個特別工作組,研究如何利用3D打印來幫助制造呼吸機和其他醫療設備。值得提出的是,大眾擁有超過125臺工業3D打印機。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也上演著類似的劇本。美國已啟動《國防生產法》,批準福特、通用汽車和特斯拉等汽車企業制造呼吸機。
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通用汽車正在與呼吸機制造商Ventec Life Systems合作,準備安排1000名工人在其位于印第安納州的零部件工廠生產呼吸機,預計月產能為1萬臺。據稱,這兩家公司并不會對通用汽車現有的產線進行改造,而是利用多余的工廠空間來搭建呼吸機產線,而且主要的技術仍然由Ventec提供。通用汽車稱4月下旬將交付6000臺。
參與呼吸機制造的還有福特。福特與GE醫療集團和3M合作,生產急需的呼吸機等醫療設備和用品,為醫護、急救人員和患者服務。按照此前的規劃,福特汽車將在今年4月底之前生產1500臺呼吸機,在5月底前生產1.2萬臺,在7月4日前生產5萬臺。此外,UAW的工人將以自愿的形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工人將進行三班倒作業。
上周,特斯拉在YouTube發布了一段時長約4分鐘的小視頻,展示特斯拉牌呼吸機。該呼吸機最大的特點在于,僅使用手中現有的零部件便能夠完成呼吸機原型機的制造。就像特斯拉工程副總裁Lars Moravy所介紹的那樣,特斯拉可以在不侵占醫療設備資源的前提下為醫療機構提供幫助。
除了這臺原型機之外,馬斯克還在推特上表示,特斯拉計劃重新啟動紐約州的布法羅工廠,與愛爾蘭呼吸機制造商美敦力合作生產呼吸機。
實際上,車企“戰時”轉產動員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在歷史上,美國汽車制造商也曾幫助政府生產急需的設備。二戰時期,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其他汽車制造商改造汽車工廠,制造坦克、飛機和其他軍事裝備和武器,底特律從而獲得“民主軍火庫”這一綽號。
雖然一眾車企正信心滿滿地加入呼吸機轉產大戰,但是仍然有專家和媒體對此持悲觀態度。此前,德國機械生產協會醫學技術負責人Niklas Kuczaty就稱,在短短的幾個月內,生產如呼吸機一樣的復雜的醫療產品是不現實的。除了上文提及的生產技術門檻,車企生產呼吸機還面臨其他挑戰,如迅速完成審核流程,獲得生產資質。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車企轉產呼吸機不靠譜?顯然不是。車企有足夠的實力轉產世界上大多數的工業品,但是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轉產,還是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比如以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加入到相關產業中,或者與醫療設備生產商進行合作。畢竟疫情當前,時間不等人。
來源:億歐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13890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