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男,圖片來自“特定授權”
多次延期后,大眾首批ID.3終于在9月初抵達英國格里姆斯比港,預計下月開始交付。從原計劃的6月到如今的10月,ID.3的交付時間一延再延,核心在于其一直在與大量軟件問題作斗爭。
以大眾為代表,一批傳統車企開始試圖“變軟”。但即便背靠著集團強大財力,其變革之路也并不順遂。
“傳統汽車工業沉睡太久了,”面對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到來,前奧迪首席技術官Peter Mertens在《There will be blood, we all did sleep》(接下來會很血腥,因為我們都在沉睡 )中給出警告,“(車企)要用真正懂軟件的人換掉高層,不然就可能關門大吉。”
對此,鎂佳科技CEO莊莉則持有不同觀點:接下來不會很血腥,只要我們思想開明。先后涉足計算機和汽車領域,莊莉對傳統汽車工業變革發展有自己的看法:“在新技術新業態沖擊下,反應遲緩的巨頭可能會消亡,但把握機遇完成轉型的傳統車企將進入下一輪角逐。‘殺手級’技術或應用,是其脫穎而出的關鍵?!?/p>
在汽車這一傳統行業中,軟件將“掀起”怎樣的水花?傳統車企是否會被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所取代?面對如此境遇,中外車企分別做出了怎樣的應對措施?未來,他們該如何“自救”?
在8月底舉行的汽車電子與軟件技術論壇(SAE-AWC 2020)上,莊莉與Peter Mertens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觀點交鋒。
軟件"入侵"汽車
與燃油車相比,電動車的確更適合軟件開發,但“軟件定義汽車”時代并不是電動化所致。
莊莉:“軟件定義汽車”是由其他技術驅動導致的,其將會是控制力和計算能力集中的結果,只不過恰好和電動車的出現時間耦合在一起。得益于強有力的SOC或微處理器,汽車中央電腦、主控制器、區域控制器的功能和特性都得以增加,很多功能可以通過軟件實現,而不必借助MCU等硬件。未來,人們會更關注軟件定義的硬件商。
我們之所以感覺新的電動車上有新的軟件體驗,是因為這些車本來就是新車型,燃油汽車的軟件能力還可以做得更好。
Peter Mertens:相比“硬件拼接”式的傳統開發模式,電動車軟件架構開發的通用性確實更高:不必考慮如何將大小不同的元件和組裝件塞到車體中,其不斷進化的研發模式更符合未來趨勢。但“軟件定義汽車”時代的到來與汽車電動化(動力總成)關系不大,這是由客戶需求決定的,人們希望能在汽車上使用智能手機功能。內燃機汽車還會存在很多年,我們依舊會給這些用戶提供服務。
計算機行業中的一些經驗能讓汽車行業開發者少走彎路,但并不是每一條都適合。
莊莉:計算機行業和汽車行業有很多相似性。借鑒IT行業中一些經過驗證的經驗,能夠幫助汽車軟件開發者們更好地進行研發。
第一,以太網架構、分配式系統、以及在網絡拓普中做通訊等都很相似。第二,計算機在AI技術方面的應用也可以幫助汽車行業發展,比如DMS汽車司機識別系統、面部識別系統、語言對話系統、自動駕駛技術等。第三是借鑒計算機測試經驗,除質量控制環節外,汽車軟件開發測試流程可以更加自動化。第四是借鑒數據驅動的產品設計,以數據中心對大基數AB測試數據結果為基礎,進行符合市場需求的決策。
Peter Mertens:傳統開發方式不再適合當下時代,企業需要主動擁抱開源技術,在構思和打樣階段就將深度學習框架引入其中,更好地釋放軟件在工業流程中的能力——即“數字孿生”概念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體現。
我不太看好車聯網實現的未來,汽車行業對工況要求嚴苛,ECU必須要長期保持穩定,IT行業中的一些東西并不適合汽車行業。但把以太網看作“骨干”是可以的,汽車行業沒有所謂的非黑即白,應該是兩者并存的格局。
危機已來
百年汽車業發展至今,老巨頭的衰亡已經慢慢顯現,軟件技術的“入侵”則加速了這一過程。
莊莉:如同智能手機時代的引領者是蘋果,好的產品不一定每個地方都是完美的,“殺手級”技術或應用,是其脫穎而出的關鍵。與智能手機相比,汽車行業歷史更加悠久,且更復雜。此前手機行業中的巨頭都消失了,但汽車行業中仍會有把握機遇完成轉型的傳統車企留存。
Peter Mertens:傳統巨頭的衰亡已經開始。金融危機期間,如通用、克萊斯勒等大企業需要政府津貼才能活下去。如果企業在這個資本密集型行業中運行得不好,就會很快倒下。各種顛覆性技術不斷帶來新的競爭對手。未來的量產車市場會出現更多整合事件,有公司會消失,有的可能只會剩下一個品牌。這需要各國政府采取支持措施,補貼推動新技術快速應用,以保護汽車行業。
從企業自身角度而言,車企需要學習iPhone打造內容開源系統的舉措:將汽車變革為生態系統,以便在其中進行OTA軟件更新,包括電器架構、服務、網絡連接性等。傳統車企的組織架構不能支撐其立刻變革,可以先將組織分為(新舊)兩種類型,逐步打造下一代汽車。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正試圖以軟件優勢實現彎道超車,但特斯拉模式并不是唯一模式,傳統車企依舊有機會。
莊莉:特斯拉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不斷創新的軟件架構是其與友商最大差異之處。其在軟件開發、網絡拓撲結構、電氣化方面具有后發優勢,與此同時,它還擁有不同專業背景人才。大家越來越認識到,特斯拉的現狀并不是車企單純投入資金和人力就能達到的,這種不斷創新的潛力也賦予了特斯拉超高估值。
但在行業內,特斯拉模式并不是唯一模式。如果說特斯拉是一種變革的話,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可能是進化。有人說特斯拉是汽車行業的蘋果,那之后這個行業會不會出現如Android一般新的操作系統,和其他車商共享?我相信會有,但是誰扮演并不清楚。
Peter Mertens:我不會將特斯拉和蘋果對比,他本身沒有太多價值,高估值是因為他被視為高科技企業,。其第一大優勢是資本市場對創始人Elon Musk的追捧,其次,特斯拉是以汽車為平臺建立了生態系統,包括做自動駕駛、可再生電力、投資太陽能、建立電池廠、做物流和出行。他想提供“交鑰匙方案”,來應對所有出行方面的挑戰。
很多人將特斯拉視為汽車行業中的阿里巴巴、亞馬遜,可以解決汽車行業所有問題。但我也認為特斯拉模式不是唯一模式。汽車仍是情感性決策為主導的行業,還會有很多品牌活下來,但他們也需要轉型,只生產好車遠遠不夠,其有可能成為Uber、滴滴這些共享出行服務平臺的供應商。
轉型的正確打開方式
意識到危機的傳統車企陸續開始轉型,但走得很艱難。與跨國車企相比,國內車企轉型成功的幾率更大。
Peter Mertens:他們做得還不夠。第一,傳統車企更關注自己的歷史產品,這些產品也需要不斷投入研發才能在市場上屹立不倒。第二,效率(速度)很關鍵,傳統車企最好減少硬件、增加軟件、使用更多仿真工具研發,將開發周期降一半。第三,在研發階段,組織內部IT團隊能力和系統,也應該被高效利用。第四,要非常關注汽車網絡安全問題。
此外,傳統車企要使用更多軟件工具,加快研發流程,同時盡可能借助與初創公司和創業團隊的合作,使內部體系更加靈活敏捷。
莊莉:一些傳統車企里面的新部門的積極性是非常強的,他們在用開放的態度接納新資源。和跨國車企相比,中國車企沒那么多歷史包袱,對互聯網接受度高,轉型阻力較小。由于外方控制,合資品牌轉型可能會比較難。
按照王興“3+3+3+3”理論(一汽、東風、長安3家央企;上汽、廣汽、北汽3家地方國企;吉利、長城、比亞迪3家民企;理想、小鵬、蔚來3家民企),我們和每個“3”都有打交道,我認為這四個“3”里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有機會完成轉型。品牌能夠通過時間積累起來,當中國車企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成長起來后,國際品牌(銷量)可能會斷崖式下降。
車企想要成功轉型,整合行業資源與改革自身組織架構,缺一不可。
莊莉:現在汽車一般是分布式操作系統,其缺少一個完整的軟件堆棧,也就是在計算機和互聯網行業中普遍存在的軟件“基礎設施”。這需要整個行業合作來建立。
如果從企業內部來講,車企需要掌握“快與慢”的平衡點,學會做取舍。比如快速推出與用戶體驗相關的功能,獲得反饋改善,與安全相關的就要慎重。這沒有正確答案,特別考驗掌舵人的判斷力。
其次,傳統車企應該學會通過整合行業資源來加速進化,而不是強調掌握核心能力,所有東西都要自己來做。有些東西去買就好了,但有些比如和產品、用戶體驗相關的就一定要自己把握。
Peter Mertens:很多車企已經形成了“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但軟件開發的關鍵在于人的質量,而不在于人的數量,盲目擴編工程師團隊、組建研發部門包攬開發工作的做法并不可取。車企需要打造足夠靈活、敏捷、扁平化的內部研發機構。
但這還不夠,車企可以持續投資內部孵化的小型初創團隊、及時買入好的成果,并購團隊,掌握知識產權。同時,車企不應該通過打造各自系統形成堅實的技術壁壘,而應在操作系統上形成有效聯盟。
結語
某種程度上而言,莊莉與Peter Mertens分別可被視為互聯網、傳統車企的代表者——前者在計算機領域工作20年后涉足汽車行業,后者(先后擔任通用全球汽車生產線主管、捷豹路虎、沃爾沃及奧迪董事)則擁有超過30年的傳統車企工作經驗。他們的觀點交鋒,是軟件“入侵”汽車行業大背景下,互聯網企業與傳統車企的一次碰撞。
過往經歷使他們對這個行業產生了不同的見解。在老牌德系車企浸染多年,Peter Mertens對傳統車企轉型表現出了深深憂慮,甚至直言“血腥”,而莊莉則持樂觀態度。
擁有豐富計算機行業經驗的她,堅信只要車企對轉型抱有積極態度,就能在未來“軟件定義汽車”時代擁有一席之地。在她看來,傳統車企轉型的一大阻礙是驅車行業缺乏軟件“基礎設施”。正因如此,她創立鎂佳科技,希望根據傳統車企需求提供不同類型的軟件定制方案。
處于“轉型風暴中心”的汽車行業需要這種新舊勢力的觀點交鋒。不論“血腥與否”,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都正在加速到來。
來源:億歐汽車
作者:張男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26306
以上內容轉載自億歐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