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0日,“第四屆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FM2020)”在德清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和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聯合召開,旨在探討未來的城市、未來的出行、未來的汽車如何為居民提供更加經濟、便捷、安全、科技友好的新出行方式。下面是華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席專家田永強在本次論壇上的發言:
華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席專家 田永強
尊敬的任廳長,楊院長,安院長,各位專家,大家上午好!我是負責浙江智慧城市方面的田永強,非常榮幸能夠跟各位領導一起分享一下我對智慧城市的想法。從城市角度來看,在交通方面應該如何去承載百姓出行的問題,改善民生的問題。
我昨天寫這個材料時,這個標題到底叫什么?看到這個標題時,就在想怎么去跟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解釋,如何通過一個數據公式把一個內核的東西解釋出來,今天想通過聯接、計算以及智能多方協同來構建解決整個城市的問題,以及促進經濟的發展。所以這里所提的聯接主要是指當前大家所熟知的5G、物聯網等相關技術。這里的計算主要是以人工智能、云等一些新的計算能力。
有了聯接,有了計算,為什么單獨還有數據?現在反復在談人工智能,反復談大數據,其實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采集這些數據的完整性、數據的有效性時,有很多數據其實是用不上的,甚至有些是垃圾數據。在面臨當前全國的數字經濟大的背景下,把聯接、計算、數據三者有效的協同,在解決城市發展的各種問題上面,解決整個數字經濟發展的問題,想通過這個來詮釋一下對整個協同的理解。
跟各位領導在探討交通之前,首先從新基建,從城市,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一些數據。任廳長介紹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浙江在新基建當中領跑全國,而且在整個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數字經濟列入浙江的一號工程,首先來看一下兩組數據:一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到2019年年底國家整個中國的城鎮化達到60.6%,這個數據說明城鎮的人口已經超越非城鎮化的人口,從70年代到現在幾乎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長,也就是說中國在當前經歷全球歷史上最大的,速度最快整個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的進程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問題?就會給我們帶來吃穿住行各個方面的不方便,我們的交通是我們其中一個方面,是老百姓最能夠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溫度一個方面,城鎮化率未來達到65%以上,70%以上,這么高的城鎮化率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面臨挑戰,對老百姓也提出一個很大的訴求。
第二看一下數字經濟,在整個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中提到,整個中國的數字經濟在2019年,中國的數字經濟占整個GDP的36.2%,從全球來看整個數字經濟占到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以上,未來相對于傳統經濟來說,如何拉動經濟增長,如何去改善城市各種問題,其實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找到有效的手段。
再回過頭來看,在農業社會我們是怎么改變的,通過生產資料,比如農田、畜牧,到工業社會會發現在“鐵公雞”這個時代。剛才任廳長介紹,在浙江大力發展新基建,其中新基建在當前結合自動化的社會,當前新型的生產資料,也是提升經濟一種有效的手段,改善百姓生活有效的工具,在大的背景下,智慧是城市解決問題的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份在湖北考察的時候,提出城市像人一樣,它是一個有機有生命,對城市不好的時候,城市也會懲罰你。這里面我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自于世界著名的城市規劃家雅各布斯,他提出來城市新舊融合下生成一個具有功能的生命體。這里面特別想強調新舊融合,城市的發展一定有溫度,這種溫度不僅來源于新的技術出現,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更主要的是一種傳統技術的特色。比如說德清發展車聯網,德清有自己獨立的特色,在地理信息產業方面,在百姓出行方面,浙江省其他市縣發展交通的時候,其實面臨同樣類似的問題。比如像下面的鄉村也不是城市的地方,在這些地方發展無人駕駛面臨很大的瓶頸。
從全國來看,城市如何建設一個很好的智慧城市,建設城市的有機生命體已經成為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共識。在生命體建設過程當中,華為把它打造成城市智能體,建設城市一個眼腦手脈端到端的一體化。剛才各位領導介紹智能化道路改造的時候,更多強調邊緣,后端的大腦更多強調計算和智能。其實華為認為整個城市的發展應該像人一樣,構建是端到端,應該是眼睛、血液、手腳、筋脈。最終通過大腦的分析指導整個手腳的應用,這里面的手腳說的是各行各業的應用,這里面想就手腳以交通為例向各位領導介紹一下。華為對于交通的認識。
在交通這一塊當中,整個交通產業發展也不均衡,當前從全球來看通信技術其實是領跑于整個交通行業所有的技術,通信技術的發展,實際上來看一下,在交通當中涉及三個主體:一個路側,一個車,還有整個通信技術的發展,現在技術已經領跑,但是發現在交通這一塊當中智能化的車,在數字化轉型當中也是處于中游的階段,實際上更多是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介紹的,在路側如何讓傳統基建的道路去進行數字化轉型,這是當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華為有一個統計的數據,到2020年智能網聯車滲透率將會達到51.6%,但是我們的路只有6%—7%,如何建設路側,建設同步技術,路和車進行有機的協同,從全球來看,通常大家在談無人駕駛和智慧交通的時候,首先談到更多都是在車,剛才提到單車的智能據美國交通部基于600萬輛交通事故的分析結果,單車智能只能解決60%左右的問題。還有一部分通過車和路的協同,智能社會當中的萬物互聯,在這一塊當中能解決80%左右的問題,通過“單車智能+車路協同”有效的提升到96%。
談到這么多的交通無外乎兩個目的:一個把交通安全事故如何有效的降低,二是通過智慧化的改造把效率進行有效的提升。車這一塊,在整個業界五個發展階段大家達到共識,在路側這一塊當前遇到更多都是路側物理標識這一塊,更多看到紅綠燈的信號,看到路側的各種路牌,在未來如何通過智能網聯的標識,把車和路之間形成一種協同,是我們當前需要思考一個問題。比如坐在車上的時候,車沒有行到紅綠燈信號的路口,如何就知道馬上到了紅綠燈信號的位置。這一塊當中都是通過智能網聯的標識。在未來這一塊當中我們說“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未來在感知聯接這一塊是一個發展方向。
第二車這一側,提到新四化這一塊,車的發展呼喚著路的改造,智慧出行的改造。還有路側這一塊,路本身情況來看,舉幾個典型的場景,比如龜裂,有些路段發生龜裂,在龜裂的狀態下,如何在車沒有行進之前,把這種消息通知到我的車,進行減速,可能是需要我們進行邊緣的協同,要想實現邊緣的協同,實現數據的融合,必須要求廣域的覆蓋,所以在這一塊當中,通過各種場景的說明,傳統的各種問題包括交通事故的問題,也呼喚著路邊進行智慧化的改造,基于這一塊剛才整個城市智能體,剛才提到智能體,城市的角度。
再來看一下交通,基于交通的車路協同,在這一塊當中華為希望交通作為城市的有機一部分,通過與其他部門的協同進行有機的協調,在這一塊當中希望打造最前端的邊緣計算,從當前,回到剛才的標題來看,大家反復都在談邊緣計算,談到最亮的雙眼。實際有一個實際的測試,告訴大家一組數據,從攝像頭抓拍到實際車的成像最終到邊緣計算,實測的數據200毫秒,雷達實測感知到這個數據到邊緣計算MEC那個點實測數據50毫秒,一個視頻雷達采集的數據50毫秒,在交通當中提到,在交通當中一個低時延,一個安全,如何去降低時延,因此要求邊緣計算包括最亮的雙眼以及融合化的分析要求具有超強的算力,同時具有很好的算法。在這一塊當中,希望通過這里面的邊緣到大腦,最終反饋到前端的執行去決策,所以形成端到端一個閉環。
華為在整個全國交通的實踐,也是結合整個智慧城市一起來進行打造,構建感、聯、算、控這一塊,在感知一塊當中跟各位領導介紹一下,華為最新一些進展。
這里面主要提的是全域感知,全網融合,這一塊當中一個感知一個融合,主要基于華為最新的,在世界物聯網大會上發布的310的芯片,主要對標國外的英偉達 ,這一塊當中通過邊緣計算有效提升到各種算力,聯接這一塊以5G為尖刀,包括車和路之間各種協同,算力這一塊,包括最新的鯤鵬和升騰,升騰主要聚焦,這一塊當中華為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算力,鯤鵬這一塊主要聚焦通用算力,包括整個云控平臺,構建端到端,而且每一塊直接對標于全球,整個國家的發展,華為也在積極的構建生態,最后面通過一個數據,一個單車智能,8月份Waymo在網上剛剛發布一個新聞,經過歷時3年的單車智能,最終又回到車路協同這一塊,這也充分的說明從以前的單車,逐步呼喚到車跟路,車跟人之間的萬物互聯之間一種協同,剛才基于整個端到端這一塊當中,華為還是聚焦ACT技術,因為各位專家、廠家在這里,做三個呼喚:
第一個呼喚在標準建設這一塊,實際的落地包括在浙江,包括在其他一些省份,我們發現在整個交通落地過程中,標準五花八門,也呼喚著新的標準,這里包括數據的標準和通信的標準,通信的標準當前已經很完善,但是數據的標準,包括開放的標準,如何進行開放,在這一塊也是希望跟業界一起秉承的。
第二共同建設這一塊,不同的廠家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一定有自己的定位和獨特的優勢,在這一塊當中華為聚焦自己的技術,把我們的能力像剛才提到邊緣計算升騰的能力,可以跟我們的合作伙伴貫穿各種感知場景的算法,后端訓練這種能力。把我們的升騰能力給開放出來,在這一塊當中希望由點到線到面這么一個過程當中,逐步共同來進行建設,孵化相應的商業模式。
第三應用這一塊,相信標準一定是統一的,但是應用一定是百花齊放,也呼喚在這些應用的廠家,尤其是軟件廠商,在這些當中孵化新的應用場景,通過協同開放的模式,來打造整個的車聯網以及整個城市更好更快的發展。
謝謝各位領導。
(注: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嘉賓審閱,僅作為參考資料,請勿轉載!)
來源:蓋世直播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30816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直播,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