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交替,往日的繁華總會被取代。而當廣州車展再度啟幕,此番光景更是異常醒目。占比超過50%的新能源車型發布、中國車企主導的新能源品牌扎堆出現、合資品牌個個將核心戰場搬到此地······一切事關舊時代的種種,都成了這場無休止競賽下的背景。
距離EV年代切換的節點還有一些時間,豐田、福特仍在固執地用威颯、Corolla Cross、林肯Z等車型,為過去唱著挽歌。但身在中國,在嵐圖、極氪,乃至飛凡、沙龍的瘋狂攻勢下,這些殘留的倔強還能激起多少浪花?已成未知。
也許強如豐田,不會允許自己的地位受到影響。“牛頭標”的金字招牌尚有極強的品牌溢價,可隨著豐田bZ4X和兄弟車型斯巴魯Solterra一樣將主場設在中國,說它“不慌”,誰信呢?
這兩年里,外界一直都在期待,期待有一天,傳統車企能發力,借自己的技術積累,完成對造車新勢力的再度超越。如今看來,我們還是唐突了。于合資品牌,謹慎再謹慎的行事風格,制約住了各家向上突圍的邊界;于中國品牌,用“內卷”一詞足以概括。
只是相比之下,對于那些位列主流的自主車企而言,廣州車展成了他們大肆炫技,沖撞頭部造車新勢力的第一戰場,同時亦為之埋下太多的不安。市場是反復無常的,沒有人會篤定,在新舊勢力的二次交鋒下,勝利還會向歷史傾斜。
大眾ID系列一路來攢下的苦澀、本田e:NP1/S1內心的惴惴不安,奧迪Q4/Q5 e-tron、寶馬iX和凱迪拉克lyriq將面臨的危機,都會是沙龍機甲龍、嵐圖夢想家、智己L7、飛凡R7未來將經歷的,誰都別想逃過。
這個時代,不再聽從歷史
新能源產業都發展到了現在,有些困頓和迷茫無妨,但求,對待未來的趨勢,身處于內的每個人可以認真,再認真一些。中國車市是全球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陣地和見證產業興替的主舞臺,并不意味著,現存的所有人都能有機會另辟天地。
據乘聯會的數據分析,按照目前的增勢,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即便是在全行業都在遭遇芯片短缺的極限壓力測試下,仍將大踏步地挺過300萬輛大關。
僅在剛剛過去的10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36.8萬輛,環比增長6.3%,同比增長148.1%。1-10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銷量達到238.1萬輛,同比增長204.3%。
這樣的成績下,總有人說,比亞迪DMi車型實現“屠榜”,五菱宏光MINI EV們將小型車市場的80%的份額收入囊中,又有何不妥?甚至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與產業切換的競賽中,中國已經在用最有力的聲音在回應:孰強孰弱,當下便知。
不然,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不會在取消赴美行程后,轉頭在沃爾夫斯堡大眾員工大會上,向所有大眾員工立誓,“下一個高爾夫一定不是特斯拉!下一個高爾夫決不能來自中國!下一個爆款必須是沃爾夫斯堡產的Trinity!”
而這樣的決絕,從廣州車展前開啟預售的凱迪拉克Lyriq,到館內齊上陣的奧迪e-tron家族、奔馳EQ系列,乃至豐田、本田推出的一堆電動SUV身上,無不再向外透著。
是啊,當中國車市的裂變讓外資車企感受到緊張氣氛,你會發現,這些曾經主張著汽車產業大權的車企,的確將這一屆的廣州車展視作了全面進攻的新起點。但事實上,我們曾以為“隨著這些傳統大廠開始發力新能源,被中國車企改變的車市格局會面臨再度重整”的觀點,此刻并未顯得那般絕對。
縱觀整個車展,在奧迪Q4/Q5 e-tron、奔馳EQA/EQB,以及由日系車企推出的那些純電產品中,挑選出一個能正面對線同價位的“蔚小理”,都難。
唯獨將預售價直接拉進50萬元內的凱迪拉克Lyriq,能以奧特能電動車平臺為基底,配合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級輔助駕駛系統、超高配置的用戶交互設備等略顯優勢。
至此,除了所謂的品牌光環外,傳統車企真的能在這場鏖戰中殺出重圍嗎?這已然成了此屆廣州車展在向外傳遞的最大疑問。
回到一周前,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當主辦方提出“在主要汽車市場實現所有新銷售的汽車和卡車應均為‘零排放’汽車的時間節點不晚于2035年,隨后2040年前淘汰燃油車”的議題時,豐田、大眾、寶馬、現代、本田、日產和Stellantis等一同拒絕簽署這一協議。
這就在說明,倘若拋開中國市場不談,從這些全球車企的視角去看,“全球大部分地區尚未做好零排放汽車的準備”并不是豐田們不愿與時代接軌的借口,而是其基于現實所給出的真實說辭。
之所以,它們會以如此激進的態度對待中國市場,無非是覬覦此地廣大的市場份額罷了。除此之外,我已想不出其他理由。
對了,廣州車展上,都遲到三年的日產Ariya選擇再次爽約。你可以說,這是日產受制于疫情、缺芯等客觀因素不得不做出的無奈之舉。可一旦結合所有合資車企接下來的規劃和當下的市場表現,就不得不承認,有些落差真的不是一次厚積薄發能填補上的。
時也,命也。
在靜候了兩年,合資車企終于拿出了自己積累許久的技術沉淀。但是,誰曾想,小鵬G9、埃安AION LX Plus等新車的發布,卻再次維持住兩者間的差距。而兩年來在用戶圈層、補能體系上的完善,更是迫使后來者難尋突破。
為此,我已然覺得,赫伯特·迪斯對大眾汽車的那句擔憂,“是的,我很擔心沃爾夫斯堡”,不再是危言聳聽。一時的慷慨激昂,能帶來一時的贊許,卻難成新舊交替時的關鍵。
新舊交替時,“浮躁”要不得
在上一屆廣州車展上,新造車企業的勢力范圍還局限在少數細分市場中。在傳統車企的合圍下,“蔚小理”的強勢未必能產出過大的威脅。合資品牌是這么認為的,傳統自主品牌更是如此。
而今,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相比將iX的售價直接定在85萬的寶馬、對EQA/EQB和Q4/Q5 e-tron仍舊無比自信的奔馳以及奧迪,占據主場優勢的中國車企實則有著更為切實的緊迫感。
不論合資車企愿不愿意迎頭趕上,面對造車新勢力構建起愈發堅實的防御,以長城、吉利為首的自主品牌深知“朝花夕拾,拾的盡是枯萎”的那番遺憾和落寞。
因此,過去的一年里,從高喊“為女性消費者而活”站穩了腳跟的長城歐拉、到借極氪001而改變電動化發展頹勢的吉利,自主品牌確實一個個都支棱起來了。
而在過去的10月,比亞迪還迎來了一次大獲全勝。整體新車銷量達到88,898輛,同比增長90.9%,環比增長12.5%。其中,新能源居然達到80,003輛,同比大漲262.9%。其中,DM-i車型為38,771輛,EV純電為41,232輛,紛紛創下歷史新高。
更甚的是,在五菱宏光MINI EV的搖旗吶喊下,就連A00級市場都不僅從原來的紅海即刻轉“藍”,還給予了諸多無名之輩,強取豪奪的機會。
“攻與守之間,借助新能源的發展,中國車企完成了彎道超車。”多少次,身處在業內的同行者,開始發出了如此感慨。而正因它們的到來,我們也順勢會認為,無論合資車企在下什么棋,首批造車新勢力似乎又到了再決生死的全新階段。
可是,直到這一屆廣汽車展的前夜,這些論斷還是被畫上了問號。
長安旗下高端純電品牌阿維塔的發布,讓所有人明白,變局的發生從不是理所當然的。甚至在我眼中,當浩大的排場與空洞的講述形成鮮明對比時,也足以證明,故事的主人也未曾想清楚,接下來的路到底該怎么走。
我不否認,從阿維塔E11到嵐圖純電MPV夢想家,到正式亮相廣州車展的WEY圓夢和新晉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龍首款新車機甲龍,為了完成對中國車市未來的解讀,那些出自傳統車企的出格動作理應被視為當下最該做、最需要做的。
的確,廣州車展總是在為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做著預演。而行至此,自主車企的強勢進攻又讓中國車市的發展風向發生突變。尤其是伴隨近兩年的國潮文化興起,民族自信心因疫情而充盈,蒸蒸日上的業績,說讓傳統車企嘗到了久違的紅利,完全不為過。
可此時,反觀那些經歷過生死的造車新勢力,當“全靠同行襯托”成了它們今日對傳統車企發動電動化,做出最多的評價,當“務實”成了他們再次登陸廣州車展的標簽。我想,就像何小鵬在這一刻說的那樣,“用普通的名字,做不普通的事”,無論是在G9的身上,還是對于此次仍在賣力吆喝的哪吒、零跑,那些PPT時代留下的糟粕不見后,取而代之的已是面對市場的冷靜洞察。
既然任誰都明白,這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一個浮躁的時代。那么,當新舊交替不再遵循往日的規律,如果飄了,需要讓心態“歸零”,需要重新評估未來,更需要反思和感悟。或許進入新能源競爭的下半場,外資品牌依舊可以借老資格在唯利是圖的路上不愿回頭,但對于中國的新老勢力,不想徒留一聲悲嘆,還請對市場再次抱以敬畏。
來源:汽車公社
作者:曹佳東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shichang/16174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